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002期/领导论坛/内容详情

石泉县推进全域旅游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周耀宜发布时间:2020-07-31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实施全域旅游是践行“两山”理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建设“三宜”石泉,提升石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核心支撑。为全面掌握我县全域旅游推进情况,近期我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扣“三宜”石泉定位,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坚持“四个不动摇”“四个转变”“四个目标”,创新机制、聚合要素、优化环境、提升服务,有力推动了全域旅游发展。

  1、构建全域旅游创建大格局。一是强化工作统筹。实施全域旅游“一把手”工程,县委书记和县长共同担任创建领导小组组长,人大和政协“一把手”担任创建领导小组副组长,县委、县政府12名副县级领导分别牵头具体工作,各镇各部门“一把手”均为创建领导小组成员。以县委、县政府1号文件分解下达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任务,并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建立全域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域旅游重点工作。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秉承“着眼大区域、打造大品牌、发展大旅游”理念,以“山水田园、生态休闲”为基本定位,以“秦巴水乡·石泉十美”为品牌核心,用科学的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精心修编《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完善《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以及8个重点景区、5个旅游示范村控制性规划,做到规划一张纸、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实行重大项目、重要规划公开听证,集体会审,依法规范旅游开发秩序。三是扎实推进创建。对标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指标体系,配套出台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方案》及《单项考核办法》,推行不良记录倒扣分、阶段工作小结考核、半年工作中期考核、年度工作完成考核制度,考核成绩既列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又自成体系进行单项考核。建立常态化督导暗访制度、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制度,实行“月督导、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推动形成全县上下支持旅游、服务旅游的鲜明导向。四是加大投入保障。通过政府配套资金、项目捆绑资金和金融投资、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办法,强化资金投入保障。设立10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2016年以来共投入20.62亿元,其中旅游交通建设3.38亿元、景区景点建设8.6亿、A级景区创建0.2亿元、旅游村镇建设3.6亿元、公共服务设施4.5亿元、其他服务设施0.34亿元。

  2、优化全域旅游服务体系。一是完善旅游交通网络。设置全域全景图、全景导览图28处,标识标牌78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牌1260处;建停车位12000个。县旅游服务中心大型停车场正在建设。建成G210过境线,开通了旅游景区公交车,完成G541国道石泉段改扩建工程及景观路绿化美化,石泉至云雾山景观路已建设完成,基本实现“一路畅通、一路安全、一路风景、一路休闲”的旅游交通环境。二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成重要旅游景点、智能化旅游引导系统及全市首个旅游数据中心及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实现了游客服务中心等场所WIFI全覆盖,新增视频监控预警、信息发布和数据分析三大功能系统。完善了城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等场所孕婴、老年人、残疾人服务设施。扩大公共文化免费对外开放,3个公共博物馆及所有公益性场馆免费对外开放。扎实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40座,有效解决了景点及重要旅游干线游客“如厕”不便问题。三是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了县镇、景区游客咨询服务体系,建成投用旅游服务中心3处、旅游集散中心1处。筛选建立优质旅游服务商名录,制定旅游服务统一标准,应用于游客集中场所、旅游集散中心及游客服务中心。成立专业导游员和旅游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教育活动50余次。组织外出调研考察学习7次,邀请省市专家、学者专题辅导7次,举办旅游知识培训37场4600余人次,实现了旅游从业人员全覆盖,景区景点、旅游村镇及涉旅企业负责人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四是优化提升旅游环境。编制《“十三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印发《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关停21家排放不达标企业,启动建设12个污水处理厂、4个垃圾填埋厂,推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户入桶、村收集、镇转运、场处理”机制,建成标准化水质自动监测站及河(湖)长智能巡查平台,县内地表水保持国家II类标准。扎实推进景区景点、旅游村镇沿线垃圾清除、河道漂浮物打捞、卫生死角清理工作,实现了垃圾无害化、生态化处理。

  3、创新全域旅游政策机制。一是完善监管机制。印发《旅游综合管理执法机构组建方案》《旅游安全监管“115”工作机制运行实施方案》《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等文件,在全市率先成立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市场监管分局和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在节假日常态化开展市场监管和游客服务工作,旅游市场秩序持续规范,旅游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不断提升。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出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明确对旅游特色镇、特色村,新创建A级景区、星级酒店、农家乐,以及旅游品牌宣传营销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扶持。2016年以来共发放奖补资金2713万元、贴息贷款1.5亿元,政府贴息1000万元以上。三是创新用人机制。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2018年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基本思路,为县旅游服务中心引进中高端人才30名,引进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按现行事业单位同类人员执行。四是健全评价机制。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列为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任务,建立完善旅游信用体系。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充分运用12301智慧旅游服务平台、12345政府服务热线、石泉旅游微信公众号、游客服务中心等渠道及时受理游客投诉,第一时间反馈处理结果。

