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泉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追赶超越”定位,贯通落实“五个扎实”“五项要求”,大力实施三产融合强支撑、三区承载拓空间、三策并举激活力“三个三”发展模式,实现了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质效双升,县域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三产融合,夯实发展支撑。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思路,坚持把全域旅游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深挖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大力推进精品景区打造、乡村旅游拓展、公共设施提等、服务品质提升、宣传营销促进、旅游环境优化“六大工程”,先后建成AAAA级景区4个、AAA级景区5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5个、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1个,“十三五”以来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70亿元,2020年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把壮大新型工业作为推动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基础,按照“龙头引领、发展新兴、培育品牌、集群发展”总体思路,立足富硒资源优势,深挖“鎏金铜蚕”文化,打造富硒食品、蚕桑丝绸产业集群;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打造“西部地区电子线束产业基地”;依托奥邦锻造、量讯精密、鼎立志成等企业,打造智能制造示范产业基地,累计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31亿元。坚持绿色化、品牌化、休闲化定位,深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桑、畜、菜”三大主导产业和“魔芋、茶叶、渔业、核桃、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累计发展现代农业园区7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22个,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100余个,特色农业实现质效双增。
三区承载,拓展发展空间。始终把园区建设作为承载发展、聚集要素、壮大产业的核心载体,按照“一区两园”空间布局,累计投资7.58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完善水、电、路、气、网等配套设施,夯实园区基础承载能力,累计新入园千万元工业企业31户,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2户,工业总产值达193亿元,2020年园区成功升级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做优城镇经济聚集区,聚焦城区扩容,集中力量实施江南、东延等四大城市拓展新区,拉大城市骨架1.5倍,建成城关、后柳等5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加快推进池河国家重点镇和省级示范镇建设,城镇化率达到48%。持续做精景区业态,协调推动景区设施、产业、品牌建设,提升景区服务配套,建成游客集散中心1个、旅游服务中心4个,旅游快速干道和旅游景观公路195公里,常态化开展汉水庖汤会、蚕桑文化节、鬼谷子文化节等文旅活动,聚集特色美食、精品民宿、风光游览、休闲康养、文创商品等文旅业态,消费市场活力迸发。
三策并举,激发发展活力。始终把实施项目攻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强支撑,坚持把主要精力向项目集中,工作重心向项目集聚,资源要素向项目集结,每年安排重点项目150个以上,夯实包抓责任,实行台账管理,力促项目建成投产。坚持以开放促发展,着力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抢抓苏陕交流、校地协作机遇,与东部发达城市、名牌高校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深层次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汉江经济带和东部沿海地区,重抓领导带队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全员招商,累计引进项目273个、到位资金445.82亿元。持续优化政策服务,出台涉企政策信息发布、融资借贷、招商引资扶持、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及现场评议考核办法等13个政策性文件,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持续深化“一网通办”,设立市场主体服务中心,落实全程领办、帮办、代办,2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90%以上,营商环境工作连续两年位居全市前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十足。
下一步,石泉县将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抓实项目推进,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平台承载显著增强,发展活力全面释放,保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为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建成西北生态经济强县奠定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