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102期/实践探索/内容详情

关于党建引领“睦邻之家”助推易地搬迁群众乐业安居的探索

作者:岚皋县委组织部发布时间:2021-06-01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易地搬迁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加强社区建设很重要。基层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抓好,求真务实,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岚皋县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目标,把党的建设贯穿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的全过程,推行党建引领“睦邻之家”工作模式,着力破除迁入地、迁出地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帮助搬迁群众逐步乐业安居,进一步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稳固了全面小康根基,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一、出台背景及原因

  “十二五”以来,岚皋县引导扶持14548户45149人易地搬迁,其中进县城安置6252户22304人,共建立易地搬迁安置点122个,其中1000户以上安置点1个、501户—1000户安置点4个、101户—500户安置点30个,易地搬迁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26%,进县城安置的占到县城常住人口的45.6%。大规模的易地搬迁帮助贫困群众搬离了交通条件差、自然灾害易发、生活环境恶劣的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另一方面,这也对城乡格局变化、基层社会治理也带来重大影响,搬迁群众在住进“新家”的喜悦之际,面临四个方面问题。

  (一)就近就业难,“稳得住”有隐忧。受资源条件、地理区位限制,岚皋虽于今年初退出贫困县序列,但县域经济实力仍很有限,群众经济来源还是以外出务工为主,在家人员多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学龄孩子。这部分人在原籍地,依靠种地能够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生活成本也比较低,加上家中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收入,整体生活质量较高、幸福感较强。一旦搬进集镇县城、远离土地后,短期内难以找到合适就业岗位,居住条件虽然提高了,生活成本反而增加,整体生活水平甚至下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平时回家种地、过年进城居住的现象,实际上“稳不住”。

  (二)城乡差别大,“快融入”有挑战。部分群众搬进新家后,对城镇生活习惯和管理要求“水土不服”,不主动融入新的邻里关系,不积极参加迁入地的公共事务,总觉得“别别扭扭”,成了“身在曹营心在汉”。部分迁入地与迁出地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权责不明晰,加之一些搬迁群众不主动与迁入地党组织联系衔接,迁入地受人手力量限制,难以广泛深入地联系搬迁群众,极容易造成管理服务上的盲点、漏洞。搬到异地后,部分群众舍不得老家的林、地,不愿意迁移户口,虽然实行了“户籍地管理林和地、迁入地管理人和房”,但跨镇搬迁群众办理证照手续、救济救助等事项还是需要来回跑,来往交通也增加了花费。

  (三)增收压力大,“能致富”有难度。农村群众多具有能吃苦、肯奋斗的优良品质,但在易地搬迁群众中,年龄大、文化差、技能缺也是一种普遍现象。进入城镇后,面对陌生环境和高要求的劳动力市场,能够迅速适应变化、找到致富途径的只能是少部分;加之,作为刚摘掉帽子的贫困县,境内缺少大企业支撑,中小企业多以服务业为主,比较成熟的制造业企业很少,员工需求本就有限,还又以青壮劳力为主,造成大部分群众面临着求职无手艺、进厂年龄大、致富无门路的窘迫境地,“能致富”的目标只能在长时期内去实现。

  二、党建引领“睦邻之家”的做法和成效

  针对群众搬迁后面临的这些问题,岚皋在各镇建立党建引领“睦邻之家”工作模式,着力破解“稳得住”有隐忧、“快融入”有挑战、“能致富”有难度的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积累了可贵经验。

  (一)坚持党建“红色”引领,把搬迁群众组织起来。在8个居住500户以上的安置小区单独成立党支部,其所在8个村(社区)党组织由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部,安置小区支部书记由所在村(社区)总支委员兼任,确保享有一定补助待遇;6个居住300-500户的安置小区,采取联合组建方式,与邻近村(社区)共同成立党支部;其余安置点建立党小组,挂靠邻近村(社区)党组织管理,1182名搬迁到安置点的党员及时找到了“新家”;同时,同步成立群团组织,143名搬迁群众当选迁入村(社区)“两委”委员和群团执委成员,确保“最后一公里”坚固畅通。

  (二)坚持两业“金色”增收,让群众尽量有事干。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导群众就近进工厂、到园区,做到有事干、有钱赚。一是进社区工厂就近就业,每百户安置点附近引进1家社区工厂,驻地村社区党支部主动参与土地协调、房屋征迁,安置小区党支部着力宣传就业信息、点对点推荐就业,全县累计引进新社区工厂60家,建成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提供就业岗位3400个。二是到产业园区就近务工,134个村社区党支部分别牵头组建集体经济组织,扶持建立专业合作社603家,在各安置点培育建成魔芋、茶叶、猕猴桃等产业园区159个11万亩,其中流转搬迁群众耕地2万余亩,吸引其到园区务工3620人,实现搬迁户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

