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 正文内容

    三变”改革背后的岚皋脱贫摘帽样本

    索引号 719776475-GK-2020-2047825 发布日期 2020-03-19 09:53
    来源 岚皋县
    内容概述 三变”改革背后的岚皋脱贫摘帽样本
    【字体: 分享:

      巍巍巴山,层峦叠嶂;滔滔岚河,九曲回肠。
      春种时节,陕西西南部岚皋县蒋家关村的村民们正抢抓农时栽种魔芋,大家齐心协力,好一派热闹景象。而这幅春意盎然的农忙画卷,却曾经因为农村劳动力流失、耕地抛荒而一度消逝。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的人们,如今也不再是单纯的农民,他们有的同时还是产业基地工人、股东。 
      “身份”的变化,源于一个合作社、一个特色产业,更源于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深入推进的“三变”改革。
      近年来岚皋县坚持党建引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平等自愿的基本原则,着力做大做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走出了一条贫困县依靠自身资源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整合资金技术,变“输血”为“造血” 
      “我以前在山西挖煤矿,没挣到多少钱,还攒了一身毛病,回来后要不是村里魔芋合作社帮助我,给我20亩地不收我租金,又借给我15000元做启动资金,我今年哪能有这么多的收入啊?”数着刚领回来的83000元,岚皋县蒋家关村的陶德全高兴地对记者说。
      曾经,贫困像梦魇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今,摘掉了头上“贫困户的帽子”,陶德全整个人看着神清气爽,也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感恩和信心。
      在蒋家关村魔芋农民专业合作社里,村支书伍先忠介绍道:“为了统筹使用全村产业扶贫资金,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模式,统一调度产业扶贫项目,蒋家关村依托县里拨付下来的120万‘三变’改革扶贫资金成立了魔芋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让贫困户以耕地、林地量化入股,实行统一组织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收、统一品牌、统一销售,通过土地租金、雇佣劳力、产业分红等方式,为贫困户带来多元收入,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在村里魔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揣着启动资金,陶德全开始了小心尝试。但由于刚开始不懂技术,他简单的种植、粗放的管理、对魔芋病虫害不了解,一年下来他并没有赚到钱。后来,陶德全了解到,县上时常举办魔芋产业培训,为魔芋种植户输送种植技术,他迫不及待地参加了培训。学到技术的他,信心满满,于是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种植面积。
      如今的陶德全,俨然成为了蒋家关村的魔芋种植明星:累计种植魔芋面积60多亩,种植中药材白及2亩、重楼2亩。年收入是以前下煤矿的四倍,家里也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从最初的小心尝试到如今的种植大户,从曾经的“贫困户”变成了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像陶德全这样的“种植能手”,在蒋家关村乃至整个岚皋县还有很多。
      在蒋家关村村支书伍先忠看来,发生在陶德全身上的变化就是岚皋县一直以来狠抓产业不动摇,大力发展产业经济、盘活存量资金,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形成变“输血”为“造血”良性循环下的缩影。
      近年来,为进一步助力贫困劳动者脱贫,岚皋县还通过集中和院落培训、园区和基地实训等方式,大力落实技能脱贫政策,帮助贫困户提升脱贫能力。
      截至目前,岚皋县累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240场次,惠及9543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2万份、手册8000册,通过APP提供网上技术服务1600场次,基本达到户均掌握1-2项产业发展技术,做大做强了“三变”“普惠蛋糕”。

