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主要工作
2022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常委会悉心指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及市委五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的要求,围绕中心大局,积极主动作为,不断增强履职的前瞻性、系统性、主动性、针对性,新一届人大工作开局良好,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理论武装,坚定正确方向
强化政治自觉。坚持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常委会会议“第一议题”制度,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论述重要文章,系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党组集体学习18次、交流研讨6次,联合全国人大网络学院对市县镇700多名人大干部集中开展网络培训,举办代表培训班2期并组织部分代表赴深圳人大干部培训中心专题培训,累计培训代表700多人次。通过深入学习,更加深刻领悟到“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更加坚定自觉地信赖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在安康落地生根。
强化行动自觉。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和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以统揽人大工作。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制定出台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确保人大各项工作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立法工作坚持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努力使出台的每件法规都体现重要思想、维护群众利益。监督工作聚焦中心不偏移,努力使开展的每项监督都贯彻重要思想、依法推进落实。决定工作紧扣高质量发展,努力使作出的每个决议决定都落实重要思想、凝聚各方力量。代表工作突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使每项工作都践行重要思想、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市人大工作经验、立法工作经验分别在省委人大工作会议、全省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上作了交流,代表参与基层治理、票决民生实事等创新做法被新华社、《中国人大》报道。
强化使命担当。把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部署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紧扣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彰显人大初心使命和政治担当。围绕依法履职,修订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议事规则,专门委员会由2个增加到7个,报请市委增加常委会委员职数,完善预算监督联网机构,为创造性做好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围绕疫情防控,常委会领导深入包联县区督导,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高质量发展,认真履行文旅康养、生态渔业、富硒茶、绞股蓝等重点产业链长职责,坚持深入调研、及时调度、统筹施策、高效推进。围绕“国之大者”,持续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并督办落实。围绕发展安全,专题调研政府债务工作,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围绕改善民生福祉,深入推进民生实事票决制,实现了市县镇三级全覆盖,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安康等方面出实招、见实效。围绕重大选举任务,我们全体代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依法选举任免相统一集体行权,非常圆满地完成两次加开市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任务,把党组织推荐的人选、人民群众信赖的代表及时推选为国家政权机关领导人员和省人大代表。常委会紧盯事关全局的重点、制约发展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焦点,作出决议决定9项,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任免172人次,确保换届中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及时成为国家政权机关领导人员。
二、创新立法实践,提升治理效能
坚持开门立法。采取发布公告公开征集、书面方式重点征集、召开调研座谈会有针对性地征集等方式,征集“十四五”立法项目建议109项。对立法项目建议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分析,编制五年立法规划报请市委批准。设立1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选聘40名立法咨询专家,扩大代表和公众对立法工作参与,法规草案多种方式征求意见,430条建议直达市人大立法机关,70%建议被科学吸纳,形成了立法为民、立法靠民、立法惠民的鲜明特色。
提升立法质量。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与汉中市以联合起草、共同修改、协同审议、分别通过的创新举措,联合出台汉江水质保护条例并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现了全省协同立法的突破。组织6个小区和1个社区对物业服务与管理条例草案开展先行先试,常委会会议经过第三次审议、表决通过并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为依法治理城镇化提速和脱贫攻坚百万大搬迁带来的城乡社区物业管理新问题提供法治支撑。首次开展地方性法规立法后评估,采取委托第三方评估方式,检验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立法质量和实施效果,对新情况下政府各有关部门正确行使执法权提出要求。
推进立法协作。出台加强立法协作工作意见,强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工作机构之间、各工作机构同市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之间、市人大同县级人大之间协作,形成协调有力、沟通顺畅、同频共振的立法工作机制,加快“小切口”“小快灵”地方立法推动经济社会及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解决成为共识,有效增强了立法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动制定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启动汉调二黄保护传承发展等立法调研。积极配合省人大完成10项立法调研和法规草案征求意见工作。
三、突出监督重点,服务发展大局
聚焦关键领域,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听取审议产业项目建设专项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跟踪生态旅游产业审议意见落实,助推以高质量产业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强化计划和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听取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报告并进行满意度测评,加强国有资产及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监督,助推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积极配合省人大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法和陕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推动创新驱动引领、打造一流投资环境。
