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是汉滨区的传统产业,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中上等肥力的地块,特别是山区的缓坡地以及具有一定水利条件的山区、半山区缓坡地上栽桑养蚕,加上精细管理和科学的种养技术,年产茧可达1050-1200kg/hm2(按一年两季蚕计),产值4.83-5.52万元/hm2,日均收益达0.179-0.204万元/hm2(按照一季27天算)。因此,发展蚕桑产业能够大幅度增加农户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而且还能绿化环境、涵养水分、减少水土流失,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富民且可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桥头村产业发展现状
沈坝镇桥头村位于汉滨区西北部,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00米;下辖10个村民小组,313户987人;全村林地面积6787亩,土地面积1878亩(其中水田445亩)。2016年来,桥头村把蚕桑列为本村的主导产业,按照“一村建一园、一园兴一业、一业富一村”的目标,着力打造汉滨区最大的山地蚕桑基地。6年来,相继成立5个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栽桑1200亩,建成标准化蚕室3处2000平方米,年可养蚕800张。为方便散养农户,顶峰合作社2018年开始实施小蚕集中共育,并首次采用小蚕人工饲料喂养,目前建设小蚕共育室1处150平方米,年共育小蚕800余张。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有效增加村民收入,2020年10月,村致富带头人方益平创办的圣叶公司成立了蚕丝被加工作坊1处,注册了“圣叶梦”商标,年生产蚕丝被可达2000余床,综合产值600万元。截至目前,桥头村基本形成了从栽桑建园、桑园返租倒包、小蚕集中共育、大蚕分散喂养、全程技术培训、农资药品供应、蚕茧统一回收、烘茧缫丝制被完整的蚕桑产业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通过能人带头、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强村富民的汉滨中高山蚕桑发展路径。2021年8月24日,陕西省蚕桑技术体系小蚕饲料喂养现场会在桥头村召开。
二、桥头村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宏观上看。一是整个行业对外依存度高,行业掌控力不足。蚕桑产业属于一种外向型产业,蚕丝绸商品的市场主要是国际市场为主,而国内市场的份额则比较小。虽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蚕丝生产国,提供世界约79%的生丝,由于对海外市场依赖程度比较高,在发展的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极容易出现忽高忽低等现象,导致蚕桑产业经济起伏较大。二是蚕桑市场整体持续低迷。2020年中国蚕丝及交织机织物(含蚕丝≥50%)产量为3.8亿米,同比下降20.8%,是2016年以来持续5年下降;2020年生丝(未加捻)出口数量、出口金额同比下降41.1%、42.6%。大环境的影响,导致蚕茧收购价格不稳,蚕农生产稳定性差。三是省级配套支持政策不足。陕西虽是全国第9大蚕桑大省,但蚕桑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较低,导致省上扶持发展力度不大,优惠政策不多。
(二)从自身来看。一是劳动力严重不足。全村987人,劳动力640人,外出务工人员达到450人。留守在家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孺,年轻人很少参与养蚕,养蚕劳力紧缺和劳动力结构老龄化问题严重,导致新技术运用和联合经营观念上还有差距。二是比较效益偏低。随着农村经济增长多元化,特别是劳务经济效果突出,蚕桑生产的比较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影响蚕农规模发展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全村5个蚕桑合作社,仅有1个效益较好,其余3个维持正常运行,剩余1个逐步转向其他作物种植。三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上涨迅速。桥头村目前普通人工单价达到100-120元/天,且本村富余劳动力不多。桑树剪伐、桑园翻耕、桑叶采摘等操作对人工的依赖性很强。以规模最大的顶峰合作社为例,养蚕高峰期人工每日均价均达120元/天,且需从其他村或汉阴县聘请劳力。此外,化肥、消毒用品等价格不断上涨也推动了养蚕成本的提高,蚕农很难扩大种养规模。四是产业示范带动力不足。虽然桥头村已经建成了蚕丝被作坊、蚕蛹加工厂,实现了对本村蚕茧应收尽收,并辐射带动周边镇村,对蚕茧价格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蚕丝被市场化销售渠道不畅,带动力有限。对其他合作社加大产业发展力度、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与蚕桑种养的带动力较小。五是村集体经济缺乏有效渠道借助蚕桑产业壮大,进而反哺村民、反哺产业,无法对巩固发展主导产业形成有效激励。六是桑园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山地条件限制,缺乏规范化的规模桑园,机械化程度不高;而且现有规模桑园产业路均为各合作社自己挖掘的土路,绝大部分没有硬化,日常管护和桑叶采摘运输极为不便,导致桑园套种、林下种养殖等配套产业无法大范围拓展。
