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56年的安康市蚕种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蚕种生产场,现有职工333人,其中离退休职工130人,党委下设8个支部,有党员77人,其中离退休党员33人。建场近50年来,该场曾为安康茧丝绸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从1989年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人员负担的加重,管理体制由全额拨款改为财政定补,再改为自收自支的变化,加之机制不活,管理不善,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占有份额急剧下降,生产举步维艰,累计负债1千多万元,职工养老金、住房基金、医疗保险金、工伤保险金无法上缴,甚至连职工个人近60万元的养老基金和住房公积金都被生产支用,职工自2001年以来连续4次调资增资部分的188万元无法兑现,一些正常的福利补助更是没有着落。领导苦不堪言、职工怨声载道,于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有的消极怠工、有的盗卖资产,甚至酿成集体上访……
蚕种场2004年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性质后,本来不属首批进行先进性教育的单位。场党委对是否参加第一批活动和怎样开展活动也心存疑虑,害怕捅了“马蜂窝”,引发矛盾,越发难以收拾。要不要早一点开展先进性教育呢?场党委及时开会展开讨论,反复比较参加首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利弊。通过讨论,大家形成共识,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回避的,怕担风险,只能是死路一条;而通过学习和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迎难而上,顺势改革,才是单位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蚕种场党委主动争取,成为了安康市首批进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单位之一。
借着先进性教育激发出的激情和能量,蚕种场迈出了摆脱困境的坚实步伐:改革管理体制,由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改组为股份制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目前,已经成立了改制调研小组,盘清了全部家底,进行了资产评估,拟定了改制方案,协商了养老保险关系的交接。
用先进性教育推动改革,用改革促进发展,蚕种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党员素质提高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始后,全场77名党员学习气氛浓郁,兴致高昂。通过学教活动,全场党员思想认识得到全新洗礼和升华,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以场为家和以场为荣的大局观念逐步形成,为蚕农服好务、为蚕农增收和致富作出贡献成为职工的自觉意愿和行动。
职工思想稳定了。着眼于职工根本利益和场子生存与发展的改革,虽然触及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但是赢得了绝大多数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整个改革期间,没有出现一名职工寻衅滋事,特别是新一任党委班子,坚持把职工工资的正常发放作为要事来抓,把职工的养老、医疗保险作为大事来抓,把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利益作为常事来抓,及时解决离退休、退养、困难职工以及住院职工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使他们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职工对单位的信心明显增强,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全场上下人心思稳定、思改革、求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生产经营好转了。教育形成的动力,激发了单位的活力。该场在三条岭自有500亩桑园,过去都是雇工进行除草、防虫、修枝、刷白、施肥等桑管工作,今年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党员干部带头,组织职工自己动手搞桑管,大大减少了生产性开支。特别是在制种和销售方面,今春有了新的突破。该场2003年销售蚕种16.5万张,2004年销售22万张,今年春季借先进性教育的东风,生产和销售蚕种将达25万张,而且出场的蚕种质量大幅提升,经省、市质检部门密码检测,蚕种质量比国家农业部规定的蚕种质量标准提升了3个百分点,合格率达到了97%以上,孵化率达到98%以上,实现建场近50年的最高水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