聚焦重点工作,推动重大部署落实。面对年初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及时发出倡议书,动员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挺身而出、担当作为、勇挑重担,在疫情防控最为严峻时期,常委会机关干部闻令而动、下沉社区。牢记“国之大者”,充分发挥“法律巡视”监督利剑作用,扎实开展环境保护法和陕西省实施环境保护法办法、长江保护法和安康市汉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执法检查,跟踪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长江保护法和安康市汉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生态环保公益诉讼审议意见落实,积极配合省人大检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情况,依法守护安康绿水青山。围绕乡村振兴,听取审议乡村产业振兴专项报告,专题调研农村环境治理、供销社综合改革工作,扎实推进“百日提升”“百日督帮”行动,跟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扶贫领域突出问题监督调查处置审议意见落实,巩固成果促振兴。
聚焦民生关切,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持续关注民生领域,听取审议“十四五”基础教育规划年度完成专项报告,专题调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跟踪监督中心城区音体美课程实施审议意见落实,助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支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组成15个调研组分赴中心城区56个社区开展专题调研,听取审议社区创文专项报告,推动社区重大民生问题解决,助推社区创文纵深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市县镇三级人大票决民生实事项目843个,总投资117亿元。首次在市级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票决出10类210个民生实事项目。为推动票决项目落实落地,常委会开展了大规模专题调研,召开市级牵头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座谈会,提请市委召开全市票决项目抓落实暨跟踪监督工作视频会,把监督任务细化到常委会各工作机构,按票决项目类别组建10个代表监督小组,协同市监委、财政、审计部门跟进监督,效能监察、绩效评价和跟踪审计覆盖所有票决项目。分别听取审议票决项目进展和落实情况专项报告,作出批准调整2022年部分市级票决民生实事项目的决议,建立票决项目评价体系,将测评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完善票决项目征集办法,经过广泛征集、充分论证,初定18项2023年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交本次大会审议票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聚焦公平正义,推进法治安康建设。听取审议法治政府建设专项报告,视察平安安康建设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工作,助推建设高更水平平安安康法治安康。听取审议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情况专项报告,跟踪法院执行审议意见落实并进行满意度测评,扎实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助推社会和谐稳定。市人大包抓的全市重大信访积案全部按时化解。
四、保障代表履职,发挥代表作用
深化“三个联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出台具体意见密切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人大代表、委员会与人大代表、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35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固定联系151名市人大代表,6个委员会分别固定联系6个专业小组代表,348名市人大代表固定联系4000余名群众。坚持拓宽联系渠道,充实联系内容,突出联系实效,组建10个市推市人大代表小组参加原选举单位活动,邀请112人次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和参加常委会立法、监督等活动,安排80名代表参加“一府两院”有关会议和活动,推荐40名代表担任特邀监察员、政务督察员和行风监督员。
搭建履职平台。建好用好代表家站,全市建成代表家站940个。各级代表进入家站,日常履职全覆盖。组织7538名代表担任基层治理网格长和网格员,线上线下相融合,联系群众全天候。大力推行“两说一商”机制,“代表说法说政策、群众说事说心声、大事要事民主协商”。代表小组按照“广泛收集民意、确定议事内容、组织召开会议、跟踪督办落实、接受议事会评议、公开办理结果”的程序开好民主议事会, 将民主协商拓展到最后“一公里”。全年各级人大代表共收集群众意见1.28万件,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700余件。
办好代表建议。坚持“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扭住“提、交、办、督、评”等关键环节,采取代表团和议案组“双审核”、线上线下“两流转”方式引导代表提出高质量建议,实行网上交办、书面交办、会议交办“三位一体”,坚持首次沟通掌握建议真实意图、再次沟通共商办理举措、三次沟通征求办理满意情况,筛选11件重点建议实行人大领导督办、政府领导领办,首次通过代表履职平台测评办理满意度,321件代表建议全部办结、逐件答复。
五、加强自身建设,夯实履职基础
突出政治建设。持续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从中明方向、增动力、找答案。发挥常委会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强化常委会及机关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主体责任,完成机关党委换届工作,支持派驻纪检监察组履行职责。守好人大意识形态主阵地,讲好安康人大故事,办好人大“一网一微”,编辑出版《安康人大优秀新闻作品选》《安康人大优秀理论调研作品选》等图书,6件作品荣获陕西人大新闻奖。
强化作风建设。持之以恒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扎实践行“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要求,推动市委加强作风建设、清廉安康建设和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等部署在人大常委会全面落实。常委会领导围绕市委安排部署的重点产业、防疫防汛、社区创文、乡村振兴、包案化解、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党建联系点、河长制和林长制等工作中,始终保持干劲、主动作为,有力推动了市委重大部署落地。
加强上下协同。吸纳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基层专业代表进入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召开全市人大宣传调研、立法协作工作会议,举办预算审查监督、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社会建设和教科文卫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监督工作培训会议,举行监督司法暨备案审查、基层代表联络站建设观摩交流会议,联系越来越紧密。全市三级人大就重大议题联动执法检查、联动实施监督、联动专题调研,加快推进全市各级人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协同越来越顺畅,放大了人大工作“一盘棋”效应。
常委会的工作与新征程新要求、与代表和群众新期待还有不少差距。立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监督的刚性需要进一步增强,调研的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民意的表达渠道需要进一步畅通,决定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代表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代表建议的办理和落实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我们正在积极推动解决并将继续努力。
2023年主要任务
