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近年来,紫阳县高度重视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积极培养、引导优秀乡土人才投身产业建设,涌现了一大批产业建设方面的“土专家”。他们不但自身实现了富裕,提前步入了小康,而且通过这些产业建设“土专家”的示范带头作用,为山区农村带来了致富的新科技、新信息,辐射带动了各项产业的兴起。
发展农村经济呼唤实用科技人才
长期以来,困扰紫阳乃至各个安康市这类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问题就是农民实用科技知识缺乏,对外界新的致富信息了解不够。只是用传统的农村耕作方式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一亩三分地上刨食吃。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却没有大的收效。知识资源和科技人才的稀缺,在农村贫困地区尤显突出。而现有的农村现状是:筛选上去的高级专门人才进了城,淘汰下来的众多人力资源留在了农村,数量供给充裕的农村劳动力大军往往伴随着低技术含量。据统计,我国 1990~1999年新增劳动力总数为1.89亿人,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才仅占35%,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占145%,只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占46%,有36%的新生代劳动力还达不到初级技术所要求的文化程度。目前,我国低素质的劳动力绝大多数留在农村,形成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市场。要转变这种状况,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要有科技的现代化作先导,农业生产也须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产量数量型向产出效益型的转变过程中,培养新型、技术型的农民尤为重要,而这一切都是以推广农村实用科技为前提的。
一步路走活一盘棋
面对一方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而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实用科技人才限制产业建设速度,紫阳县提出以培养农村乡土科技人才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进而加了全县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步伐的路子。在过去的几年里,紫阳县采取政府组织培训,以县职业学校、科技培训中心为依托,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基地,以各行政村农业技术电教室为基础,加大对农业乡土科技人才的培训力度,并通过举办规模较大的各类培训班,发放各类农业实用科技资料,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科技培训网络。通过送技术到农家,帮助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同时,采取请进来的战略,积极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寻求新的科技支撑。去年,紫阳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工程学院签订了联合开发紫阳富硒食品的协议,把紫阳作为学院科成果的推广基地,进入以大学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并报请国家农业部和省政府批准立项,使紫阳富硒食品基地成为杨凌国家示范区的辐射区,紫阳的农民第一次能直接与国农的科技专家教授面对面地寻求科技帮助。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推广措施,紫阳县已有各类乡土科技人才10000余名。通过这些乡土科技人才的帮助教育、辐射带动,全县有15万多名农民都掌握了一至两门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
“土专家”成为抢手货
随着大批乡土科技人才的涌现,这些“土专家”经过技术培训和自己的摸索,把科技理论与本地农业实际结合,总结出了许多实用“土方法”、“蛮办法”,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加之这些“土专家”原本就来自农村,能更好地与农民交流,一户富了进而带动亲朋好友,带动周围院落邻居,科技推广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紫阳的各项产业链条也随之越来越广泛,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在紫阳县发展烤烟产业的过程中,有4名农民经过科技培训,掌握了种烟技术,自己致富后被县烟草部门反聘回来,成为拿着工次的“土专家”,在紫阳25个乡镇巡加指导烤烟生产,在他们的带动下,紫阳的烤烟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2004年紫阳县的烤烟种植面积达到943亩,2005年全县发展烤烟面积更是达到了1746亩。同样,紫阳县在发展茶叶生产中,过去的几年里通过有组织的大规模培训,建成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在全县培训茶叶技术骨干1200多人,这些技术骨干纷纷被各生产厂家一抢而空,高薪聘为茶叶深加工的技术人员,同时通过技术培训,全县3万多名茶农掌握了茶叶的管理、采摘技术,初步形成了全县茶农、茶叶生产厂家采、管、制、销高效分离的“公司+农户”产业模式,使全县的茶叶品质显著提高,为紫阳富硒茶通过国“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2004年紫阳县的全县产茶1360吨,6500产值万元,实现茶叶综合收入9100万元。而由于有了科技支撑的紫阳产业发展也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全县200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2557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7.2%。
“学习型”农民造就科技致富“排头兵”
随着紫阳农民对科技的认识程度越来越高,“要致富、学技术”已成为了紫阳农民发展产业的口头禅。渴望摆脱贫困的紫阳农民,越来越注重加强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加油,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走科技致富的路子。养庭院经济示范户张齐培每年都要订阅《陕西科技报》、《陕西农业》、《中国蔬菜》、《农村小康科技》等报刊,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他将所学到的农用科技运用到平时的农业生产中,成为远近闻名的“反季节蔬果”种植大户,在他的带动下,紫阳县城关镇新桃村家家户户虽只有三分地,却成为供应县城蔬菜量60%的蔬菜村。水产养殖大户田先文为全面掌握养鱼技术,专门到四川合川水产技术学校学习了三年,掌握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这些“学习型”农民,成为科技致富的“排头兵”。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优秀乡土人才率先发展一项产业,给周边农户提供示范,引导、带动其他农户兴产业,使各项产业都得到发展,为农民增收找到了多条途径。同时,紫阳县注重将乡土人才中的致富能手选拔进基层组织,通过他们的致富经验和技术带领一方百姓大力发展产业奔小康。高滩镇百坝村村支书徐龙仿原先在外包工,回家后又在自家承包地建桑园、种蘑芋、栽天麻,养猪,年收入近3万元。2002年10月,徐龙仿被推选为高滩镇百坝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该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800元上升到1260元。据初步统计,全县农村基层组织乡土人才占一半以上,大大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紫阳县近年来的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工作,通过积极培养优秀乡土人才,为紫阳建设富硒生态经济强县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可以说,紫阳县乡土人才正在成为引领农民发展产业奔小康的产业战场主力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紫阳6千余林业产业经营户放下斧头变为“造林育林护林人”[ 03-16 ]
下一篇:紫阳破获一起重大破坏公用电信设施案[ 03-25 ]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