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204期/综合调研/内容详情

关于安康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作者:云 霄 代左鑫发布时间:2022-10-13 14:44 来源: 【字体: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扣“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围绕“加快建成西北生态经济强市、聚力建设幸福安康”发展蓝图,坚持走绿色循环发展之路,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提质量各项工作,下大力气发展绿色产业,全市绿色工业快速崛起,加快了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步伐。

一、发展现状

(一)工业经济难中有进。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2.5%8.2%,其中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四,艰难重返全省第一方阵。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较1-5月回落0.9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31.1个百分点,与榆林市并列全省第四。

(二)绿色产业竞相发展。2021年,生物医药、纺织丝绸、包装饮用水、装备制造、富硒食品产值分别同比增长34.6%29.8%26.4%19.1%12.9%;高新区富硒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进入国家试点,高新博创宏远锂电新能源正极材料、白河红石绿能光伏发电、石泉羊羊羊食品自嗨锅等填补产业空白,毛玩文创产业具备整链生产能力,电子线束起步开新局,企业数量达181家。今年上半年,全市六大绿色工业增加值“四增两降”,装备制造、纺织丝绸、富硒食品、秦巴医药分别同比增长28.3%21.7%13.9%10.1%,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分别同比下降5.6%4.6%

(三)项目投资全面发力。2021年,全市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2.1%26.4%,分别排名全省第四、第三;113个投资千万元以上市级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89亿元,其中,安康高新区智能电气设备研发生产等33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宝业通用汽车配件制造等80个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今年上半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7.9%,排名全省第四;技改投资同比下降1.9%;重点监测的10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建成65个,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全年有望新增产值50亿元左右;25个省工信厅监测的新增产能工业项目,截至6月底已竣工17个,预计上半年释放产值5.7亿元,未竣工的8个项目进展顺利,有望年内投产。

(四)民营经济企稳复苏。2021年,全市非公经济占比达60%,连续8年排名全省第一,民营企业撑起“大半边天”;6户企业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优秀民营企业;新增市场主体5.7万户,增长37.8%,其中新登记工业市场主体1137户,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26.47万户,增长15.7%,安康市场主体十年存活率高居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非公经济占比达61.2%,稳居全省第一;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7500户,同比下降5.0%,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已达26.23万户,同比增长12.3%

(五)创新发展提质增效。2021年,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排西安之后,居全省第二,其中液流储能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全市第一、陕南唯一、全国同类首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特种设备、富硒产品、智慧玩具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批准筹建,宏达船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获认定,华银科技、尧柏水泥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智宇寰宸被认定为省级瞪羚企业;创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户。今年截至目前,奥邦重工成功创建全市首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领盛科技等10户企业获得“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汉阴华晔等6户企业揭榜全省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泸康酒业、巴山雪通过省级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认定,泸康酒业等18户企业29个新产品列入全省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

(六)园区建设提档升级。2021年,全市19个省级工业集中区产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新建标准化工业厂房66万平方米,属历年最多,新增千万元以上投资入园企业98户,超额完成任务;安康乡村振兴空间被认定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全省率先完成规上工业企业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亩均效益综合评价、19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优化整合,聚集发展能力持续巩固提升;汉滨五里工业集中区毛绒文创(服装)产业园区、石泉经开区古堰富硒食品产业园、平利老县新材料产业园成功创建全省首批省级特色专业园区,占全省九分之一;旬阳、石泉、平利、汉阴4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喜获省级有关年度考核先进单位,创历史最好水平;汉阴、平利省级经开区获批设立。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建成标准化工业厂房38.77万平方米(累计建成465万平方米),新增投资千万元入园企业40户(累计入驻规上工业企业404户),吸纳就业10.8万人,标准化厂房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等均排名全省前列;旬阳新材料产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特色专业园区;汉滨五里工业集中区、旬阳高新区获得省级年度考核表彰,正兴食品等3户企业获评全省亩均效益领跑者企业。

(七)两化融合深入推进。2021年,全市新增光缆0.55万公里,新增千兆光纤到户用户数6.06万户,新建5G基站970个,新增5G用户67.79万户,光纤和4G网络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全覆盖,5G网络实现全市所有乡镇覆盖,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任务。农村电信普遍服务项目稳步实施,第六批项目建成投用,20212022年度项目申报获批;电信、移动公司在农村新建4G微基站225个,偏远地区群众通信难题逐步解决。42户企业完成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奥邦重工被省工信厅确定为2021年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新增工业互联网应用企业3户。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光缆4500公里,新增千兆光纤到户端口12.6万个,新建5G基站501个,5G网络覆盖至全市所有镇办。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制约安康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足和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宏观形势不容乐观。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国际政治局势、宏观经济走势、疫情防控形势存在很大变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新的输入性通胀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工业领域表现的更为明显,对我们量小质弱的工业经济影响更大。

