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002期/镇村瞭望/内容详情

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作者:邹仕海发布时间:2020-07-31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旬阳县共有306个村(社区),截止2019年底,有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村(社区)212个,占69.3%,实现了169个贫困村全覆盖。

  一、做法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围绕深化农村改革,抓住脱贫攻坚和农村“三变”改革政策机遇,按照“支部引领、合作带动、集体入股、群众参与”思路,将村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济优势结合起来,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

  1、依托支部引领和能人带动,建强集体经济组织。一是建强支部班子。村级党组织班子不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就难有起色,2019年全县确定的42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中,11个就是集体经济薄弱村。对此,我县大力实施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加强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整顿,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加大对村干部带领致富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力度,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发展能人,把发展能人培养、选进村“两委”班子。城关镇鲁家台社区,在支部班子的坚强带领下,集体总资产超过1.25亿元,年收益280万元,分红股金200万元,成为全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佼佼者”。二是发展经济组织。发挥党支部在合作社、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由村“两委”领办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党员致富带头人、营销大户、种养大户、外出务工能人等领办、创办合作社;动员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实现合作发展、脱贫致富。赵湾镇王庄村党支部领办的盛康烟草合作社,2018年种植烤烟80余亩,实现收益19.8万元,解决贫困户就地务工20余人,户最高收入7000余元,村集体收益当年达1.8万元。三是规范经营管理。村党支部牵头制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通过法定程序,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社负责人,村“两委”成员兼任理事会成员,村监委会主任担任监事会主席,引导村民推选有公心、负责任、能担当的村民参与集体经济管理。吕河镇秦家塔村原第一书记薛亚利因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成绩突出,荣获2018年度汉江创客英雄汇“创客英雄奖”和“最受欢迎的创客故事奖”,《养鱼书记薛亚利》录入全省优秀第一书记系列专题电教片。

  2、精选产业路径和经营类型,激活壮大集体经济。一是盘活现有资源。将村集体所有的林地、耕地等资源,采取兴办实体经济集中经营或规范发包、流转、入股其他经济实体等形式,增加集体收益和群众收入。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条件下,引导群众将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入社或委托流转,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吕河镇秦家塔村利用村内电站水库,创办合作社,大水面养殖无污染的花鲢鱼,吸纳会员276户,贫困户“户户入社”,入股资金13万元,合作社已累计经营收入75万元,股民每股分红1300元,村集体提留收入10万元,实现了集体受益、群众增收。二是整合各类资金。整合集体积累资金、脱贫扶持资金、涉农项目资金、单位社会帮扶资金和固定资产抵押金等金融资本,在确保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以资金变股金的形式,入股涉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捆绑使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严格按照章程和协议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明确股比、利益共享。甘溪镇刘家院村利用脱贫攻坚帮扶项目资金,建设20千伏光伏发电项目,目前积累2.4万余元,1.2万元用于24户贫困户分红,实现贫困户和村集体长久受益。三是发展特色产业。为使贫困户实现短期快速增收、长期稳定脱贫,大力发展烟草、拐枣、魔芋、畜牧等区域特色产业。依托发展毛绒玩具产业,建立新社区工厂,通过提供厂房、入股合作、提供服务等方式获得收益。针对外出务工人数多的实际,组建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提供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劳务有序输出。仙河镇仙河口村通过村劳务扶贫公司每年向外输出贫困劳动力200余人,该村在外能人创办的6家公司,年稳定吸纳就业400余人、向村集体经济上缴发展资金3万元。

