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003期/移民搬迁/内容详情

白河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1333模式探索

作者:何家理 李净净 冯丰收发布时间:2020-07-31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一、建设背景

  (一)新型农村社区概念: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新型农村社区主要有三种形式:村改社区、融合社区、移民安置社区。

  (二)新型农村社区特征:一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以广义农业为主。非农产业比重将逐渐上升。二是规模不等。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乃至几万人。三是基础设施相当完善。路、电、水、讯、网、卫等各项设施基本齐全,可以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四是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教、卫、文、体、科、法、计、业、保等政府各项服务全面覆盖。五是居住环境优美。六是社会管理得到加强。党团组织与社会服务组织基本齐备。

  (三)新型农村社区面临的问题:一是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认识不足,社会共同参与意识有待完善和提高;二是新型农村社区的隶属关系不明确,导致社区居民归属感缺乏;三是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标准不明确,社区建设成效参差不齐;四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招商引资困难,容易导致搬迁人口外移。

  二、建社区概况

  白河县共有11镇、117个行政村(社区)、21万人口。截止2019年全年减贫4403户16493人,贫困发生率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白河县是安康市易地移民搬迁工程的主要区域,2011年以来,共搬迁2894户9.5415万人,新建社区8个,万人以上社区1个(狮子山社区),占安康市总搬迁量的10%。

  三、建设模式

  历经四年试点建设,白河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逐步探索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1333模式”。即“1张蓝图规划先行、3个原则指导体系、3治融合治理体系、3方同构服务体系”。

  (一)1张蓝图规划先行

  同传统社区相比,新型农村试点社区是一种新型的社区,将生产、生活功能明确区分,功能区域明确规划。既要有整体风格,又要体现差异化内涵。防止出现建设中盲目性,白河县在进行新型农村试点社区建设时首先进行了详细论证,做好规划,建设中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先规划,后建设。搬迁户房屋风格设计以徽派建筑作为基础,体现当地产业元素。规划建设突出乡土风情,彰显农村特色,体现农村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努力形成“一社区一特色”的农村风貌。

  四个试点社区分别规划定位为:“天逸社区融合聚集型、三院社区产业提升型、陈庄社区文化道德型、石梯社区文化旅游型”。在区域分布上,城中村、城郊村、镇中村、镇郊村纳入城镇总体规划进行建设;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居住生活方式一定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的村庄,鼓励建设四层及以上的多层楼房;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宜建设三层及以下的低层新房。

  (二)3个原则指导体系

  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白河县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引导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理财、自主管理。以西营镇天逸社区为例,建立了党总支、居委会、监委会等领导机构;成立了社区共青团、社区妇联、村民调解委员会等群团组织;组建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自发成立经济协会、文化协会、老年协会、村民理事会等服务组织,社会管理得到完善和加强。领导机构工作做到“四议两公开”(党委提议,两委商议,党委扩大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公示,公告)。

  二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相结合。采取各种鼓励措施吸引不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到县城、到集镇落户居住,促进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化。同时,通过引导吸引城镇的闲散资金投资到农业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促进城镇资源和要素向农村转移。西营镇天逸社区成立了物业维修等8个有偿服务组织和6个无偿服务组织,道路实现了美化工程和亮化工程,建立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卡子镇陈庄社区全区通网、建立了幼儿园、养老院、卫生所;中厂镇石梯社区打造家训家风教育社区,将红石河石头刻上家训置于门前;冷水镇三院社区建成了幼儿园、养老院、卫生所,还建起了牡丹园、草莓基地,惠民实业有限公司等经济实体。

  三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人口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走农业园区化之路。“鸭棚、菜棚、菌棚”生产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增值高的园艺小农业。同时引导富余劳动力搞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等,拉长做粗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陈庄社区以绿色产业帮助群众致富,按照“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模式,加快茶叶主导产业建设,成立药树茶叶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88户600余人,辐射带动陈庄、药树2个村发展茶园4000余亩。三院社区积极探索“支部+农业园区+农户”“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支部+龙头企业+农户”党建扶贫模式,实现“产业引领3个80%目标”:使“80%以上群众搬迁到社区居住、80%以上土地流转到市场主体发展产业、80%以上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了“还山上生态林、建山下新社区、办社区新工厂、育时代新农民”的规划蓝图。以惠民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2013年起与农户土地流转2300亩,建起了核桃、油用牡丹、魔芋套种的经济林地,安装了牡丹油提取设备,吸引农户本村就业。

  (三)3治融合治理体系

  党建引领,组织保障。以“亮、晒、创、争”为常态化实践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托微信群等新兴社交网络建立网络支部平台,通过网络支部联系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员、服务党员。推行“支部+X+贫困户”和“双建双培”工作模式,双向培养村组党员干部和市场主体负责人,探索社区产业联合党支部。

  法治护航,网格管理。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现籍管理房和人”的原则进行管理。在社区按照“五个一”模式实行网格化精细管理。通过运行“3+3+X+5”机制来实现基层组织精细化服务于管理。即:“3”为镇级实行两道联建社区、干部包住社区、站所挂联社区;“3”为村社区实行支部书记主抓,村“两委”成员轮值坐班便民服务室,网格长、民情员或联户干部服务到户;“X”为“四会”+社会层面成立若干有偿或无偿专项事务服务队;“5”为“五个一”机制:即一个完整详实的全员信息电子数字平台机制、一个功能完善的镇村便民服务机制、一个符合民意的议事决策机制、一个符合民情的发展增收机制、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机制。