  (三)坚持三方协同“橙色”管理,帮搬迁群众快速融进来。立足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在安置小区建立党支部为核心、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各司其职的三方协同管理机制。各村社区和安置小区党组织引导群众依法成立业委会25个,暂未组建完成业委会的成立党群代表会,大型安置小区全部引进物业公司;同时,在安置小区设立片区长、楼栋长,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方式,安排业委会成员兼任片区长或楼栋长。安置小区日常管理中,党支部主动在业委会、物业公司之间搭桥梁、建纽带,帮助业委会依法维权出谋划策、提供协调服务;依法监督物业公司经营行为,向其传递群众正当意见;常态宣传正常物业管理要求,疏导居民不合理诉求,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年初以来累计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800余件。

  (四)坚持推行4+X“绿色”服务,让搬迁群众好办事。聚焦“两头管、两难管”问题,在大型安置小区整合建立集党群服务、社区活动、就业促进、留守人员关爱于一体的服务综合体,着重为党员学习、便民服务、困难救助、志愿互助等事项提供活动场所和帮办代办,引进市场主体开办“四点半课堂”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各服务综合体由所在村(社区)党组织牵头管理,年初以来累计帮办代办便民事项2500余件,推荐就近就业800余人,为650户困难群众异地申请民政救助,协助省外有组织返岗2342人。民主镇明珠社区安置小区服务综合体设立21种便民服务事项,配套建成480㎡电商服务中心;城关镇城北社区安置小区服务综合体建起310㎡便民超市和自动存取款机,有力提升了搬迁群众的生活便利度。

  三、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两年实践探索,党建引领“睦邻之家”工作模式虽然获得到较好的效果,在省市得到高度关注,帮助搬迁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但在运行中还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

  (一)党建引领力度还不强。一是工作力量不足。虽然在大型安置小区设立了党组织,采取所在社区总支委员兼任支部书记办法解决了工作补助,根据安置群众数量预算了工作经费,但相较于搬迁人口数量和工作任务,待遇仍显较低,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按照政策要求,片区长是公益性岗位,必须由贫困户担任,限制了人选范围,导致选的人作用发挥不够,能发挥作用的又不符合条件。二是支部作用不够强。受待遇因素影响,小区党支部作用发挥还不够,在协调业委会、物业公司的过程中主导作用不充分、话语权不够有力,在联系小区党员和群众时不够深入广泛。三是小区党员身份意识不强。部分搬迁党员担忧组织关系转出迁出地后,自身利益会受损,不愿意转入组织关系;同时,由于搬迁群众多是贫困户,其中的党员人数有限,且以50岁以上的居多,能够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有限。

  (二)“两业”增收带动力不够。受县域整体经济环境和山区地理条件制约,目前各村产业园区多是农业园区,且近年初建园区占比较大,存在小而全的问题,规模有限,效益还不强,尤其是需要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很弱,虽然能够创造务工机会,但务工受农时节令影响大,时间不稳定,收入不固定。另一方面,脱贫攻坚战以来引进的新社区工厂,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经营效益均出现下滑,工资待遇对搬迁群众吸引力不足,厂内上工率不高,靠外出务工仍是搬迁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

  (三)“三方”协同不够紧密。安置小区党支部为核心,业委会、物业公司各司其职的协同体系建立后,初步形成了有主导、有分工、有协调的稳定管理机制,在保证安置小区正常生活秩序、解决邻里矛盾纠纷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安置小区自身能够拥有的资源有限、资金非常薄弱,对小区群众提出的基础设施改善要求无能为力,加之业委会工作人员都是义务服务,在搬迁群众不体谅、不理解的情况,个别业委会成立1年后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同时,在小区管理中,业委会依法依规自治的意识不够强,在内部管理中有不愿意出头、不愿红脸的现象,在与开发商出现矛盾冲突中,不善于借助法律渠道,也不愿意卷入矛盾。

  (四)“4+X”服务不够细。一是迁入地、迁出地联系不紧密,由于群众多是跨镇搬迁,迁出与迁入地分属不同行政管辖,相互间平时联系少、沟通少,存在不愿意联系或者沟通效率不高的问题,导致在服务搬迁群众时,迁入地不能及时、准确掌握真实情况。二是市场力量进入不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需要有专人负责,基层党组织人员、财力都有限,不可能投入公共资源,必须由社会力量承担。但搬迁家庭都是贫困户,经济实力很有限,投资这类项目事情多、安全隐患大、收益却有限,目前各安置小区缺少有意愿、有实力的经营实体进入。三是服务菜单还不够精细,群众搬迁到安置点后,其原有的农用工具、寿枋、旧家具等器物没有合适存放地点,集中居住后,红白喜事办理需要统一地点,以及部分搬迁群众希望有小块菜地等愿望。目前这些个性化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需要用力补强。

