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紫阳 > 正文内容

    陕西紫阳——汉江之滨的脱贫战歌

    作者:张俊凯 时间:2020-07-16 10:29 来源:紫阳县 字号: 打印

      悠悠汉江水,亘古不息;巍巍秦巴山,绵延千里。这里是茶香与民歌交融的陕西省紫阳县。
      “青松翠柏映秀屏,汉水之上挂山城。”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是紫阳县的真实写照。绿水青山在这里舒展开一幅秀美的画卷,却也造成了山大沟深、人多地少的困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13.3万,不仅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陕西省自然条件最恶劣、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紫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围绕“三个落实”,强化统筹统揽,系统推进“五大工程”,聚力苦干实干。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脱贫12.8万人、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1.21%。在中央和陕西省委、安康市委历次考核评估、督查巡查、民主监督中,紫阳始终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2019年的夏至还没到,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党支部书记谢立安就赶紧带领全村茶农按照统一标准修剪茶树、锄草。大连村共有2960亩茶园,为了给茶农提供更好的服务,2018年8月,村上注册成立了紫阳县富农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我们通过专业管护队伍,对农民进行精细化种植茶叶指导,提供专业管护,统一修剪、施肥,确保栽种的茶叶有更好的品质,收获更高的价值。同时延长茶业产业链,进行深加工、包装、销售,帮助农民增收。”谢立安说。
      贫困户张先碧经营了3亩茶园,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收入从2018年的7000多元提高到2019年的2万余元。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村民张仁贵。40岁的张仁贵自家有4亩地,2006年流转了其他村民的3亩地后,7亩地都种上了茶树。尽管如此,在大山里守着几亩地也挣不到多少钱。为了补贴家用,张仁贵把茶园交给家人管理,每年到了采茶季再回家收茶。因为疏于管理,刚开始7亩茶园每年只能采茶150多公斤。
      随着紫阳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张仁贵看到了茶产业的发展前景。2015年,他回到家里专心种茶树,成为一名职业茶农。“回来后,村上组织我们去蒿坪镇种茶大户那里观摩、学习种茶技术,还邀请夏建民教授专门来村里给我们指导。”张仁贵说,“现在7亩地的茶叶产量已经达到800多公斤,是原来的5倍多。”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张仁贵的茶园收入从原先的6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10万元。
      产业扶贫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支撑,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2017年以来,紫阳县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兴办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引入龙头企业等方式,有效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该县重点围绕茶叶、魔芋粮蔬、特色经济林、畜禽养殖、中药材和食用菌及养蜂等小众产业,坚持市场导向,组织贫困村制定年度特色产业发展方案,基本形成“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主体、一户一技一项目”产业发展模式。同时依托绿水青山,加快发展循环产业,着力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紫阳县单一、分散的农业生产模式正在改变,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全县目前累计发展茶叶23万亩,新发展魔芋5.8万亩、特色经济林2.4万亩、畜禽养殖220余万头(只),实现了中长效产业全覆盖,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手指要灵活,不仅要握稳修脚刀,还要运用自如,修的趾甲才能光滑、平整。”走进紫阳县免费修脚培训基地,培训教师张妮正在为学员们讲授修脚技术要领。虽然在这里学习的贫困群众大部分都已经30多岁了,但学习劲头特别足。紫阳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负责人贾学平介绍,这些学员由远元集团的老师进行培训,结业后直接签约进入当地远元集团直营店上班。
      远元集团是紫阳县知名企业,也是当地党委、政府实施技能培训过程中的首个合作企业。早在2014年,紫阳县有关部门就与远元集团签订2万人的用工协议,由远元集团结合企业特点和社会需求,量身开发培训课程,竭力提供就业平台,政府部门则负责组织生源、提供培训场地。合作过程中,培训机构与合作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出具就业待遇承诺书,明确最低工资、生活待遇等保障条款,确保贫困户培训后,能够及时就业增加收入。
      “以前在煤矿干活,风险大不说,还又累又脏,现在在修脚店上班冬暖夏凉,既轻松而且收入也不低!”用老石自己的话说,修脚培训中心让他从“黑领”变成了“白领”。44岁的石万仲是紫阳县洄水镇团堡村农民,在外地煤矿打工10多年后,回乡参加了县里举办的修脚师培训班,结业后被分配到远元集团湖北分公司武汉鲁磨店,不到半年时间便晋升为店长,年收入涨到10多万元。
      近年来,紫阳县已经将免费技能培训纳入全县20项重点工作和20件城乡实事,真抓实干,将“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技能培训方式,逐步复制到特色烹饪、家政月嫂、电子商务等产业上,并与对应的龙头企业签订多项用工合同。全县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开展技能培训277期2万人,1.6万人成功实现就业。紫阳县还不断引进外来企业,为企业、社区工厂提供了便利及优惠政策,为进一步带动群众就业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社区工厂46家,解决就业1878人,其中贫困户816人,月平均工资达2000元以上;利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4495人,累计对3.3万人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完成劳务输出8.2万人次。全县农民工年均总收入达到20亿元。
      在紫阳县蒿坪镇东关村,村民谢克成算是村里的“名人”。27岁时,谢克成在一场矿难中永远地失去了右腿,但他并没有被命运打倒,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他依靠双拐,顽强地生活着。
      当年出事后,谢克成跟着亲戚去广州打过零工、去山西修过汽车。“刚开始的时候,心灰意冷,见了生人就害羞,是周围的亲戚朋友们给我力量,鼓励我要积极向上。”谢克成说。1997年,他回到老家开始种地、养猪,每年2万元收入,刚够维持生活。但是通过劳动赚到了钱,谢克成渐渐对生活有了信心。
      2017年,谢克成萌生扩大自己“产业”的想法。2018年9月,镇上为他提供了学习机会,推荐他去高桥镇兰草蜂业公司学习养蜂技术。学习结束后,谢克成就在兰草蜂业购买了中华蜂20箱。不到一年时间,他养殖的中华蜂就发展到51箱,收入2万多元。如今,谢克成的“产业”遍地开花,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到5万余元。看着钱包越来越鼓,谢克成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明年我打算养一些种蜂,学好技术,再带领村上的贫困户一起发展,依靠自己的力量致富,不等不靠。”说起这些,谢克成自信满满。
      谢克成的变化得益于紫阳县开展的新民风建设扶贫扶志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通过对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加大思想动员、政策宣传,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贫困户存在的“不想脱贫”“不敢脱贫”“不能脱贫”“不会脱贫”难题,实现由“口袋扶贫”向“脑袋扶贫”的转变。紫阳县结合每月党群例会,紧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开展道德评议,将评议结果在辖区公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群众在“我看、我听、我评、我议”的过程中,做到见贤思齐。累计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孝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等先进典型4200余人,通过表彰先进,在全县营造了“自强不息、不甘落后”和“我脱贫我光荣”的良好氛围,影响和改变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和“不劳而获”的懒汉心理,最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动力。
      千年致富梦,今朝心愿圆。如今,在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茶乡紫阳正在大踏步向全面脱贫的目标迈进,一曲脱贫攻坚的战歌正在汉江之畔、秦岭之巅激荡回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