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搬迁社区管理问题产生的背景
移民搬迁是符合安康市情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2018年市政府印发了《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新移民搬迁社区的意见》,对新移民搬迁社区作出了概念上的界定:“新移民搬迁社区是指以中心集镇和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为依托,按照聚居人口适度(原则上新居民与原居民达到1000户以上,最低不少于500户)服务半径设置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由县区人民政府按程序审批设立的自治组织。”明确了设置新移民搬迁社区的条件和范围,界定了建设新移民搬迁社区的主要内容,即建设新环境、提供新服务、发展新产业、培育新民风、创造新生活。通过大力推进实施,基本上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既定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差异、人员和经费短缺、“人户分离”等现实原因,导致不少新移民搬迁社区在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二、调研基本情况综述
带着以上问题,2019年12月初,市委党校哲学文史教研室组成了调研小组,对宁陕、镇坪、平利三个县的新移民搬迁社区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度调研。本次调研共在3个县选择了6个规模较大的扶贫搬迁社区,分别是宁陕县的城关镇的幸福安置社区和筒车湾镇的胶州小区,镇坪县的曾家镇社区和曙坪镇的联合村安置社区,平利县的城关镇的药妇沟社区和二道河白果安置社区。在6个社区中规模最大的是平利县城关镇的二道河白果安置社区,截至目前,搬迁入住总人数已达到2000余人,规模最小的是宁陕县筒车湾胶州小区,目前搬迁入住总人数约为500余人。除了平利县的药妇沟社区是在2013年陕南移民搬迁的社区以外,其余5个社区均为“十三五”和脱贫攻坚以来新建的新移民搬迁社区。
三、调研社区目前运用的管理模式
经过调研和分析,这6个社区目前采用的管理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由安康市统一招商的陕西港鑫实业有限公司管理物业。这其中有宁陕县城关镇幸福安置社区,该公司的管理模式是在小区内开设超市,向小区居民收取少量的物业费,然后用物业费办理超市购物卡,让居民用购物卡在超市中购物,同时,该公司在居民所交物业费的基础上会适当多增加一点钱充进居民的购物卡中,以这样的方式管理整个小区物业。
(二)由本地自行成立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这其中有平利县城关镇的二道河白果安置社区,该社区是由本村人自行成立的白果社区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该公司运行的模式是收取居民少量的物业费进行管理,但据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反映,公司所收取的物业费往往不足以维持管理的各项费用,因此,在年底往往需要向城关镇政府申请一定的经费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行。
(三)由搬迁地的村委会管理物业。这其中有镇坪县曙坪镇的联合村安置社区和平利县城关镇药妇沟安置社区,这些社区都是在原有村子的基础上所兴建,所有的物业管理均由村委会承担。
(四)由集镇政府组织人员对安置社区物业进行管理。这其中有宁陕县筒车湾镇胶州小区和镇坪县曾家镇安置社区。其模式是由镇政府招聘或派驻相关人员直接对安置社区的物业进行管理。
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有3个社区存在原有管理模式和进驻管理并存的情况,且进驻管理也不够规范。
四、社区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和经费不足。在调研中发现,虽然这6个社区的管理模式均有所不同,但几乎所有的管理机构人员都会反映人员和经费的不足。这其中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物业费收缴非常困难,因为搬迁社区大部分居住的都是贫困户,限于经济状况,很多人无法缴纳即便是很少量的物业费;第二,不少社区限于规模,无法成为编制内的正规社区,仅靠比较微薄的工资无法招聘到社区管理人员;第三,有些社区(平利县城关镇药妇沟社区)由于正规物业公司的进驻,取消或减少了过去原有的公益性岗位,这使得社区的管理力量进一步被削弱。
(二)贫困户的生活习惯使物业管理的难度和成本进一步加大。贫困户从村上搬到楼里,其身份从村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但是世代相传的生活习惯却不能轻易改变,在农村养成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在社区中的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下水道经常堵塞,房屋卫生情况不太好,冬天用明火取暖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不会使用电梯等等,在本来物业费收缴就有一定困难的情况下,贫困户的这些传统的生活习惯使物业管理的难度和成本无疑更进一步加大,这是每个社区都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搬迁社区没有房屋大修基金将出现维修难题。从所调研的社区来看都面临这个问题,由于在房屋建设过程中没有收取大修基金,在楼房的质保期结束以后,很多社区都出现了房屋漏水的情况,而对这一问题进行维修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目前所有社区都没有大修基金,因此这部分费用只能由镇政府承担,很多镇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这绝非长久之计。
(四)社区工厂的就业状况还不理想。虽然各个社区都建立了社区工厂,但并不是居住在社区的人都愿意进入社区工厂做工,社区工厂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招工难,而这样的情况一旦长期持续,社区工厂无法获取应有的利润,势必将无法生存下去。
(五)社区“人户分离”的情况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不少搬迁社区中有很多外地或者外县的搬迁户,很多人只是居住在社区中,户籍并没有迁过来,这就使对于这部分居民的管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六)同一社区中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矛盾问题。在同一社区中往往同时居住着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贫困户往往享受着极为优惠的政策,而非贫困户却无法享受,这样的情况会使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产生矛盾,带来一定管理上的难度。
(七)其他问题。社区中的单身汉众多所导致的安全隐患问题。社区中老人去世以后在哪儿安葬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降低部分社区的认定标准门槛,将有些社区划为编制内的正规居民社区。镇坪县曾家镇社区和平利县城关镇药妇沟社区都提到了这个问题,由于准入门槛过高,这两个社区都无法成为编制内的正规居民社区,如果能将门槛稍微降低,成为有正规管理人员的居民社区,将解决这些社区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二)积极探索物业费筹集管理方式。政府长期贴钱对搬迁社区的物业进行管理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在社区中的贫困户稳定脱贫之后,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收取一些物业费,作为社区物业管理的稳定经费来源。
(三)强化新移民搬迁社区工作力量保障。对于搬迁社区而言,公益性岗位依然是社区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应该因为物业公司的进驻而减少。同时,对依托村委会管理的社区,给“一肩挑”的村干部适当增加工资待遇。
(四)物业管理方继续加强对搬迁户的教育和引导。在生活习惯的改变方面,很多社区反映,对居民不断地教育和引导成效还是非常显著的,这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可以继续依托新民风建设、道德评议、五好家庭评选、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
(五)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和满足搬迁户的生产生活习惯。很多社区的居民世代种地,无法适应工厂的做工生活,要通过其他方式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如宁陕县筒车湾镇胶州小区通过征地,将土地按面积分给每户搬迁户,实行了“爱心菜地”计划,让不愿意去工厂做工的居民种地,即尊重和满足了搬迁户的生产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再如宁陕县城关镇药妇沟社区将居民楼旁边的花圃开辟出来让搬迁户种菜,受到了搬迁户的好评。
(六)对于“人户分离”的居民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对于不愿意将原籍迁到社区的居民,在县上或镇上的便民服务中心或者派出所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服务,让他们不用回原籍也能方便地办理个人事宜。
(七)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政策差距适当缩小以化解矛盾。进一步完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将原有的政策差距适当缩小,化解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对立的矛盾。
(八)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借鉴镇坪县曾家镇社区和平利县药妇沟安置社区的做法。充分发动居民的积极性,让居民进行自我管理,推选楼长、单元长、网格长等,这样就可以减轻政府、村委会、物业公司的管理压力。
(九)统筹解决搬迁群众特殊问题。对贫困户中的单身汉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借鉴宁陕县筒车湾镇胶州小区的做法,统一征地解决社区居民的安葬问题。
(作者单位:安康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