      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变“个体”为“整体” 
      岚皋县蒋家关村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处,这里山林环绕,路况复杂,总人口5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28户。交通闭塞、道路崎岖,生产发展空间受限。贫困,曾经一直是这里最扎眼的“标签”。
      “三变”改革该如何引领蒋家关村实现脱贫呢?
      “像这样的深山贫困村,要推进‘三变’改革,培育市场经营主体是关键。” 蒋家关村村支书伍先忠介绍道。
      蒋家关村本着“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培育了“党支部+合作社+村民”的模式作为市场主体架构,去承接“三变”改革。引导村集体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采取资源有偿转让、承包、租赁的方式,把资源转化为资产、资产转变为经济优势,开辟强村富民新路径,切实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户种植魔芋、中草药、茶叶等主导产业,实现贫困户持续增收,从而达到脱贫致富。
      作为集体经济的受益人陶德全满是感激:“村里的集体经济我家占了股份,每年都能分红,今年魔芋产业分红1000元,二次分红400元。除了分红收益,我还能通过自己的劳务赚钱,拿多份钱,心里踏实着呢。”他说,随着村集体资产的不断壮大,村民们的收益还会不断增加。
      在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蒋家关村告别了以往村里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的现象。贫困户紧紧地镶嵌在产业链之中,享受着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截至目前,蒋家关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就已经达到了48万元,200多个贫困户已见到收益,贫困户累计分红达到10.2万元。
      通过持续不断地发展魔芋产业,蒋家关村于2017年被中国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魔芋示范村”。
      2019年,以魔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蒋家关村,全村累计种植魔芋达到9300亩。
      2019年11月,蒋家关村实现整村脱贫,长久以来的贫困史从此改写。
      而如何才能在脱贫之后,不出现返贫呢?
      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强调道:“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以村集体合作社为纽带,激活壮大村集体创收,增加乡村发展的后劲。”
      近年来,岚皋县精准施策、持续创新,在“兜底”、“防贫”、“造血”等多种新机制的“加持”作用下,以产业兴旺为抓手,以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领办的各类经济组织为纽带,激活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创收,保障贫困户二次分红。截至目前,岚皋县累计培育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59个、市级以上产业龙头企业11个,登记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71家;成立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134个,贫困群众、村集体累计实现收益439万元;各类经营主体带动12481户33680名贫困群众稳定增收,15893户产业贫困户实现了中长线产业全覆盖。
      新思路、新产业、新变化…… “三变”政策让无数个“贫困个体”凝聚成“脱贫整体”,让产业的风险降到了最低限度。无数像蒋家关村这样的小村子正呈现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激活资源要素,变“沉睡资产”为“致富活水”
      佐龙村和蒋家关村各位于岚皋县的一北一南。
      几年前的佐龙村曾是一个人口外迁、土地撂荒严重的“空壳”村。而如今的佐龙村,碧水环绕,鸡犬相闻,村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在岚皋县佐龙镇佐龙村的茶园基地里,贫困户郭孝平正忙着和乡亲们一起给茶园除草施肥。
      郭孝平指着这片茶园,介绍道:“这一大片茶园,之前都是分给各家各户的,后来因为长期没人打理就荒了。现在村集体统一流转过来进行改造、管护,我既能从中学会了技术,又能获得资产入股分红和务工收入!开心啊!”
      岚皋县位于大巴山北麓,地处国家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陕西省深度贫困县。
      本世纪以来,由于山大人稀,仅靠种地已无法满足家庭发展的需要,岚皋县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病残在家里,加上移民搬迁步伐的加快、退耕还林的深入实施,土地及其附属资源渐渐“沉睡”。
      为唤醒沉睡的土地、林地等生态资源,岚皋县大力推行“三变改革”,通过引进社会资本、能人大户带动、村集体自主承办等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
      “锅里有了,碗里才有,家底厚了,细水才能长流。”蒋家关村村支书伍先忠说,“‘三变改革’不仅激活了乡村资源,也激活了乡村干部、农民深化改革的激情和创新思路。”
      在‘三变改革’的推动下,岚皋县各村镇立足自身实际,纷纷打出了特色产业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扶贫新模式在各地开花结果;通过“村企结对”、“三变+N”、土地入股等方式,走出了一条条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如今,闲置的荒地变成资本,土地活了;资源化作资产,村民的腰包鼓了;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乡村美了,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家开启了自己的幸福田园生活。
      2020年2月27日,经陕西省委、省政府研究审定,陕西省政府批准安康市岚皋县等29个贫困县(区)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岚皋县实现整体脱贫。
      脱贫摘帽是岚皋县走出的坚实第一步,但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产业不能临时,脱贫必须长效。产业脱贫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为根本导向,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激活村集体经济增收,做到持续防返贫,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好基础,我们一直在路上。” 说起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已规划好了“路线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陈文星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