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理论调研 > 正文内容

    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郭德林 时间:2020-01-06 11:39 来源:安康发展 字号: 打印

      长期以来,贫困如影随行,成为制约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阻力,安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贫困不懈斗争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吹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战动员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脱贫减贫成效。安康作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核心战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和最大的作风建设,勠力同心,苦拼实干,精准施策,攻坚破难,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有望在2019年底实现全域脱贫摘帽。随着全域脱贫摘帽目标的实现,如何实现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和现实课题。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活动有关要求,近期我带着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和思考,以期找到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新路子,为稳定脱贫、持续脱贫、全面脱贫提供参考。

      一、脱贫攻坚工作主要成效
      “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4.8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23.5%下降至目前的1.3%,镇坪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99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剩余9个贫困县区今年有望全部脱贫摘帽。2017、2018年度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中相继获得优秀等次和好等次。
      产业就业全面提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治本之策,全市992个贫困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5+X”主导特色产业精准覆盖到所有贫困村和所有产业扶持户。全市累计实施特色产业项目2864个,覆盖贫困人口17.76万户44.39万人,其中2019年实施特色产业项目1830个,覆盖贫困人口10.39万户25.97万人。在贫困村新(扩)建农业企业297个、农业园区401个、专业合作社1094个、家庭农场200个、产业融合示范点32个,目前全市有2308个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吸纳务工、流转资源、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78208户。建成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254个,发展镇村电商服务站点700余个,开设农村网店5600余家,年均线上交易23.8亿元,安康扶贫空间效应明显,被评为2019年中国网络扶贫10大案例。贫困村累计发展特色经济林208万亩,选聘生态护林员19837名,全面兑现生态补偿政策,生态扶贫受益贫困人口17万户59.1万人。积极开发公益特岗和专岗,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全市年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25.97万人,扶持贫困劳动力创业3154余人,稳定开发公益性岗位1.44万个,培育认定就业扶贫基地319家。“紫阳修脚”技能脱贫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住房保障力度空前。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下大力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问题,“十三五”全市计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10.5278万户33.5198万人,全部达到入住条件并逐步实际入住。坚持把“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一并谋划推进,大力发展新社区工厂,已建成新社区工厂553家,吸纳就业2.05万人,其中贫困户6740人;创新推出“新社区工厂贷”,累计为62户企业发放贷款5324万元,取得了农民就业、工厂发展、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的多赢效果,受到刘鹤同志批示肯定。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全市累计实施危房改造2.5万户,有效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安居问题。
      基础设施提等升级。紧扣脱贫退出标准,坚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大力实施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以来,共实施村组道路建设和改造11513.9公里,建制村通村路已全部硬化畅通;建成人饮工程2159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以上;实施电力保障项目944个,电力入户达标率100%,行政村全部通动力电;新建标准化卫生室873个,基层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三大保障”有效实施。有效实施医疗保障,全市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参加大病保险、实现大病集中救治、落实慢性病签约服务率实现“四个100%”,贫困人口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对全市25种大病贫困患者按要求开展了集中救治。有效实施教育保障,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因贫困失学辍学,514名重度残疾儿童全部接受“一人一案”送教上门服务。有效实施兜底保障,按照“应保尽保”原则,统筹各类保障政策,全市共保障建档立卡低保对象8.39万人、特困人员3.49万人,落实渐退帮扶政策3405户9852人。
      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十三五”以来,中省市县1301个单位共派驻干部4956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6亿元;江苏常州6个市区与我市10个县区开展对口帮扶,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1亿元,实施苏陕扶贫协作项目536个;省派11家国企、10所高校、10所支援医院实施各类帮扶项目256个;市内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及各类企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56亿元。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市脱贫攻坚总体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域脱贫目标有望如期实现,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短板弱项仍还较多,稳定脱贫基础还不牢。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三保障”方面还存在健康扶贫政策落实有差距、安全饮水保障质量不高、脱贫监测户和收入边缘户监测帮扶不到位等问题。易地扶贫搬迁方面还存在实际入住质量不高、后续产业就业帮扶和公共服务管理跟不上等问题;在对象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三精准”方面还存在扶贫基础数据信息与村户实际不相符、帮扶信息不真实、项目受益不精准、部门数据不一致、信息衔接不及时等问题;在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方面还存在少数驻村工作队员对扶贫政策业务学习不深不透,对村情户情民情缺乏研究,工作被动应付、机械执行、简单照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然存在。
