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汉江流域生态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意见
    编号 17 办理部门 市发改委 处理状态 已办结
    签发人 陶柏林 签发日期 2021-08-17 10:00 发布日期 2021-08-18 10:00 类别 B
    正文

    安康地处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全市除汉滨区外的9个县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面积达91.9%,同时安康也是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虽然10个县区都已脱贫摘帽,但经济发展任务繁重。

    面对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的两难选择,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为目标,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新路。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期间,在平利县提出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丰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内涵,为深入推进新时代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路径。但从安康近年来的发展实践来看,要加快推进安康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环保形势仍然严峻。我市水患及地质灾害频发,治理任务繁重,中央专项安排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规模有限,汉江生态治理资金缺口较大生态环保法治观念未深入人心,过度开采砂石、非法电鱼捕鱼、河道边污水直排等行为屡禁不止跨区域、跨行业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和协作执法的制度机制还不健全完善,同时又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技术力量支撑二是重点工作推进不力。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目前省市还没有制定系统的实施方案,重点工作落后于国家宏观层面的战略布局,陕南三市与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整体融入度不高,汉江中上游的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三是优势产业发展滞后。我市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不多,富硒食品、山林经济、生态农业等传统产业大多处于低端产品,低端扩张和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规模小、层次低、技术缺、品牌少。产业发展模式依赖于矿产资源加工和农产品初加工,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工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全要素生产率普遍较低,企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升级滞后。四是区域经济发展缓慢。我市境内汉江总长340公里,所流经的7个县区在自然资源、生态条件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比较优势不多,汉江沿线上下游生态旅游开发、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问题突出,城市品位不高、基础设施落后、集聚效应不强,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尤其是汉江库区发展相对滞后。

    为此建议:

    1.围绕改善提升汉江流域生态环境这条底线和红线,积极争取中央提高对水源保护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重点项目、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水平,加大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力度。建立健全跨省域、市域、县域联合监测预警、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和执法协作等制度机制,提高流域内生态环保整体成效

    2.将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纳入国家长江流域保护开发总体规划,挤进国家“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大盘子,争取在国家中长期规划中更加突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制定出台符合安康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抓好顶层设计和政策执行,确保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要改革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衔接,与汉江流域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而使安康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开放、拓展市场、集聚发展。

    3.把叫响“打造汉江流域生态经济走廊”作为安康“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以汉滨中心城市和汉阴、旬阳两个副中心城市为带动,统筹策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并实行重大事项统一规划、重大资源统一调配、重大项目统一布局,推动绿色产业联动发展、主导产业错位发展,促进汉江上下游和左右岸在全域生态旅游开发、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等方面区域联动发展的协调性,架构山水园林的城市格局,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走廊。

    4.坚持把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对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包装饮用水、纺织丝绸、电子信息、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改造提升和技术升级,推进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建设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和特色生物资源加工基地步伐,形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绿色循环、具有综合优势的产业集群,使安康真正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核心,并融入长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分工体系。

    回复

    汉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通道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标志着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安康市10县区全域纳入规划范围。2019年12月,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陕西省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沿汉江生态城镇带发展规划(2019-2025)》,为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及城镇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

    近年来,我市紧盯中省战略定位,围绕打造美丽、畅通、创新、幸福、开放、活力“六个汉江”的总体要求,以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扎实推进全域高质量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在规划编制、项目建设、资金争取等方面,积极汇报衔接,多方协调争取,在推动安康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关于积极争取中央加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力度的建议。近年来,市发展改革委紧盯中省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领域,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十三五”期间,我委累计争取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中省预算资金164.6亿元,其中中央资金98.1亿元,省级资金66.5亿元;转贷专项债券资金30.37亿元,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33个,总投资79.44亿元,发行债券25.67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二、关于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建议。在向上汇报争取方面,在国家和陕西省研究编制《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沿汉江生态城镇带发展规划》过程中,我委多次就全市重大项目、发展诉求等赴省进京汇报衔接,积极争取将全市重大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新型城镇化布局等纳入规划。同时,委托国内顶尖专业机构策划包装了总投资300亿元的“国家战略水资源汉江流域安康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项目”,涵盖了安康重大生态环保项目。目前已形成项目实施方案(初稿),正在积极争取纳入有关专项规划。在规划顶层设计方面启动了《安康市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已完成规划初稿。去年以来,又按照“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规划》从战略背景、总体要求、生态文明、交通枢纽、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开放发展、体制创新、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着力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

    三、关于把“打造汉江流域生态经济走廊”作为安康“十四五”规划重点的建议。研究编制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过程中,我委推动汉江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为重点,提出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积极探索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打造美丽汉江“安康样板”。同时,对推动汉江生态城镇带和月河川道城镇带联动发展进行了系统谋划部署,提出以汉滨、石泉、旬阳为核心,汉阴、紫阳、白河为节点,辐射带动其他区域,依托汉江水道、沿江公路、重点城镇、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发展生态循环产业,有序引导人口向集镇聚集,建设山水人和谐共生的生态走廊。

    四、关于把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破题之举的建议。近年来,我委充分发挥职责职能,聚焦产业提质增效和经济绿色发展,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园区承载为支撑、特色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主导的融合发展产业体系。一是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富硒食品、旅游康养、新型材料为重点,聚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牵头或配合起草并提请印发了《关于加快生态康养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二是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编制完成了《全市“十四五”绿色循环发展规划》,实施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培育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旅游康养、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六大产业链。三是聚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建设全省一级物流节点城市和秦巴区域物流中心,编制完成了秦巴(安康)现代物流港发展规划和策划方案,研究制定并提请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安康“无水港”促进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恒口“无水港”多式联运项目获批陕西省“十四五”重点物流项目,成为陕西交通物流港“一核两翼”的重要一翼。四是做优特色高效农业。坚持以绿色生态富硒资源为基础,以培育大产业、大龙头、大品牌、大市场为核心,立足优势、延伸链条、补齐短板、强化保障,培育做强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五大特色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五是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聚焦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旅游康养、毛绒玩具、电子线束和包装饮用水等重点产业,牵头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加速产业要素集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下一步,我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积极吸纳您提出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协同推进安康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安发改规划函〔2021〕19号:关于市四届人大七次会议第17号建议的复函.pdf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