二是工业产业整体不强。当前我市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六大绿色工业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11年的77.28%增长到2021年的80.7%,产值增长了5倍多,但大多处于以量取胜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全市“11+7”条重点产业链企业布局分散,产品关联度较低,上下游配套不完善,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相关配套优势,缺乏竞争力,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品牌价值不强,亟需进一步优化提升和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支持做强做大。毛玩文创、电子线束等新兴产业尚处于起势阶段,总量偏小。

三是工业企业量小质弱。全市787户规上工业企业大多为小微企业,中型企业仅19户,小散弱特点明显,缺乏行业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企业两头在外多,对外依存度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制约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四是项目投资驱动乏力。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工业投资增速断崖式下跌以来,全市工业项目出现了总量少、体量小,投资增速放缓的趋势,入库、招商和投产项目数量持续走低,重大项目匮乏,尤其缺乏龙头型、领军型和高新技术、延链补链大项目,项目推进缓慢,工业投资增长后劲明显不足。全市“十四五”期间谋划储备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仅有82个,今年重点监测的工业项目中投资过5亿元的项目仅16个,个别县(市、区)甚至没有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业主投资信心不振,推进速度不快,现有项目难以支撑工业快速增长。

五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全市大多数工业企业负贷、负债经营,流动资金紧缺,多数企业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方式单一,财务成本高,融资异常困难,特别是近年来新招引的企业轻资产入驻标准化工业厂房,缺乏有效抵押物,无法有效获得银行贷款。加之大部分企业缺乏专业化管理人才,导致管理水平低,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六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全市工业发展从单纯的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步履较慢,根据对2020年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数据显示,2020全市R&D经费5.5亿元(全省占比5.4%),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0.37%,远远低于全省平均3.08%

七是工业园区发展乏力。工业园区项目、企业小,技术含量低,牵引力不强,产业聚集性、有效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附着力不强。入园的高新技术企业少,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不同园区间存在雷同。

八是工业用工竞争加剧。全市工业企业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和以中底层次技术为主的传统加工型企业,普遍存在高端人才匮乏,产业工人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在纺织丝绸、毛绒玩具、电子信息等用工需求较多的企业表现更为明显,今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多个企业关闭、停业或是缩减规模,从业人数减少2126人,同比下降3.8%。工业企业平均工资全市最低,且各行业企业用工抢人竞争激烈,熟练工人频繁跳槽,企业用工成本攀升。

九是生态环保、安全生产刚性约束强化。2020年以来,全市对有主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执法检查和清理整治,矿产企业生产受到限制,近年一大批小水电关停,大量老企业遭到市场淘汰和政策性关停,旬阳大地复肥关闭退出(全年减少产值10亿元左右),白河永宏化工、安康高新区尧柏水泥搬迁,对工业经济稳增长影响较大。

十是工业用地保障困难。安康的地理条件是“九山半水半分田”,92.5%是山地、5.7%是丘陵、1.8%是川坝。国家主体功能区对安康的定位,限制开发区域占84%、禁止开发区域占7.9%、重点开发区域占8.1%,根据《安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显示,到2020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规模7480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78平方米/人,工业用地极度紧张,土地开发成本较高,招引大项目大企业落地难,严重制约了安康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一)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提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一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践行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接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坚持“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坚定“发展为要、创新为先、民生为本,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实施路径,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聚要素、育企业、上项目、强链条、铸平台、优环境、提效能,全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全面落实全国、全省稳住经济大盘会议精神和有关部署要求,要进一步增强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发展理念作为工业经济工作的指引,准确把握全国经济发展大势和全省经济发展态势,充分认识安康工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突出绿色循环发展,着力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体系,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着力克服薄弱环节,全力打造关键支撑,推动转方式、优结构、添动力,引导各方面更好地把发展转变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上来。三是要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在产品结构上,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在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在生态环境上,由高排放、高污染向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中高速度增长、以中高速度增长保障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绿色循环工业产业体系,强化工作措施,推动质量与速度“双提升”“双促进”。

