建国60年来,紫阳县林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从1999年下半年起,全县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据统计,十年间全县累计完成造林建园145万多亩,年均造林建园14.5万亩。1999年启动退耕还林,到2005年7年完成退耕还林49.76万亩,结合退耕还林实施建成汉江两岸万亩竹林带,每年对退耕还林进行了全面的抚育管护,质量达标。2000年启动实施天保工程,全县111.5万亩天然林通过落实行政、业务双线目标责任制得到有效管护,十年完成天保飞播造林56万亩,飞播造林累计达到190多万亩,可望成林90多万亩,天保人工营造林累计达到10万亩;2006年正式实施大瀛湖绿化治理,三年完成人工营造林近3万亩,任务完成和质量标准位居全市第一。2009年又启动实施了汉江绿化治理工程,围绕“连通汉江水,打造旅游城,建设旅游特色景区”目标,年内完成1万亩人工造林任务。从2004年起县委书记、县长和市县林业局长带头抓点工程造林,六年共办县级造林精品工程示范点38个,完成造林7000多亩。县城主街道、紫阳广场和集镇周边绿化也取得显著成效。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规模初具。十年间全县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大力发展以茶叶、蚕桑、柑桔、板栗、核桃、油桐、生漆、厚朴、杜仲等为重点的林业产业,累计新建林业产业基地近50万亩,现保存面积达到98.28万亩,农业人均3.09亩。结合退耕还林和大瀛湖绿化治理新建丰产密植茶园7万多亩,茶园总面积达到16万多亩,收入达3亿元;2006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项目,三年建成新桑园3.2万亩,总面积达到9.7万亩,养蚕发种居全市前列,产值过亿元;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和省果业基地建设项目,新建了一批以金钱桔、皱皮柑为主的柑桔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4.5万亩,建成板栗、核桃等特色果品产业基地10多万亩,建成杜仲、厚朴、黄柏等木本药材产业基地10多万亩。
林业综合效益日益彰显。目前全县林业绿化程度达到86%,林草植被盖度达到75.8%;森林覆盖率达到53.6%,比退耕还林前提高15.8个百分点,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近60%,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基本形成了水边柳成行,山腰茶桑旺,山顶松柏翠,路旁绿成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环境。近十年来全县结合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扩大生态经济兼用林比例,大力发展林业后续产业,全县现已基本形成“中低山茶蚕油桐和柑桔,中半山耳菌核桃和板栗,中高山木本药材和生漆”的区域特色立体林业产业格局。2008年全县林业生产总值达到2.5亿元,林业总收入达到4.2亿元,分别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全县农民人均林业总收入3556元,人均林业纯收入达到142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67元,比1998年净增2.16倍,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1.2亿元,比退耕还林前净增2.92倍。林业的发展,一方面腾出农村劳动力就地发展林业产业和从事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农民外出务工增收,2008年全县仅外出务工农民达8.5万人,占农村总劳数的54%以上,年劳务收入达5亿元,带动7万多个农户增收;再一方面通过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兑现国家补助政策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同时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以紫阳茶乡民俗风情游、汉水风光、富硒茶生态观光园为主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年综合收入8000万元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