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搭建服务平台 激活基层堡垒 服务人民群众

    陕西省白河县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调查

    作者:丁衍明 时间:2008-11-19 08:31 来源:白河县委组织部 字号: 打印

    1112,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深入白河县调研。在石梯村,赵乐际实地察看了“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他指出,在陕南山区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既能缓解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又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要顺应群众愿望,总结实践经验,完善运行方式,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此前一天,《人民日报》党建周刊刊载了记者袁建达的文章《“堡垒”添新意 百姓得实惠——陕西白河县创办“村民服务中心”见闻》

      半年多来,省内外组团来白河参观学习“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团体络绎不绝……

      “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何以如此备受关注?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缘于白河县委、县政府对县情实际的深入思考。

      白河是典型的土石山区旱作农业县。受自然条件限制,农村群众办事难、就医难、购物难、开展文体活动难一直是各级组织的“揪心事”。全县18万农村人口人中有6万人长年外出务工,留下弱势群体在家,如何解决留守人员生活困难,保证他们安居乐业,生活安宁,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找准定位、有所作为。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富而思乐、富而思学,迫切需求各种社会服务。农村基层组织也面临着对传统管理职能弱化,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其公信力和凝聚力的严峻挑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把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落到实处?

      20059月,白河县委作出了《关于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提高村级组织综合工作效能的意见》,提出要建立村级干部值班制度,把村级组织阵地建成固定办事中心;完善村级组织决策机制,把村级组织阵地建成民主议事中心;健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把村级组织阵地建成文化传播中心。

      这份文件为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奠定了基础,2006年,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的想法开始酝酿。县委主要领导及其一班人,在充分调研、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20077月作出了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的决定。

      白河县委书记陈勇这样解释:“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就是要以农村社区化管理为目标,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群众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为目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探索一条依托基层组织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找到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在“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中,白河县委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抓点示范、稳步推进——

      在布点选址上,按照“区位和人口相对集中,据乡镇政府有一定距离,未来发展有一定空间和辐射面;主导产业有一定基础;村级班子健全有力;交通方便,有利于群众办事”四项原则,由组织、城建、国土、水利等方面领导和技术人员实地勘查,现场会商,选择合适的安全地址。

      在建设资金筹措上,有效整合县直部门和单位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公共资源,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直包建部门、乡镇、村共同出资。

      在工程建设上,县委组织部、包建部门、乡镇党委、村党支部齐抓共管,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建筑企业承建,并由城建设计、质监部门负责质量监督,保证工程质量。

      在功能设置和设施配置上,认真梳理县直部门服务群众项目,根据村级组织的职能和群众的愿望需求,集中设置了以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含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人口学校)、综治办公室、警务室、计划生育活动室、卫生室、动物防疫室、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信息服务室、广播室、连锁超市和健身场地等功能区和相应服务设施。服务中心综合业务用房面积280多平方米,建有6001000平方米的村民健身操场。

      “围绕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宗旨,落实服务项目;围绕基层组织服务规范化,健全服务机制。”

      谈到“村民综合服务中心”的运行和管理,白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宗富介绍说:“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着眼于在基层组织领导下,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围绕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宗旨,落实服务项目;围绕基层组织服务规范化,健全服务机制。”

      按照农村“社区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服务中心全面开展了八个领域的服务——

      教育培训服务。采取请专家能人讲授、实地讲解、产业大户示范参观等形式,定期组织开展文化知识、实用科技、劳务技能、政策法规等学习培训活动,村民还可以到信息服务室和农家书屋各取所需,上网“冲浪”,自由“充电”,提高素质。

      生产生活服务。为村民提供货真价实、安全卫生的生产生活资料和便捷优质的动物防疫服务。同时,按照“支部+协会”的模式,组建蚕桑、畜牧、蔬菜、劳务等产业协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医疗健康服务。村卫生室负责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12种慢性病的治疗,以及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及农村传染病防治工作,并坚持医疗费就地报销制度。

