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104期/调查研究/内容详情

安康市县域工业集中区亩均效益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杨少华 王 东发布时间:2021-09-14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县域工业集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聚集承载、绿色循环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跃上了新台阶,但是也存在产业规模小、耦合度不高、低水平竞争等问题。为持续强化“亩均论英雄”理念,推动全市县域工业集中区加快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促进产业聚集发展,提升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市工信局对全市现有19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亩均投入产出效益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全市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工业集中区作为创新驱动、承载发展、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立足“园区承载、社区补充、要素聚集、产业集群、绿色安全”的发展思路,以标准化厂房建设作为主要抓手,不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聚集承载能力,为安康工业提质增效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到2020年底,全市共有县域工业集中区19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075.47亿元,企业总数2329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51户,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户数的57.5%。解决就业10.59万人,实现年工资收28.48亿元。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4.74亿元,各园区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建成标准化厂房363万㎡,占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总面积20%以上;安康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旬阳县、石泉县、平利县、汉阴县工业集中区分别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和经开区。6个县域工业集中区进入国家开发区目录(2018版),8个列入全省50个省级建设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2020年,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二、全市县域工业集中区亩均投入产出效益情况

  (一)园区亩均投入和产出效益情况。截至2020年底,全市19个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规划工业用地面积71.16㎞2,已建成面积27.98㎞2。累计投入资金960.0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累计投资304.74亿元,入驻项目累计投资655.29亿元,按已建成面积计算,我市县域工业集中区亩均投入228.74万元/亩(全省为177.79万元/亩);2020年,全市县域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75.47亿元,按已建成面积计算出亩均产出256.25万元/亩(全省为133.01万元/亩)。其中,亩均产出在300万元/亩以上的县域工业集中区有4个,分别是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岚皋县飞地经济环保产业园区、旬阳县生态工业集中区,占总数的21%;亩均产出在200万元-300万元/亩之间的有9个,占总数的47%;亩均产出在100万元-200万元/亩之间的有4个,占总数的21%;亩均产出在100万元/亩以下的有2个,分别是镇坪县飞地经济工业园区、恒紫循环产业园区(紫阳飞地),占总数的11%。亩均投入在300万元/亩的工业集中区有8个,占总数的42%;亩均投入在200万元-300万元/亩之间的有8个,占总数的42%;亩均投入在100万元-200万元/亩之间的有3个,占总数的16%。

  (二)标准化厂房产出效益情况。全市标准化厂房累计建成面积363万㎡,平均实现工业产出2.74万元/㎡,平均税收约940元/㎡。其中高出全市平均水平的园区依次有:旬阳生态工业集中区(11.51万元/㎡)、石泉池河工业集中区(8.75万元/㎡)、平利县工业集中区(5.63万元/㎡)、石泉县古堰工业集中区(4.78万元/㎡)、紫阳县硒谷工业集中区(4.15万元/㎡)、白河县两河工业集中区(3.65万元/㎡)、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3.38万元/㎡)、汉阴县月河工业集中区(3.32万元/㎡)。

  (三)园区产出效益分析。从亩均投入产出效益看:表2可以看出,全市亩均产出高于亩均投入的县域工业集中区有10个,大部分都分布在要素保障能力和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月河川道沿线地带;亩均产出低于亩均投入的县域工业集中区有9个,大部分都是飞地园区和宁陕、镇坪等工业基础薄弱的县区。从标准化厂房产出效益看:园区标准化化厂房产出效益排名基本上和我市各县区规上工业产值总量排名相匹配(规上工业产值总量前七名依次是旬阳县、石泉县、小汉滨区、平利县、汉阴县、白河县、紫阳县),旬阳生态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平均产出显著高于其它园区,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辖区内有旬阳烟厂、尧柏水泥、宝通汽车等市内行业龙头企业。从税收和产值贡献来看:根据全市县域工业集中区监测数据显示,从园区建成面积计算,我市县域工业集中区平均产出为3841元/㎡,税收为120元/㎡,从标准化厂房建成面积计算,县域工业集中区平均产出为27400元/㎡,税收为939元/㎡,也就是说,标准化厂房的产出和税收效益均是按照土地面积计算的八倍左右。当前,我市标准化厂房建设成本为2000-2400元/㎡左右,租金在10-15元/㎡之间,设计使用年限一般在40年左右,不算税收、产值、带动就业等经济社会效益,仅从租金角度计算,预计15-20年可以回收成本。因此,不论从吸引企业入园带来经济社会效益,还是从单纯建设标准化厂房的成本利润效益分析,大力修建标准化厂房,带动提升亩均投入产出效益,都将是一件双赢的选择,必须举全市之力,坚持大力修建标准化厂房、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

  总体而言,不论是从园区亩均投入产出效益,还是园区标准化厂房产出效益,都基本客观反映了各县区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值得说明的是,镇坪、宁陕、岚皋等边远山区县和飞地园区这两项效益指标显著低于其它园区,主要原因是这些园区大都刚刚起步,前期基础设施投入较大,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较大,入园企业和项目部分尚未建成投产,加之所在县区工业基础和要素保障能力相对薄弱,导致亩均产值和标准化厂房平均产出相对较低,但是这部分园区已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岚皋县,近年来修建了超过20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并招引了一批苏陕诚铭电子、好运鞋业等一批优质项目入驻,为县域工业增添了发展后劲。