      (二)产业扶贫支撑还不够,持续发展动能还不足。从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分析,目前67%的收入来源于务工,13%的收入来源于生产经营,还有20%收入主要是转移保障性收入,产业对贫困户脱贫支撑作用还较弱。重点产业规模小、经营主体培育难、市场主体活力弱、带贫益贫效果差的现状还未根本性扭转。有的地方还存在发展的扶贫产业没有因地制宜、风险较大、不可持续等问题,产业扶贫任重道远。
      (三)扶贫资产后续管理机制不完善。近年来扶贫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和产业扶贫项目,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扶贫资产,一是村组道路、安全饮水设施等基础设施资产,二是产业扶贫形成的资产收益、集体经济等资产。对这些扶贫资产管理权属问题、管理责任问题,以及后续管理、安全运行及保值增值等问题,普遍还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管护机制,亟需建立和完善扶贫资产的核算、登记、运营、监管、收益分配、后续维护和资产处置等相关制度。加之地质脆弱,灾害频发,已建成的基础设施易损易毁,巩固维持难度大。
      (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需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市通过新民风建设,在促进乡村文明、破除陋习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但受长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部分贫困群众自身依然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对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政策依赖性强和期望值高,攀比心理、“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稳定脱贫攻坚队伍。一要持续强化领导力量。不断夯实市级领导联县、县级领导包镇、村实行总队长制的责任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精准施策发力,做到领导力量不减、工作力度不减、帮扶关系不变。二要持续强化队伍建设。继续坚持部门包抓贫困村制度,实行驻村帮扶轮换机制,选派年富力强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成员;进一步完善干部驻村工作制度,加强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和考核,突出作风纪律,注重帮扶实效。大力推进能人兴村战略,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党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思想政治意识、致富带富能力,让他们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强有力带头人。三要持续强化工作责任。建立完善县区、镇办、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三级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坚持脱贫退出与巩固提升同步考核、同等评价,将巩固提升纳入脱贫攻坚整体考核中,明确单项绩效分值,着重考评监测精准度、政策到位率、返贫发生率和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增量等指标,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二)持续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和巩固脱贫质量。一要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紧盯到村到户到人脱贫退出达标指标项目,持续扎实开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排查,特别是加大对7663户涉及24042人的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的帮扶工作力度,细化帮扶措施,落实帮扶政策,确保稳定脱贫。二要围绕明年全国脱贫攻坚普查,持续扎实做好动态管理及常态化信息更新工作,防止扶贫数据信息失真失实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确保在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中不出问题。三要扎实落实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到2020年实现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90%以上贫困村宽带网络覆盖、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等五项重点工作,统筹解决好非贫困村、非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三)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夯实稳定脱贫基础。一要按照“宏观抓产业、中观抓企业、微观抓就业”的思路,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带动贫困户增收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任务,以村党支部为纽带,把产业链与脱贫链紧密联结在一起,着力把贫困户镶嵌到产业链、价值链中,确保贫困户能够持续稳定获得收益。二要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建立“造血”功能和长效机制的突破口,在资金扶持、技术培训、品牌培育、政策导向上给予倾斜支持。三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消费扶贫、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更多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四要积极培育发展新社区工厂,加强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为搬迁群众与城市居民均等化享受公共服务创造条件,着力解决贫困人口和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稳定公益岗位,确保贫困群众脱贫后有稳定收入来源。
      (四)建立预警监测机制,切实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依托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依靠“四支队伍”工作力量,加强边缘户动态监测预警。要摸清“两类人群”的底子,即对非建档立卡农户中,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致贫风险的边缘户进行摸底;对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返贫风险的已脱贫户中的不稳定户进行摸底。摸底造册后进行重点监测,运用现行政策开展针对性帮扶,确保少返贫和少新增贫困。同时,完善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对经过帮扶确已达到脱贫标准的,按程序及时退出;对因各种原因致贫返贫的,按程序及时纳入,兑现“三个落实”,切实做到应退尽退、应扶尽扶。
      (五)加强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强化稳定脱贫支撑。要对各类扶贫资金形成的扶贫资产建立专门台账,研究扶贫资产登记、产权归属、运营管护、收益分配和资产处置等相关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对基础设施类的资产,要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保障,确保持续发挥效益;对产业扶贫类资产,要明确资产权属和收益分配,投入到村的产业扶贫资金资产权属明确为村集体所有,收益分配要杜绝简单平均分配,探索通过公益岗位、产业奖补、政策激励等方式分配资产收益。同时,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及时恢复重建、提等升级,确保稳固持久。
      (六)提升扶志扶智实效,增强稳定脱贫后劲。持续强化新民风建设,综合运用道德评议、评先树优、爱心积分、依法治理、生产奖补、以工代赈等有效手段,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思想意识,摒弃相互攀比心理和“等靠要”思想,不断促进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提振“精气神”,实现精神脱贫和物质脱贫同步发展。加强对农民群众教育培训力度,切实增强他们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