  四、提升党建引领“睦邻之家”成效的建议措施

  (一)建强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是加快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的灵魂,是凝聚搬迁群众的核心,要按照活动有阵地、管理人员有报酬、日常工作有经费、党员作用有体现的要求,切实加强安置小区党支部建设。一要配强支部班子。在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党员中选取有信仰、有责任心、有群众工作能力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选取愿意为群众服务、有时间和精力的党员成为支委委员。要放宽视野,动员在小区居住的退休干部、教师发挥作用,扛起支部工作担子。二要保障工作待遇。大型安置小区居住人口众多,工作量相当甚至超过行政村,由于安置小区业委会往往不能长期正常运行,党支部的作用尤为关键,应当按照行政村的标准解决支部书记的待遇,保证支委成员的工作补贴,确保小区事务有人牵头、有人管。三要加大交叉任职力度。社区党组织在牵头辖内小区业委会成立时,可有意识地将小区支委成员推荐为业委会成员,形成全员交叉任职,既保证业委会稳定运行,也进一步加大党支部对物业公司的协调分量。四要增加、调整经费保障。根据搬迁人口比例,适当减少迁出村的公用经费,将其调整增加到搬迁小区,加强小区党支部的工作经费,提高办事能力。

  (二)加快“两业”发展。始终把到园区务工、进社区工厂就业作为解决就近就业问题的关键,通过多种途径保证群众就业的基本民生,逐步实现致富。一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进一步引导村集体通过自主经营、引进实体、投资入股等方式,围绕农村产业、三产服务、置办固定资产等途径发展壮大,把闲置土地、林地、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搬迁群众获得集体分红、土地流转费用、劳务增收等多重收入,使其即使离开了原籍土地,还能从其中获得稳定收入。二要抓好招商引资。借助苏陕扶贫协作和即将到来的“双高时代”机遇,精心编制“十四五”规划,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向外推荐“巴山画廊、硒有岚皋”品牌,吸引优质客商到岚投资兴业,提升县域就业承载能力。三要提升社区工厂效益。深入调研社区工厂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持续用力扶持,帮助企业尽快提升效益;要引导群众综合考虑经济收入、家人照顾、子女教育等因素,尽可能地选择就近就业。

  (三)加强共驻共建。把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安置小区共驻共建作为弥补小区工作力量不足、管理资源缺乏的重要途径。一要引导机关单位到小区认领共建项目。着重围绕小区在基础设施、日常办公和群众就医就业、子女上学、健康健身等方面需求,结合单位自身优势,认领共建项目,帮助找资金、找信息、帮服务、帮协调。二要邀请社会组织到小区开展活动。针对搬迁群众在融入上存在的问题,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邀请各类文体社团、卫生医疗志愿组织,到小区举行活动、吸收成员、开展服务,帮助群众进一步融入。三要督促机关党员到小区志愿服务。动员机关单位党员,围绕政策讲解、矛盾纠纷调处、困难群众帮扶、法律援助等需求,到小区认领服务岗位,尽量利用工作间隙和业余时间发挥作用。四要引导小区党员积极亮明身份。采取悬挂“共产党员户”、党务公开栏公布等方式,引导党员根据实际承诺践诺,组建党员服务队,开展探望空巢老人、关心留守儿童、邻里纠纷调解、防火防盗巡逻等服务,让党员真正发挥出作用。

  (四)激发主体意识。要发挥搬迁群众主人翁作用,动员其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一要大力弘扬新民风,在大型安置小区健全村规民约、道德评议等规章制度和组织,激励自强奋斗精神,弘扬好人好事,选树表彰奖励一批正面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群众移风易俗。二要加强技能培训,针对搬迁群众的年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政、安保、餐饮等方面技能培训,广泛宣传就近就业信息,扶持年轻有能力的搬迁群众创办网店、参与快递物流,通过多种方式就近就业。三要强化两地联系,要对“原籍管理地和林、安置地负责房和人”的办法充分明确、细化,制定管理服务清单,迁出地负责搬迁群众原有承包地(耕地、林地等)依法享有的承包权益不变,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政策权益不变,协调解决农用器具、寿枋存放问题;安置地负责做好搬迁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等工作,帮助解决红白喜事办理事宜。要建立迁出地、迁入地常态联系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确保每名群众的困难、问题能够得到及时了解和掌握,切实维护搬迁群众的基本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