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五里工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的飞速发展,入驻企业日益增多,用工需求量也日益增大,为解决企业招工、工人培训路径狭窄、培训周期长等问题,打通企业用工和社会劳动力间信息通道,五里工业集中区管委会积极探索,以破解企业招用工难题为重点,以落实中央“六稳”、“六保”政策为抓手,以推动集中区产业集群发展和企业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逐步建立了一套长期稳定、科学高效的招工用工保障机制。
建立人才招聘专班,夯实保障促落实
“我想找一份方便照顾小孩、不用经常加班的工作,个人懂点针线活 ,肯学肯吃苦,麻烦你们给看看有啥能做的。”听了应聘人员的想法,园区工作人员立即为其登记了个人信息并纳入人力资源库,这样既满足了个人的诉求,又方便了企业按需求招工。
为加强企业招用工组织领导,强化保障落实,五里工业园区成立了人力资源服务领导小组,建立人才专班,创新设立人才招聘就业服务中心,设置招聘专线,安排专人负责、专人接待、专人跟踪服务。受理应聘人员信息登记,组织招聘企业与应聘人员开展对接服务工作,按照“企业需求、个人意向、技能培训、安排上岗”的服务流程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求与个人期望,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同时对新入职员工登记造册,建立企业员工台账。对未入职人员纳入集中区人力资源库,并做定期回访,建立集中区人力资源需求平台,逐步健全完善集中区人力资源建设服务工作。
建立人力资源库,强化数字管理
“小李,我们公司的文员要休产假,给我们重新介绍一个。”米小点公司朱明华给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李潇说。只见李潇打开电脑,按照米小点的要求在应聘登记表里查找适合公司要求的人员档案。
通过走访企业进行调研摸底,掌握企业当前及发展中所需工人类别、人数、要求、工资福利待遇等基本信息,建立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库;利用网络平台推送信息,根据信息反馈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工作生活情况、返乡就业意愿等基本信息,建立务工需求信息库;积极同镇村对接,建立企业招工与剩余劳动力沟通桥梁。通过分析研判企业用工、群众务工台账数据库,为搭建招工、务工桥梁夯实基础。
线上线下齐推进,多种渠道搭桥梁
通过不断调查研判,分析务工人员类型和分布特点,建立人力资源台账,以劳动力资源台账数据库作为基础依据,广泛大量发布招聘信息务工信息,形成信息宣传全覆盖、无死角。通过与安康移动公司合作,以区域精准短信的方式向全区移动用户和过境用户定向发送招聘短信,通过以图片、视频、文字的形式编辑,做到通俗易懂,确保务接收人员理解招聘信息。将集中区简介、招聘岗位信息、企业发展情况及线上招工报名表制作成H5小程序,通过朋友圈转发和在指定地点张贴二维码等多种形式扩大招聘信息知晓率。深入重点镇进村入户宣传集中区招工信息,与有务工需求的群众主动联系、当面联系、带领应聘、落实就业。积极与区人社局和各镇办对接,大力深入开展“归雁行动”,通过区人社局和各镇办信息员向外出务返乡工人员宣传集中区发展和就业情况,掌握返乡就业的意愿和想法,组织集中区企业召开大型招聘交流会,让企业与务工人员近距离了解、面对面接触。
新乐祥公司总经理顾志红高兴地向大家介绍:“公司开业时只有80余人,现在有320人,每天都有来咨询和应聘的,按照这个势头,我们新生产线开工的员工就不会存在问题。”
从2021年4月到2022年11月,经过一年来的多举措不断推进,共向全区28个镇办的移动用户推送有效招聘短信61万余条,出发过境短信210万余条,朋友圈转发、推送小程序12000余次,召开大型线下招聘交流会2次,推荐就业2000余人次,企业成功招用806人。
职业培训强本领,技能提升陈上岗
“我们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企业对接,按照要求,将职业培训放在车间,点对点、面对面、一对一进行培训,培训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这种培训方式,完全解决了培训学校培训的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培训学校没有的现象。通过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让群众掌握一门技术,不管出门务工,还是自主创业,都有一技之长,吃上自己的‘手艺饭’,拓宽致富门路,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区人才就业服务中心李成玉说。
“来这里刚开始还有点担心,毕竟啥都不会,咱们也没有那种学个手艺的条件,后来通过岗前培训我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各种机器的操作方法,有啥不明白的还有老师傅带,真的很有帮助。”新乐祥员工史文三说到。
企业员工通过应聘面试后,根据应聘员工的特长意愿,结合企业的岗位设置、用工要求,先行组织务工群众进车间进行岗前培训,以老带新、点对点的培训方式,既讲解机器产品的理论知识,又能实际操作,实现理论知识技能的双提升,为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和最大限度满足个人意愿提供保障。培训结束后根据培训成果由企业和务工群众继续进行双向选择,决定是否入职及签订劳务合同,确保入职即上岗、上岗能操作。
