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白河 > 正文内容

    白河:“五大”携手“六小” 开辟搬迁后扶“新天地”

    作者:田光荣 谈荣坤 时间:2022-07-25 08:12 来源:白河县 字号: 打印

      “十三五”期间,白河县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36个,10653户32666名脱贫群众喜迁新居。为增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力,真正达到搬得满意、住得安心、收入稳定的目标,该县结合县情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并全面推广“六小暖心工程+五大就业措施”的“6+5”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模式,有效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目标,确保了搬迁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

      “六小工程”,暖了群众心田
      近年来,白河县在100户以上33个搬迁安置社区实施以小超市、小库房、小餐桌、小课堂、小厅堂、小菜园为主的“六小工程”,为易地搬迁群众提供便利,大力提升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质量,为群众安居乐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初,麻虎镇太和村率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户“一户一园”项目,对有种植意愿且远离土地资源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由村委会牵头,帮扶单位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出资,流转安置点周边土地,召开座谈会,通过抽签方式,将土地按照“一人户30平方米、二至三人户50平方米、四人户及以上80平米”的标准,分配给搬迁户从事农作物种植。土地原有权属不变,搬迁户按照每年1元/平方米的标准,享受流转期内的使用权。并制定有“一户一园”管理办法,要求易地扶贫搬迁户在生产经营期间,爱护周边设施,注意处理好邻居关系,不得荒废资源,不得影响他人耕作或破坏他人农作物,不得改变土地和圈舍用途,不得随意流转给第三方,如出现不合规、不文明现象,村委会有权对其收回。
      同时,对有养殖意愿且缺乏养殖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由村委会牵头,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邀请专业人员现场勘察选址,办理相关手续,出资新建“生产发展+便民服务用房”,作为村集体资产,由村委会负责管理。“生产发展+便民服务用房”共建两层,下层为生猪养殖圈舍,上层为农用小仓库,易地扶贫搬迁户结合自身需求,按照每年100元/套的标准,自愿向村委会提出租赁申请,用来发展养殖业和放置劳动工具。
      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小超市33个、小库房19个、小餐桌33个、小课堂33个、小厅堂19个、小菜园13个,大大方便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广泛认可。

      “五大举措”,富了群众口袋
      白河县地处秦头楚尾,全县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辖11个镇12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万, 现有劳动力10.2976万人,其中,一般户劳动力68871人,脱贫劳动力34105人。为解决群众就业问题,白河县创新实施“四百工程”,扎实推进就业帮扶工作,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成立百家劳务公司,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推动,在全县122个村(社区)成立村(社区)级劳务帮扶服务公司(村级劳务帮扶服务公司由各村党支部、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员组成,主要开展“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宣传政策、组织培训、推送岗位、引导就业、服务维权、壮大工厂、回引能人、落实社保”十项工作,引导帮助有劳动力的家庭,确保至少有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全县有劳动力易地搬迁户为7632户15552人,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的易地搬迁户7632户,就业13980人(其中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278人,自主创业94人),户就业率达100%。
      壮大百家社区工厂,坚持“优化政策、引优退弱、做大龙头、强链延链、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毛绒玩具、电子线束、服饰鞋袜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动新社区工厂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断扶持壮大新社区工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搬迁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一方面,认真落实新社区工厂扶持政策,加快兑现房租水电费补贴,促进新社区工厂稳定生产扩大经营。另一方面,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新社区工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增加带动就业奖、综合发展奖、物流奖补等14项强企惠企措施,引导激励社区工厂和吸纳脱贫更多的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便就业。目前,在全县36个规模较大的搬迁社区已建成新社区工厂42家,可提供就业岗位2100个,现带动就业1620人,其中搬迁社区劳动力371人。
      开展百场技能培训,坚持技能培训与乡村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按照群众发展产业需求,举办以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特色小吃等产业技术培训,坚持技能培训与高质量就业相结合,重点抓好足部修护师、电工、焊工、月嫂暨家政服务、养老护理、保温工、三点水制作等专业培训,大力推进订单、定岗、定向培训,坚持技能培训与稳岗扩就业相合,支持企业开展以工代训,确保企业员工能上班、稳的住,坚持扶持创业与带动就业相结合,开展电商、乡村旅游以及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
      回引百名创业能人,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全面掌握白河籍在县外创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作基本情况,建立台账,主动加强沟通联系,通过登门拜访慰问、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邀请外出人员回乡参观考察,了解家乡发展壮况,感知家乡变化,增进建设家乡、奉献家乡的归属感、责任感,动员回乡创业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对返乡回乡创业就业人员在城镇落户、子女就学、社保、医保转移接续、住房等方面提供“绿色”全要素服务,充分发挥“秦云就业”、县人社局微信公众号等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作用,实行全程跟踪,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返乡人员集中精力开展创业就业。
      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最大限度地推动群众就业增收。采取村民自建“以工代赈”方式,在太和村一组实施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配套设施,改造河堤1500米,新建园区便民桥1座,新修田间生产道路2.5公里,整理土地110亩,新修灌溉渠1500米,新建灌溉管网2000米,建设蔬菜水果基地150亩等。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牵头,组织小组长、村民代表,成立村民议事会,集体决策以工代赈项目各个环节内容,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督促村委会在村公示栏公示项目详细信息,在项目点设立永久性公示牌,做好全程档案资料管理,留存项目建设期间照片等资料,督促及时移交项目产权并投入使用、完善手续,制定项目运行、管理、管护制度,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明确一名村干部牵头负责,通过召开村民大会、院落会形式,摸底统计在家劳动力情况,形成以工代赈劳务台账。同时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领导下,由村内能人大户牵头成立4个小型施工队,每个施工队分别明确30名稳定务工群众,由施工队负责,对务工群众开展安全、技能等培训,签订务工协议,由施工队负责人负责务工考勤、台账登记等工作,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建设。
      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县级以上农业园区项目153个,带动就业4796人,有效解决了群众就业问题,也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实现了安置区产业园区、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全覆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李心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