  三、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纵向比较,我市县域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横向和其他地区相比,我市县域工业存在特色不够鲜明、产业规模整体偏小、配套设施不足、土地(标准化厂房)利用率低、资金保障不够、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等发展难题。一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部分县域工业集中区特色首位产业不突出,存在“捡进篮子都是菜”的现象,缺乏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部分项目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项目评估不足、门槛不高、把关不严,产出效益不高,产业层次低,以初加工为主,发展水平明显偏低,没有建立低质低效项目倒逼推出机制。二是园区同质化现象突出。工业集中区在主导产业确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方面统筹推进、错位发展不够,没有形成特色鲜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19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中,仅将农副食品加工作为园区主导产业的就有12个园区。三是集约发展水平不高。产值过百亿园区仅5个,不足10亿元的园区就占到了7个,个别集中区亩均产出不足100万元,亩均税收普遍偏低,个别园区土地(标准化厂房)集约利用率不高。四是要素保障能力不足。受制于自然禀赋和市县财政收入不足,我市县域工业发展的所需的劳动力、土地、资金和天然气等发展要素保障能力较为薄弱。例如安康至旬阳天然气管道建设迟迟未能解决,直接影响旬阳县工业集中区重点企业用气需求。受征地拆迁影响,五里集中区恒通建材等项目进展缓慢。工业集中区企业因大多直接租赁标准化厂房,缺抵押物导致融资困难。县域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自我造血功能差,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据市工信局专项调研显示,我市工业集中区公共服务平台和融资服务平台覆盖率分别仅为52.63%和47.37%。

  四、对策和建议

  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十四五”期间,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形成设施配套到位、区域特色显著、资源配置高效、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链条完善、绿色环保安全的县域工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坚持精准施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各县区找准县域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与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精准施策,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为重点,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开拓市场、标准制订、科技推广、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一批中小企业聚集发展,促进群众增收,提升县域经济质量和规模。

  (二)开展亩均效益评价,提升园区发展质效。提升园区质效是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促进资源高效配置的前置性条件,也是促进企业强化科学发展理念的倒逼性机制。要坚决摒弃数量规模型发展老路,强化“亩产论英雄”理念贯彻落实,统筹考虑企业投入产出、亩均税收、带动就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能耗、社会贡献、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等发展实效,对入园企业做到“一企一档、一园一档、一产一档”,实施综合评价和分类分级管理。加强亩均效益评价结果运用,制定差别化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探索“标准地”供应制度改改,建立土地、厂房、用能、用水、污染物排放等资源要素与“亩均效益”挂钩的科学配置和激励约束机制,重点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倾斜,不断提升园区亩均税收、产出强度,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三)实施分类指导,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把工作重点聚焦到推动县域产业发展上,实施分类指导,改造提升六大绿色工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扎实推动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富硒食品要坚持“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精深加工,促进农民增收,产业提质。包装饮用水要打造区域品牌,拓展销售渠道,确保年度产值增速不低于20%。装备制造要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持续提升整装能力和配套率。生物医药要统筹推进中药、化学药及生物药、医疗器械发展,打响“秦巴医药”品牌。新型材料要突出绿色环保,加快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端新材料和新型绿色环保建材。纺织丝绸要拓展产品种类,招引更多鞋帽服袜企业落户。电子信息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秦巴区域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毛玩文创要配合做好扩量提质、品牌打造工作,强化衔接配套,推动形成全产业链布局。电子线束力争全年招商引进2-3个国内电子线束龙头企业,力促全市电子线束企业突破150家(点),努力建设中国电子线束产业新基地。

  (四)提升承载能力,建强建优县域工业主阵地。加快优化整合。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一园一业”原则,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优化整改,每个园区重点发展1-2项主导产业,树牢“亩均论英雄”导向,提升土地、标准化厂房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益,确保集中区工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完善园区水电路气讯绿等基础设施和环保、仓储、物流、电商等公用设施,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医教等生活设施,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集中区集聚。大力兴建标准化厂房。“十四五”期间至少新建300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并从省市产业发展资金中,对企业投资和入驻建设标准化厂房加大奖励补助力度。开展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工作。强化“亩产论英雄”理念贯彻落实,统筹考虑企业投入产出、亩均税收、带动就业、社会贡献、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等发展实效,对入园企业做到“一企一档、一园一档、一产一档”,实施综合评价和分类分级管理。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增力赋能。持续推进园区通信网络升级改造,加快5G网络创新应用和提速降费。推进入园企业实施物联网、机器人、智能生产线等为核心的数字化车间改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深入推进“互联网+”与智慧园区、智慧农业各领域融合创新,构筑县域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六)狠抓招商引资,坚持开放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和招商引资“144520”工作要求,巩固提升“特色产品展示+重点项目推介”工业招商模式,全面落实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培育更多县域市场主体。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吸引企业入园发展,确保全年培育新入园千万元企业60户以上,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培育400户,不断厚植园区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安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杨少华系市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王东系市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