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考验,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彻落实“五项要求”和“五个扎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坚定“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坚持“发展为要、创新为先、民生为本,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发展路径,在“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征程中不断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崭新成就。
一、经济总量稳步扩大,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为483.61亿元,2018年突破千亿大关,2021年达到1209.49亿元,比2012年增加725.88亿元,年均增加80.65亿元。2013-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比全省(7.3%)高0.5个百分点。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程度较深,全市GDP出现负增长、低于全省增速以外,其余年份均高于全省。
人均生产总值快速增加。经济总量稳步扩大的同时,人均生产总值也随之快速增加。2021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8687元,比2012年增加30193元,年均增长8.4%。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930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7547美元。
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全市积极引导各县市区优化发展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市生产总值超过百亿的县市区个数,从2012年的1个增加到2021年的5个,其中汉滨区超过400亿元,旬阳市超过200亿元。汉滨区首位优势突出,2021年达到407.27亿元,比2012年增加247.99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3.7%。
财政实力明显提升。经济较快增长带来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政府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全市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48亿元,比2012年增加10.82亿元,年均增长4.6%。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347.88亿元,比2012年增加185.6亿元,年均增长8.8%。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基础持续巩固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市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出“一产趋稳,二产加快,三产崛起”的特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9.4:42.7:37.9调整至2021年的13.6:42.4:44.0。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比2012年降低5.8和0.3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占比提高6.1个百分点。自2012年起连续8年二产占比高于三产,直到2020年三产占比反超二产,体现了全市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历程。
农业生产稳定。全市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领农村工作全局,培育做强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五大特色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158.2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95.07亿元,年均增长4.6%。在2020年受疫情冲击,二、三产增加值分别较上年下降18.7%和1.7%时,一产增加值增长3.4%,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工业稳中有进。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2.0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14.28亿元,年均增长9.7%。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向好,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83家,实现利润总额85.81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3倍和80.3%。2013-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7%。2013-2019年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速,2020年受疫情影响较2019年下降22.9%,2021年较2020年增长8.2%,较上年回升31.1个百分点。
建筑业步伐稳健。全市紧抓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推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筑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44.5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99.25亿元,年均增长3.9%。2021年末,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74家,比2012年增加20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4.67亿元,是2012年的4.1倍,年均增长16.9%。全年签订合同额412.07亿元,是2012年的4.7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79.58万平方米,是2012年的2.1倍。
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加速崛起,新业态新模式接连涌现,为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服务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3.46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531.62亿元,年均增长8.3%。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74家,实现营业收入66.44亿元,较上年增长7.6%;实现利润总额3.86亿元,较上年增长3.8%。
非公经济日益壮大。非公经济呈现增速加快、规模扩张、质效提升的态势。2021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26.02亿元,占GDP比重达60.0%,比全省(51.4%)高8.6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10.2个百分点。2013年全市非公经济占比50.9%,首次超过50%;2014年达52.9%,首次超过全省水平。
三、内外需求动能加强,发展空间持续扩展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3-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8%,其中,2013-2017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18年增长16.5%,2019年增长9.8%,2020年受疫情影响下降2.9%,2021年增长6.4%。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202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05.17亿元,是2012年的5.6倍,年均增长21.2%;房屋施工面积1234.12万平方米,是2012年的3.1倍;商品房销售面积188.78万平方米,是2012年的1.6倍。
消费潜力有序释放。在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作用下,全市商贸流通和市场消费加快发展,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179.3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02.64亿元,年均增长12.1%。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呈现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全市社零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年增量稳步攀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
对外开放纵深推进。全市开放发展水平与经济外向度大幅提升,2019年成功入选“中国营商环境十佳城市”;2021年荣获全国“十大心仪之城”称号;营商环境满意指数达96%,位居全省第一;海关及保税物流中心获得省政府批准,恒口示范区获得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毛绒玩具产业)认定。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1.59亿元,是2012年的7.7倍。2021年全市合同外资1.4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分别是2012年的5.3倍和14倍。
四、基础建设成效明显,发展条件持续改善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中心城市“湖城一体、疏解老城、重心北移、有序东扩”战略深入推进,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2021年,旬阳正式撤县设市,成功跻身陕西7个县级市之列,成为陕南首个县级市。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6%,比2012年末提高13.62个百分点,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交通设施日趋完善。“县县通高速”目标圆满达成,富强机场建成通航,2021年通航10个城市、年客运量达25.7万人次,“安西欧”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安康-武汉”铁水联运专列开通。“水陆空”多式联运的秦巴区域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初具规模。截至2021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26032公里,比2012年增加4950公里;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71.16万辆,增加31.64万辆。
信息水平快速提升。邮电通信业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21年,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35亿元,电信业务总量268.27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4.2倍和21.1倍。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8.5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75.6万户,分别比2012年增加1.6和56.52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103.92万户,是2012年的4.5倍。
生态优势更加凸显。2017年安康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202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环境空气质量、城市水环境质量长年稳居全省前列,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限值,地表水水质优良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建成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推行河湖长制工作创新实践经验被水利部向全国推广。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持续有力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为23.56%。全市高新技术企业92家;获批2021年陕西省瞪羚(潜在)企业3家,实现零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299家,增幅达32.9%,数量和增幅均实现新突破。登记省级科技成果48项;获批农业农村领域省级科技创新平台6家,获批数位列全省各地市之首。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27项,合同成交总额49958.96万元,分别是2012年的58.6倍和29.9倍;专利授权量1060件,是2012年的12.8倍。
文体服务提质升级。汉江大剧院、安康体育馆等一批惠民工程建成投用,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省级文明城市。2021年,全市实施完成14个市级全运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112场次,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630人。体育彩票销售额2.17亿元,是2012年的1.6倍。2021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2936万人次,旅游收入163.81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6倍和2.1倍。
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全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优化校点布局,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中小学招生制度改革成果持续巩固。2021年,全市教育支出65.04亿元,比2012年增加18.84亿元,年均增长3.9%。学前教育公办园占比、普惠园占比分别达54.84%、88.95%;义务教育段、高中段入学率分别达100%、97%,大班额占比下降至3.72%。
卫健事业统筹推进。“健康安康”建设取得新成效,县域“医共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五级医联体”荣获国际智慧医疗创新奖。惠民医保“三重保障”有效强化,困难群众参保率100%。入选国家级医养结合示范市和“中国康养城市”50强。2021年,全市卫生健康支出38.89亿元,比2012年增加24.84亿元,年均增长12%。卫生机构床位数19249张、卫生人员数24935人,分别是2012年的1.9倍和1.6倍。
社会保障全面增强。全市坚持推动就业创业政策措施落实落地,统筹推进社保事业创新发展。2021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1163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488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4307和2854人。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4.62万人,比2012年增长66.9%。失业、工伤和生育等其他三种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是12.8、17.2和13.31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38.9%、37.5%、42.3%。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如期实现了全域脱贫目标,全市7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9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8元,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6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3.49:1缩小至2021年的2.45:1。
万里征程风正劲,千钧重任再扬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全力推动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是安康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展望未来,全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埋头苦干、奋发有为,为努力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加快建成西北生态经济强市、聚力建设幸福安康而不懈奋斗,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