(二)突出绿色循环发展,加快完善产业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紧扣全市“11+7”条重点产业链,紧密对接省上23条重点产业链条,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构建“一企一链”产业集群,精准对接上下游、产供销需求,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培养一批具有行业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打造市场多元、协作配套的供应链体系,促进工业经济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二是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聚焦绿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环节迫切需求,通过招商引资和技术攻关两手发力,畅堵点、补断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持续推进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秦巴医药、装备制造、包装饮用水、毛玩文创、电子线束等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全市工业产业整体跃升。三是推动“两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原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整机和配套产品等重点环节,建立技术清单制度,推动建设一批协同高效的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创新链部局产业链,瞄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依托“链主”企业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引领风口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四是全力推进碳减排工作。支持水泥、建材类规上企业大力研发应用各类减污降碳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实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能源及资源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为国家总体实现“碳达峰”预定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作出积极贡献,同时把“碳达峰、碳中和”转化为安康工业发展的新一轮机遇。

(三)狠抓工业项目建设,以高质量项目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认真落实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和全市近期有关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发展为要、项目为王”理念和“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狠抓产业项目”鲜明导向,紧扣“深化产业项目建设年”目标要求,坚持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进一步压实各县(市、区)和各部门责任、传导压力、形成合力,形成全员抓项目的格局。二是狠抓项目谋划储备。坚持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思维,围绕产业链短板谋划推进项目,推动由单个项目谋划向项目群、产业群谋划转变,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认真筛选、论证、储备一批能够带动全局、有较强支撑和辐射作用的重大项目。三是狠抓项目落地建设。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要务,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力量,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见效。倾斜支持今年优选的10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重点推动汉滨区新建纺织原料加工生产线等35个在建项目加快进度,高新区精密机械部件加工项目、光通信激光器研发生产项目等65个竣工项目快速达产,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为后续发展夯实基础。四是狠抓项目招商。紧紧扭住招商引资“第一抓手”“最强动力”,在全市掀起“大招商、招大商”热潮,以产业链招商为主攻方向,巩固提升“特色产品展示+重点项目推介”模式,定期开展推介招商活动,常态化开展小分队靶向招商、产业链定向招商、清单式目标招商,力争每月都招引落地一批项目。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一是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快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深入实行创新攻关“揭榜挂帅”,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企业,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安康市循环经济产业科技创新基金、安康贫困地区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等支持作用,研究落实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秦巴医药、毛绒文创、电子线束等重点领域科技型企业的财政、投资、金融等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中国富硒研究院、陕西省液流储能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安康药物研究院,充分利用秦创原创新平台、全国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等资源,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构建多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富硒食品、秦巴医药、新型材料等重点领域转型升级的需要,深入开展产业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产学研合作。三是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改造。紧抓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扶持一批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做大做强软件和互联网产业。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加大企业数字化改造支持力度,加快传统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拓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云端化生产等先进制造模式,推行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支持安康高新区、汉滨区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加快数字经济园区建设,打造“数字经济”示范标杆。四是推进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组织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围绕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打造在数字时代的新型能力,鼓励企业开展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引导企业进行两化融合水平和能力评估,制定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方案。

(五)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营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磁场。一是做好“筑巢引凤”强基工作。持续完善工业园区水、电、路、气、讯、暖等基础设施,提升环保、仓储、物流等公用设施,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医教等生活设施,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园区发展实际需要相匹配,增强配套服务能力。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标准化厂房建设,提高各县(市、区)标准化厂房储备量,确保“厂房等企业”。制定出台系列财政补助、费用减免、租售优惠、土地利用等支持政策,吸引中小微企业入驻发展。二是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一园一业”,强化“亩均论英雄”的鲜明导向,以安康国家高新区为引领,恒口示范区、旬阳省级高新区、石泉和汉阴、平利省级经开区为支撑,其它县域工业集中区为重点,深入推动园区优化整合,打造一批重点“特色专业园区”,形成集中区之间优势互补、差别错位、特色鲜明的协同发展格局。每县区重点培育1-2个工业主导产业集群,力争在全市形成1-2个千亿产业集群。三是扎实开展智慧园区建设。深入开展智慧园区培育和建设工作,推进集中区光纤宽带网、公共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企业经营、产业发展以及园区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

(六)持续强化纾困培优,助推民营经济再创新辉煌。一是优化提升涉企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市工业生产工作组、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市减轻企业负担联席会议作用,持续优化市级“白名单”企业制度,坚持纾困解难强帮扶与支持创新促升级两手抓,推动中省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到位,对支持工业企业政策进行延期,适当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畅通水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供给,降低企业生产运行成本。二是梯度培育中小工业企业。推动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建立完善“小升规”工业企业培育库,深度挖掘潜力,加大靶向支持,尽快进规纳统。支持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建立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企业逐步向省级“专精特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品牌优势明显、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改造重组,发挥集聚带动效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能力。四是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权责清单,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加快推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严格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作者单位:安康市工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