  3、完善配套政策和保障机制,实现稳健持续发展。一是出台指导意见。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行“支部引领、村社合一”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针对集体经济组织带动能力不强、带贫益贫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按照“农户自愿入股、社会各方扶持、村集体统一经营、收益合理分红”的办法,进行村户合股和收益合分。麻坪镇由村烤烟生产合作社按照统一流转土地、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烘烤出售的“三统一”模式发展烟草产业,将烟税县镇分成比例中留镇部分按照3:2:5的分配办法直接返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带贫的能人大户和种烟的贫困户。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县财政整合资金845万元,平均下拨给169个贫困村(社区),用于配置集体股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并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对运行良好、管理规范、示范引领作用强的给予奖励;旬阳农商银行对符合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优先提供信贷和融资支持,实行利率优惠;县委组织部与泰隆银行合作,构建“党建+金融”扶贫模式,选择基础条件好的镇村和党员户试点,给予金融授信支持;县市场监管局简化村集体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审批程序。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出贡献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依托村集体经济收益合理提高待遇补贴。对年度经营收益不超过2万元的,全部用于补充村级组织运转和服务群众专项支出,年度收益在2万元以上的,实行“分段提取、累计补贴”方式,通过核算财务、制定方案、备案审批、发放补贴的程序,按照标准对村组干部待遇进行补贴奖励。

  二、存在问题

  1、思想观念弱,发展动力不足。部分镇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认识有偏差,认为经营集体经济存在风险,有思想压力和畏难情绪,发展意愿不强,不愿投入过多精力;大多数村干部日常工作任务重,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发展经营村级集体经济,力不从心;一些镇村党组织和干部缺少驾驭市场和经营管理能力,对于发展集体经济处于“推一步走一步”甚或茫然跟进状态,不知道如何破题,无办法、无措施,导致有资源不会用,有了集体经济不会管。

  2、原始积累少,发展资金欠缺。全县投入到村的扶持资金仅5万元,这点钱对发展产业项目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部分有发展意愿和经营项目的村,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导致项目搁浅、想法落空,特别是地处偏僻、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的村,发展能力更为薄弱。而临近城镇、集镇的村,得益于区位优势、交通条件便利、信息资源丰富和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级集体经济前期发展较好,但后期发展壮大再投入难、后劲不足。

  3、资源条件差,发展路径狭窄。一方面,因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条件相对落后,难以吸引外来资本投入开发,产业项目选择难,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够,集体经济发展路子窄、方法少。近年来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几个村都是县城“城中村”、集镇“中心村”或有多项目资金扶持村。另一方面,旬阳是劳务输出大县,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员大都外出务工,留不住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缺少能人大户带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失去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

  三、对策建议

  1、配强班子,建好队伍,夯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人才基础。一是挑选有能力、敢创业、懂经济、善管理的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二是加大对村级班子成员经营管理和经济发展知识的培训,组织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发展意识。三是注重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的青年农民作为村干部后备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四是扎实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把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创建评定结果作为“整村授信”的重要依据,开展点对点的金融服务,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2、因村制宜,选准产业,夯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基础。由于各村基础条件不同,差异较大,因此,要本着因村制宜的原则,结合村情探索不同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和市场运营模式,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对于集镇和城乡结合部、临县交界、靠近公路沿线的村,要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参与城镇建设和发展商贸业;对土地、林地、水资源较好的村,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建设特色林果、生态渔业、中药材、茶叶、苗木花卉、食用菌和拐枣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一些劳务大村,可借助劳务扶贫公司,实施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和转移就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3、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夯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要制定支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制度办法,整合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对发展计划可行、经营风险小、管理规范的村集体经营项目,采取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并按国家税费减免政策规定,依法予以优惠扶持。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支持村级集体发展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和经济实体,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申请贴息贷款、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能人加入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完善的股份制运营体系,夯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积蓄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4、创新模式,建好机制,夯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制度基础。对于贫困山区来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尚处于探索推进阶段,还缺少成熟的机制和方法,因此,在工作推进中,不能操之过急、大水漫灌,必须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村,选准路径、先行先试,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导,不断总结完善经验做法,在形成多个成熟的工作模式后广泛推开、以点带面,避免资源浪费,确保不走弯路。每个镇要确定1至2个村,由联镇县级领导负责包抓,深入调查研究,搞好试点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探索形成既体现集体优越性又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和乡村的繁荣振兴。

  (作者系旬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