  文化灵魂,自治为辅。社区在居民自治方面,集合社区文化名人、家规家训、民主法治宣传、核心价值观进社区等方面,打造社区法治和文化长廊,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先进文化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着眼培育和践行“诚、孝、俭、勤、和”为核心的新民风。一是健全完善机构入手,社区建立农民市民化培育中心。二是找准工作载体,实现点上突破。在社区开展道德评议、举办集体升学礼、“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政策宣传和技能培训户户覆盖,组织开展“四个一”(召开一次家庭会、组织一次卫生清洁、办理一件实在事、同吃一顿家常饭),激发群众内生社区建设动力。三是创新开展社区治理工作。结合实际修订村规民约,成立“六会两队”(即: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治保委员会和便民服务队、巾帼服务队)。

  (四)3方同构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政府构建。按照“大型全覆盖、中型保功能、小型保基本”的要求,整合利用乡镇和村级服务设施,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在新建社区延伸。利用行政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协调安排移民搬迁社区居民的子女的小学教育问题;居民人口达到规模的新型移民搬迁社区,建立幼儿园和居民生活文化广场,开展社区居民道德大讲堂、社区孝道文化宣传、社区村民村约制定等工作;在社配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足社区居民的看病问题;建立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为社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心理疏导、亲情链接等服务。

  生活服务,商家构建。招商引资,构建社区生活服务。首先,标准示范化社区建立电商平台和物流网点,保证社区居民产品的外销和居民网购需求。其次,招商引资,开展社区工厂和各类社区商业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和生活服务;再次,鼓励居民自己开设餐饮、理发等生活服务类商业活动。

  产业服务,社区承担。以社区为主导,组织开展各类社区居民就业培训。社区通过连接资源,对社区中满足条件的劳动力开展电商、家政、育婴嫂等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社区请农业和产业相关专家,到田间地头或社区工厂开展核桃种植、牡丹种植、牡丹提取和加工等技术培训。社区牵头成立合作社,鼓励社区居民对土地资源整合,开展规模化经营,形成以核桃、牡丹等种植基地,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利用地方特色,开设以手工业、电子商业、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社区工厂。

  四、建设成效

  一是党建引领建立社区居民参与为主体的社区治理系统。全面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各社区按规定程序成立社区(村)党委、总支、支部或党小组,确保党组织领导和党员管理全覆盖。依据移民搬迁安置点规模大小,按照新设、融合、挂靠三种类型规范设置社区自治单元。1000户以上的大型搬迁社区,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300户到1000户的中型搬迁社区,改为融合性社区;300户以下的小型安置社区,就近并入村级组织。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社会多方参与的共驻共建共享治理系统。天逸社区为破解移民搬迁新型社区人户分离带来的管理服务难题,坚持以党建创新引领移民搬迁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以管理服务创新促进农村社区融合发展。探索建立以“一个核心、三个支撑、八化服务”(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以居民自治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综合服务为社区支撑,以管理责任网格化、增收渠道多元化、民生保障人本化、矛盾纠纷联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环卫管理有序化、文体活动经常化、民主管理规范化为具体服务,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区管理服务模式,把党的领导、居民自治、公共服务、群众意愿有机融为一体,促进了农村社区的融合发展。

  二是社区工厂构建产业兴旺新格局。对新建的移民搬迁社区,深入推进先业后搬、以业促搬,按照“一区一策、一户一发”的思路,结合社区和周边空间容量、社区优势农产品资源和原有产业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园区和社区工厂。加强白河富硒资源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储藏技术研发和营销体系建设,聚焦生猪、富硒茶、魔芋、核桃、牡丹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带动贫困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利用社区产业优势,成立社区农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天逸社区积极承接引进毛绒玩具生产、电子原配件加工、服装制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新社区工厂。三院社区在社区建设中做到了“三个”80%。即村民搬迁达到80%、土地流转80%、村内就业80%。社区经过土地流转建立起2300亩核桃与油用牡丹套种产业园,县里支持复员军人回乡园区经营,依托2013年成立的惠民实业有限公司,建立起油用牡丹炼油厂,注册了“三院印象牡丹籽油”商标,炼油厂于2019年6月投产。社区还建有苏陕援建农业种植园、酒业酿造公司等新型农业主体。实现村内就业80%,使大批外地务工的青年回到村里,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得到解决。村内就业使空心村恢复生机。凤凰网2019年11月1日题为《白河县试行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调查》报道了白河县政府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做法。

  三是新民风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以维护生产秩序、社会治安、履行法律义务、规范民风民俗等为基本内容,制定新移民搬迁社区村规民约,为社区群众融合提供行为规范和约束准则。通过新民风文化宣传墙、文化宣传窗、电子显示屏等设施进行宣传,弘扬团结友爱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文化。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扎实开展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等“六大活动”,强化社区治理。天逸社区积极培育“诚、孝、俭、勤、和”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就地就近示范感化。在社区开展“新乡贤”典型示范教育活动,通过道德模范、“好婆婆”“致富能人”“自强标兵”等表彰活动,树立群众标兵,引领社区新民风建设。中厂镇石梯社区依托红石河石头,在每个居民家门口竖立家训家风石头,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石文化的包装不仅增加了村民的归属感,无形中也传播着“精诚所至石梯村,金石为开石梯人”的心坚石穿、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何家理系安康学院教授、安康市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