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小洋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一条条宽阔的街道,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一个个现代化的生猪圈舍,借地生金;
一块块地道药材种植基地,如雨后春笋,纷呈竞秀。在镇坪县1503平方公里版土上处处洋溢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温馨气息。全县231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带领群众一起动手改水、改灶、改厕、改圈、改电,让村容“旧貌换新颜”。人民群众感慨地说:变化这么大,全靠的是基层党建这块牢固的“基石”!
抓载体,干实事,“双联双带双定”暖民心
党的凝聚力从何而来?在于党对人民的真切关怀。今年以来,该县县委从细微处着手,在2007年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五好杯”争先创优活动,把争创活动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结合,明确了乡村党组织搞好“五好杯”争先创优活动的目标、任务、要求。通过争“杯”的形式,使创建“五个好”先进党委和“五个好”先进村级党支部的载体更明确,内容更具体,措施更过硬,实现了各级党组织由以前的“要我抓”到“我要抓”的改变,增强了基层组织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通过实行重奖,调动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树立强烈的创先争优意识,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的百轲争流。
在此基础上,突出“双联双定双带”这个载体,即:联系村务定职责,带头共建和谐;联系农户定包帮,带领群众致富。按照摸底排队、审核定责、制定规划、检查考核、奖惩激励的实施步骤,通过申报定岗,解决无职党员“愿不愿干”的问题;通过民主推荐,解决群众“认不认可”的问题;通过支部定岗,解决无职党员“干什么”的问题;通过公示明岗,接受社会监督,解决无职党员“真不真干”的问题;通过引导履岗,组织岗前培训,解决党员“会不会干”的问题,使广大农村党员变无职为有责,变无为为有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今,全县已落实745名党员分别联系12类具体村务, 1300多名党员联系1324户贫困群众,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义务提供技术服务800余人次,扶持农用籽种等生产资料价值30余万元。
“掘源”,“培源”,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
“没有党员的数量,就没有党的力量。该县通过“掘源”,拓宽选人育人渠道,通过“培源”,改进培养教育方法,该县多渠道、多途径对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入党,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按照优先发展有致富本领的农村优秀青年入党,防止片面强调政治标准的倾向;优先发展35岁以下优秀青年入党,防止“唯年龄论”的倾向;优先发展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入党,防止“新人低能”的倾向的“三优先三防止”原则,做到全县每年每个村新发展1名以上科技致富带头人入党,每个村有2名35岁以下的科技致富带头人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每村有1名35岁以下科技致富带头人进入村级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对全县78个村的乡土人才队伍状况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了科技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信息库。
目前,该县20名县级领导联系10个乡镇,指导乡镇、村落实县委各项决定;部门党支部联系农村党支部搞好农村党建工作,安排 70多个县级党政部门、中省市驻镇单位帮扶36个村,建设产业示范点、扶持产业示范户、建设和谐家园、组建专业协会;安排1000名县乡党政干部帮扶1000名农村党员和贫困群众,一对一地给农民扶持生产资料、开展技术服务、提供市场信息,提供生活救助。据统计,仅2007年,全县就有194名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增强了党的生机与活力。
能人掌舵,众人划桨,拓宽致富路
该县不拘一格选人才,通过全面推行“两推一选”,56名农村产业化生产带头人、科技致富带头人、致富能手走上了村支书的岗位,充分发挥了“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团火”的先进性作用,60%以上的村干部都是当地的“土专家”、“田秀才”和政治经济上的“双能人”, 98%的村党支部,达到了“有支部牌子、有党员活动室、有办公设备、有电视机和影碟机、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党员活动记录档案。有180名村干部掌握了3门以上农村实用新技术,有一半人取得了高中以上学历。在村级党员干部的影响带动下,全县70%以上的农民党员人均掌握两门实用技术,有300余名农村党员干部领办各类示范基地20余个,并为所帮带的200户贫困户选项目、找路子、传技术,在党员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固的“双带”连心桥。上竹乡庙坝村村民杨群,在担任村支书以后,引进绞股蓝制茶设备,建立绞股蓝制茶场,带动该村30余人常年在茶厂打工,年人平劳务收入过万元;曾家镇琉璃村主任曹方珍,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帮助购销周围农户药材,让农户在家门口就可以把钱拿回家。牛头店先锋村村民杜定国,担任村主任以后,自己带头发展生猪产业,2007年光生猪产业一项,净赚10万余元。带动周围20余户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目前该村的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已初具规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