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放眼巴山深处的平利县,远山绿野葱茏,秀谷、幽峡、碧潭交相辉映;近处林木苍翠,满城番话繁华,民居清新亮丽,到处是一派浓墨重彩的奇丽景象。
一个偏僻的农业大县如何打破发展“瓶颈”,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平利县委、县政府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思考,并确立了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城镇建设为载体,举全县之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镇特色化建设,形成“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相得益彰的生动局面。该县荣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和“陕南突破发展工作先进县”称号,2008年度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前十县”之一。
农业产业化鼓起农民“腰包”
洛河镇农民李从平与山东、安徽、西安等地四家企业签订了销售合同,发展高效茶园280亩,茶产品供不应求,年产值突破200万元,成为享誉全镇的“茶王”。随着该县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像李从平这样的新型农民并不少见。
为打造“茶、桑、畜”为主的绿色经济板块,该县确定13个示范村和109个推进村发展一村一品,强力推动资源优势迅速向经济优势转变。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以基地建设、培育大户、壮大龙头、拓宽市场为抓手,使政策、土地、资金、技术向茶饮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集中,形成“公司加农户、业主加农户”的现代农业格局。
农业产业化为绿色农业迅猛崛起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目前,全县发展绿茶12万亩、绞股蓝3万亩,绿茶通过省级产业标准化认证,绞股蓝成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年产值突破3亿元,成为全省三个重点茶叶基地县之一,跻身于“中国名茶百强县”。借助国家“东桑西移”政策东风,依托县众鑫茧丝化工有限公司,狠抓桑园规范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蚕业组织化程度,采用租赁、承包、转让等多种形式整合桑叶和蚕室、蚕具资源,推行“四化”养蚕技术,实现了 “工厂化” 养蚕。去年,新建精品桑园1000亩,产茧2489吨;新建正大模式318户、千头以上养猪场5个、千头仔猪良繁场4个,全年生猪饲养量达38.6万头、出栏20.7万头,实现产值2.8亿元。2008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1.3亿元,同比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14元。
工业新型化激活发展“引擎”
最近一段时间,城关镇陈家坝工业园区机器轰鸣,车水马龙,呈现出产销两旺的景象。园区启动建设不足两年,已有12家企业落户园区,其中11家企业建成投产,今年元至8月份,实现产值2.4亿元。这是该县依托资源优势,强力推进工业新型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平利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安康工业强县目标,实施大园区支撑、大企业引领战略,重点建设特色矿产、建筑建材、医药食品、蚕桑缫丝、水电开发五大工业园区。通过政策招商、项目利商、服务留商,营造出“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投资环境,先后吸引上海、河北、安徽等地的200余名客商在境内投资兴业。
过去,由于体制落后、产权主体缺位、经营机制不灵活,该县有80%的国有企业资不抵债,企业负债率呈逐年递增之势。为激活企业自身活力,县委、县政府以民营化为取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大企业改革改制力度。近年来,县水泥厂、古仙湖电站、电机厂等40家国有企业全部完成改制,盘活闲置资产1亿多元,非公有制企业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80%,改制后90%以上的企业扭亏为赢。
城镇特色化推动城乡“连体”
走在平利县城的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清新美丽的城市画卷:2000多米的新正街宽敞整洁,两旁数千株香樟树绿荫如伞;波光粼粼的坝河上五座大桥飞架南北,将北片老城与南区新城连为一体;“一河两岸”群楼树立、车水马龙,南区商贸一条街行人如织,市场火爆; 3万平方米女娲文化广场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乐园”,男女老少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尽情享受着城镇建设大发展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
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县城和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目标,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一河两岸、两环三区、四街五桥、湖光山色”的县城建设格局和思路。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3亿多元用于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女娲文化广场、城南开发区、陈家坝欧式居民改造、城市排污管网、二级汽车站等工程先后竣工;全面推进新正街提等改造和房地产业,启动建设10幢标志建筑,新增住房面积12万平方米,县城人口新增1万余人;背街小巷道路硬化31条,主次干道路灯实现全覆盖,亮灯率达98%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建成垃圾填埋场改造、城区垃圾中转站、医疗垃圾垃圾处理厂等环卫设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膨胀城市人口十条优惠措施,鼓励农民及其他有关人员凡在县城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可转化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同时,对在县城落户的农民,可享受5000元的购房补助金,并可保留承包地。优美的城市环境,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了大批农民及外来人员进城安家落户、务工创业和投资经商,使县城由过去不足3万增加到5万人,预计到2012年县城总人口将达到8万人。人流引来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餐饮、商贸、娱乐业、旅游业档次大幅提升,房地产业日趋活跃,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以来,新增个体工商户300余户、私营企业32家,新增就业岗位2000余个,就地就近转移和输出返乡农民工近万人;全县接待游客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000余万元,有力地拉动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为扩大城镇建设成果,该县在加强县城建设的同时,着力打造八仙旅游重镇、老县工业强镇、长安边贸集镇等门户名镇,构建出“一城六镇百村”的城镇化体系,涌现出龙头、普济寺、凤桥、张店等特色村,通过不断加强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工作,营造出和谐温馨的人居环境,有效提升了城镇品位和形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