建立“幸福餐厅”,稳岗就业暖人心
在西区负一楼职工餐饮服务中心,新乐祥人事专员周媛媛带领新入职的员工边拿着餐票打餐边介绍:“现在吃饭再也不用蹲在地上、站在屋檐下,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吃的饭菜也有选择,既能吃得饱又能吃的好,饭吃完连碗都不用洗了,真正地把人当人对待,我们把集中区职工餐厅都叫‘幸福餐厅’。”原来五里工业集中区餐饮服务中心未建立前,为解决企业职工用餐问题,新乐祥在朝阳社区租用民房作为临时餐厅,每到吃饭时,员工带着自己的饭碗,在厂区走200余米外的“食堂”,工友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或蹲或站散落在“食堂”周围,像打败仗的散兵游勇。
米小点朱明华介绍到,“我们公司有260多名员工,原来在外边租房做饭,每月厨师工资、油盐酱醋、米面油等,人均每餐5.75元,现在集中区餐厅用餐,平均每天两餐10元,每人每天节约1.5元,260人每天节省390元,一个月省11700元,全年节省14万元。并且餐厅每天可选择的饭菜品种也丰富。”
为落实政府“招商、安商、亲商、稳商、富商”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经济负担,无论是企业自主招聘,还是集中区推荐招聘,凡新应聘入职的职工在岗前10天培训期间实行培训餐费补贴,每人每天不低于20元,统一在集中区餐饮服务中心就餐,餐费补贴由集中区管委会筹措解决。凡是到集中区应聘的群众凭身份证登记后,提供免费工作餐,既降低群众的应聘成本,又增加了应聘者与企业间的沟通交流,让应聘者能够了解园区、支持园区、宣传园区、加入到园区的发展建设,更进一步宣传推介了集中区和企业。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
“我老家在平利,原来在浙江的袜子厂上班,每年正月出门,腊月回家,2010年春节回家,听说五里工业集中区也有袜子厂,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新乐祥公司去应聘,公司介绍管吃管住。我与家人商量后,现在全家人在园区上班,我是挡车工、妻子是缝头工、父亲是包装工,母亲带小孩,全家都住在公司分得一套两室一厅的宿舍,每天都在一起,再也不是原来‘候鸟’。”新乐祥职工王秀平高兴地说到。
新乐祥公司副总张强说:“公司现有15户全家都在我们公司上班,全部分配的是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的宿舍。”
集中区开展了以“着力解决员工住宿,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为主题的调研,通过集体座谈、个别访谈和发放问卷等形式,与企业负责人和员工面对面、心交心,了解到目前企业在解决员工居住问题上存在的租房费用高、管理成本高、安全成本高的“三高”问题,为解决企业在发展经营中的后顾之忧,化解企业在保障职工住宿上存在“三高”问题,切实为企业提供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集中区不仅要为企业把人才招进来出实招,更要帮企业将人才留下来出实效。集中区管委会增强学党史办实事,强化使命担当,积极探索建立公廉租房,建设了满足中高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单人、夫妻双双在园区务工“夫妻房”和多人居住的人才公寓,实现了墙白地平、水电讯全通、“拎包入住”的宜居宜业的职工宿舍。让职工有了归属感、企业有了安全感,集中区迎来可持续发展。
文体生活多姿彩,维权服务有保障
以将集中区打造成“企业家创业发展的热土、职工宜居宜业的家园”为目标,集中区既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在餐饮服务中心设立两个阅览室,为职工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个人素质提供场所;又建设5人制足球场等体育活动场地,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通过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提升,不仅丰富职工业余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更能通过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激发出职工干事创业的强劲动力,让务工人员有工作,更有美好生活,充分发挥出产业工人的主人翁意识。
“改天到我们家我给你们包饺子。”李家秀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拉着唐雷的手说到。李家秀原是宏源泰公司的包装工,下班回家途中骑电动车摔了一跤,不幸摔伤,在医院治疗后一直没有解决,管理服务部唐雷知道后,主动与李家秀联系,通过拉家常、说道理、讲政策,解开了李家秀心里疙瘩,使李家秀与宏源泰圆满达成和解协议。
集中区通过设立企业职工劳动调解中心,及时了解企业职工的工作生活状态,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融洽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同时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切实有力的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