三、桥头村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的探索
(一)持续发力推动产业提质扩容。一是做强龙头,积极向市区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顶峰合作社等5个专业合作社做强做优,稳固桑园规模、稳定蚕茧产量,增强带动力。顶峰合作社正在积极向区政府申报“五心”合作社。二是延长产业链,在巩固原有蚕丝被的基础上,加大食用蚕蛹开发加工。多方争取新建蚕蛹加工厂1个,并配套建设冷库1座,将原来缫丝后废弃的蚕茧进行综合利用,预计年生产蚕蛹20吨,综合产值近100万元。三是提升技术水平,继续推行小蚕共育,改建蚕农培训室1个,并积极与市区蚕桑站、团区委联系,加挂蚕桑专家站、蚕桑研学基地牌子,定期不定期组织专家送学、知识下乡等活动,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四是支持鼓励村民开展林下养殖种植产业,并结合消费帮扶,由帮扶单位市住建局协助在城区租赁房屋开设了消费帮扶中心,专门销售本村农特产品。
(二)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发展保障。计划对全村4公里产业路进行硬化,重点围绕顶新、正芳等合作社的规模桑园进行硬化,并配套建设水窖,打造蚕桑产业示范林、示范户。
(三)坚持以奖代补形成示范效应。从产业、人才、文化等多方面入手,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制定出台奖补政策,通过有效激励形成示范带动。一是帮扶单位市住建局筹资10万元设立“桥头村产业发展奖补引导资金”,对蚕农、蚕桑合作社和其他种养殖产业大户进行奖励,其中:对普通养蚕农户,对每张蚕种产茧量达到70斤的,按照1.5元/斤的标准,在市场收购价上另行进行现金补助,巩固基本面,确保种养规模不下滑;对桑园管理规范和产值达到一定规模的合作社,直接进行现金奖励,突出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采取帮扶单位援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方式,成立了“桥头村教育帮扶公益基金”,对高考成绩优异学生和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奖助,激励引导全村形成崇学、爱学、好学的良好风气,为产业持续发展积累人才。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蚕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特点,积极开展示范性蚕桑合作社创建活动,着力培育一批实行省力化技术养蚕的蚕桑合作社示范典型,引领带动全区蚕桑经营理念的转变和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同时,保持对桑园流转补贴,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者通过桑园租赁、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方式,形成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以高优桑园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在桑园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养蚕大棚及其场所设施、机械设备的投资方面给予支持;蚕室、蚕桑加工厂及附属设施用地上落实优惠政策。支持桑园统防统治、小蚕共育等社会化服务,在药防机械、药防组织、小蚕共育方面给予一定的奖补。
(三)加强蚕桑技术指导。一是支持蚕桑家庭农场基地建设,在土地整治、道路规划、排灌设施等桑园建设以及养蚕大棚及附属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指导。二是省力化技术方面做好技术支撑。有关部门要做好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如蚕抗病品种、抗冻杂交桑应用;小蚕共育、饲料喂养、电动伐条机、旋耕机开发应用等。三是提升蚕桑合作社(家庭农场)员工专业素质,通过送教进村、上门开讲等方式开展职业培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引导支持商业升级,拓宽产品销路。在用好现有的832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对村级合作社网络直播技术培训,组织本地网红入镇进村直播带货,在拓销路、促销量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
(作者单位:安康市住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