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省委开展“三个年”活动、市委五届四次全会部署,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守正创新、砥砺前行,推动新征程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贡献人大力量。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牢政治方向。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的战略任务,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领谋划推动工作。深刻把握重大政治成果,更加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把握重大理论成果,更加自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找思路、找启迪、找答案,使人大工作更好地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深刻把握重大实践成果,更加昂扬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新征程,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落实市委《关于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的决定》,坚决做到党委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创造性做好立法、监督、代表等各项工作,以实干实绩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作出新贡献。
围绕强化法治保障,优化立法供给。坚决维护宪法权威,把宪法作为立法活动根本依据,统筹立改废释,加强备案审查,使每一项法规都与宪法规定、宪法精神相符合。提高立法质量,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重视发挥政府在立法工作中的重要依托作用,健全立法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立法协作,增强立法的系统学、整体性、协同性、实效性。突出立法重点,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统筹发展与安全,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推进户外广告和牌匾标识管理、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城市养犬管理、汉调二黄保护传承发展、紫阳民歌(剧)保护发展、红色遗迹保护利用、古城保护利用、全域文化旅游促进、河湖管理与保护、气象灾害防范等立法调研进程,以高质量立法服务高质量发展。丰富立法形式,从安康实际出发,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立足“小切口”,注重“小快灵”,实现立法政治效果、法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最大化。
紧扣高质量发展,加大监督力度。紧扣省委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三个年”活动和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九个持续用力”部署,坚持突出监督重点,提升监督质效,助力大抓发展、大抓服务、大抓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大抓发展,听取审议“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计划、预算、审计工作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城区中小学校规划建设、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等专项报告,常态化开展预算联网监督,专题调研重点项目建设、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助推发展高质量、生态高颜值。聚焦大抓服务,开展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专题调研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融入秦创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助力擦亮“营商环境最安康”金字名片;听取审议审判执行、法律监督、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公益诉讼工作专项报告,专题询问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跟踪“八五”普法决议实施,专题调研信访纠纷多元化解、平安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聚焦大抓效能,跟踪“十四五”基础教育规划年度完成、乡村产业振兴审议意见落实,开展种子法执法检查,检查物业服务与管理条例实施情况并开展专题询问,强化对票决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跟踪监督,协同市监委、财政、审计等部门逐项目开展效能监察、绩效评价和跟踪审计,推动工作落实和法律法规正确有效实施。加强上下协同,丰富监督形式,改进调研方式,增强监督刚性,支持和保证“一府一委两院”既积极主动、独立负责行使职权,又相互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突出依法规范高效,做好决定任免。紧扣财政预决算、预算调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加强论证评估,依法及时作出决议决定。健全重大事项沟通协调机制,推行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年度清单制,常态化推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提高讨论决定工作实效。规范做好选举任免工作,保证党组织人事安排通过法定程序得到实现。加强干部任后监督,扎实开展履职评议,增强人大选举和任命人员的宪法法律意识,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监察、公正司法。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代表工作。有效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立足法定职能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及时制定修订人大履职行权的各项制度,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切实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到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建好用好线上线下代表家站,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载体,畅通民主民意表达渠道,推进人大协商、立法协商,深化拓展代表参与基层治理“两说一商”、“民主议事会”等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形式,支持镇人大探索民生实事“多批次、小快灵”票决制,让群众充分感受到民声有人倾听、民意有人代表、民主就在身边。持续深化“三个联系”,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健全代表学习培训、服务保障、履职管理制度机制,提高代表建议办理质效,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汇聚全市人民投身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的磅礴力量。
把准“四个机关”定位,加强自身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突出加强政治能力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与时俱进强本领,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履职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大工作队伍,使人大工作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上下联动提效能,坚持全市人大工作“一盘棋”、服务中心工作“一股劲”,对事关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全市三级人大、五级代表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增强人大工作整体实效。持之以恒改作风,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守纪律、作表率,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以优良作风推进守正创新,努力形成更多成效好、叫得响的工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