      全程代办服务。为村民代办一胎生殖健康服务证、新生儿户口登记、独生子女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合作医疗报销、私人建房用地规划审批、林木采伐许可证、残疾证、外来人口暂住证、最低生活保障金、救济救助办理等事宜。村民准备好相关材料,交由村干部直接代办。

      信息咨询服务。采取上网查询、定期发布、开展活动等方式,为村民提供政策法律、农技知识、市场信息、劳动就业等信息咨询服务。

      文体休闲服务。利用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广播室等文体设施,组织村民开展群众性文化、科普、健身等文体活动,提供健身、文化、娱乐等精神需求服务。

      志愿互助服务。按照“自愿参加、团结互助、尽力而为”的原则,组建以村干部和党员为主体,吸收热心公益事业、关心群众生活、有一技之长的村民组成志愿服务队,为村民提供治安联防、水电维修、技术辅导、扶贫帮困和红白喜事等服务。

      矛盾调处服务。警务室和综治办及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维护家庭团结、邻里和睦、村镇和谐。

      在服务中心的管理上,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推进基层组织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完善服务制度、规范。建立了党员学习培训、村规民约、警务室、卫生室服务规范,以及文体活动、图书阅览、畜禽防疫、信息服务等各项管理制度,对服务承诺、受理事项、工作规程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将有关事项和规定对外公开、公示上墙、规范流程。落实了全程服务责任制,实行简单事项直接办理、一般事项承诺代理、特殊事项联合代理,对群众申请受理的事项做到事事有记录,件件有人办。

      建立接转办理制度。县直部门对收费项目、标准、政策及法律法规等进行认真清理,对能下放给乡镇审批的权限予以下放,扩大基层站所的审批权。服务中心主动与基层站所联系和配合,设立了代理服务“快速通道”,简化群众办事程序,尽量方便群众办事。

      推行服务承诺制度。以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因事设岗,因岗定责,因人选岗,因岗承诺。通过科学定“诺”、公开示“诺”、跟踪问“诺”、民主评“诺”,真正把为民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健全使用管理制度。制定《白河县村民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对服务中心的产权、功能、使用、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利用《村干部值班日志》、《活动记录本》,建立服务开展情况日常登记、统计上报制度,确保服务中心作用发挥,群众满意。

      “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是老百姓自己的‘和谐家园’”。

      “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受到了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的普遍欢迎。农民群众亲切地称“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是老百姓自己的‘和谐家园’”。先行建成的一批服务中心,自开展为民服务工作以来,先后开展各类培训145场次,接待信息咨询1361人次,接诊病人8339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通车”报销医疗费用42325.92元,开展代办服务1114件,开展有组织文体活动48场次,开展志愿服务453人次,调处矛盾纠纷205起。“村民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取得了初步成效——

      解决了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服务中心建成后,技能培训有了场所,购物有了超市,办理证照有人代办;头痛脑热可以就近诊治,并享受“直通车”报销;生产生活困难有志愿者服务队上门服务;农闲和茶余饭后,可以到服务中心看书、上网、锻炼身体。这些,村民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变成了现实。农村党员、群众把70年代以来全县农村发展总结为“三步曲”,说:“修田造地是‘金碗碗’,发展产业是‘钱袋袋’,服务中心是‘心窝窝’”。

      探索了一条依托基层组织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服务中心发挥了聚集效应,农民群众自愿到“中心”附近建房居住,农民建房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居住更加集中,逐步实现了农村“社区化”管理,使多年沉寂的乡村变得活跃起来,农村文明乡风悄然兴起。

      找到了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切入点。服务中心建成后,村级组织工作思维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发生着深刻变化,过去村级组织的工作以管理为主,现在是管理与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使白河“三苦”精神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服务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服务中心建成后,村干部轮流值班,群众办事“随时可以来,来了有人办,办了能满意”,深受群众欢迎,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通过完善村级组织决策机制,实现了村民事村民知、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办、成果村民享,深化了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党员活动、教育培训有了阵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有了平台,群众与干部的交流更频繁更直接,群众得到更多地物质与精神的利益收获,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得到了巩固和提高,领导核心作用更加凸现出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xfw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