  4、加快全域旅游融合发展。一是催生旅游产业新业态。高标准建成云雾山鬼谷岭、杨柳秦巴风情园等景区,拓展提升中坝、胜利等省级旅游示范村,建成以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项目为主题的中坝作坊小镇,以水利+研学示范的雁山瀑布景区,以康养+研学为主的饶峰驿站、鬼谷庄等,旅游融合催生的新业态迅猛发展,深度融合格局基本形成,园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已经和正在变成现实。二是推进特色景区建设。按照“城乡统筹、产城融合、节约集约、生态宜居”新型城镇化思路,围绕“12821”城乡规划体系(即1个中心县城,2个县城副中心,8个重点镇,20个新型农村社区,100个中心村),以打造特色景区为新型城镇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深挖特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了池河金蚕小镇、鬼谷子文化小镇、城关文化旅游街区、饶峰驿站等一批特色景区,努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实施旅游扶贫“四带”模式。创新推行“景区带片、景点带村、企业带户、服务带人”的扶贫“四带”模式,走出了一条旅游脱贫、致富惠民的新路子。近三年共发展农家乐154家,旅游村镇农民人均收入突破8000元,全县以旅游业带动增收实现稳定脱贫的有951户2555人,占已脱贫人口的25.94%。四是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印发《文物保护工作实施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对熨斗古镇、江西会馆、关帝庙、老街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将“火狮子”“庖汤会”“鬼谷子传说”等一批省市非遗项目转化为文旅融合参与体验性项目。

  5、大力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一是持续开展文旅融合活动。常态化开展汉江古城民俗文化和原创“丝路之源·十美石泉”实景舞剧展演,精心举办春节民间文化艺术节、秋季鬼谷子高峰论坛、冬季庖汤会文化旅游活动及农民丰收节等文化体验活动,原创小品《老尤的花花事》等一批作品荣获省市奖项16个。二是大力培育旅游美食。建成中小型餐饮店1210家,特色示范店农家乐(餐饮店)18家;积极开展“四十双百”特色示范店创建活动,引领百家餐饮店提等升级,让游客吃得有特色、忘不了“石泉味道”。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住宿产业。培育三星级酒店3家,打造四星级酒店2家、精品民宿300家,发展旅游住宿设施180余家,床位7000余张,体现了地域风情,融入了石泉文化特色,让游客记得住“石泉乡愁”。四是大力开发旅游热购商品。研发制作了鎏金铜蚕系列产品、鬼谷子雕像、汉剧脸谱及服饰。开发富硒农产品、风味小吃、文化纪念品等热购旅游商品80余类。建成大型旅游购物场所25家、旅游商品生产基地21家、旅游商品线上网店19家,优质高效的销售服务网络让游客留下了“石泉印象”。

  6、强化全域旅游宣传营销。一是统筹营销策划。按照“统一营销行动、统一宣传口号、统一广告标识、统一外宣用品”思路,强化政府统筹,坚持“政企联手”,实行整体策划、抱团营销,构建“全天候、全景式、全媒体、全民化”宣传营销网络,全力打造人人都能讲好“石泉故事”,人人都能向外界推介石泉旅游、传播石泉文化。二是创新运作模式。搭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持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采取重点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成功引进西安热点文化传媒等10余家投资主体实施景区景点开发,先后签约鬼谷子文化小镇、印象汉江等一批重大旅游招商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三是拓展客源市场。按照“主攻关中、拓展周边、辐射西北、走向全国”思路,加强旅游线路策划包装、重要节会赛事营销、影视综艺节目合作,建立推广联盟合作平台,开辟城际旅游直通车,出台《旅行社“引客入石”奖励办法(试行)》,加强与省内外旅行社合作,面向全省、全国招揽游客,最大限度地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四是扩大宣传影响力。实施旅游宣传“六个一”工程和“六进”活动,不断扩大宣传影响力。2016年以来,我县参加省级以上推介活动12次,举办旅游推介会展活动16次,并在全省全域旅游推进上专场推介,冬季庖汤会被新华社等28家主流媒体集中报道,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之《石泉老街—古风厚道》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

  二、取得成效

  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以来,石泉旅游取得了全域理念深入人心、全域业态加快融合、全域体系不断完善、全域品牌逐渐打响的显著成效,呈现出“战略定位高、模式机制优、发展速度快、品质品位好”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旅游品牌日益凸显。建成旅游景区10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2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4个、省级旅游示范村7个,基本形成了“一心、三区、多点”的全域旅游格局。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县、西北生态旅游十佳县等10余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石泉真正成为秦巴汉水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秦巴水乡·石泉十美”旅游品牌闻名遐迩。

  二是产业地位更加稳固。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全要素产业链条,2018年接待游客58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24亿元,占全县GDP的9.88%,年均增长20%左右;全县人均旅游收入10009.3元,旅游从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口的32%,旅游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三是机制模式不断健全。探索并确立了“山水田园、生态休闲”发展定位和“全域规划、重点开发,系统配套、整体提升,文旅融合、打造精品,彰显特色、塑造品牌,注重营销、持续发展”的思路,形成了“政府统筹、强力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力,社会联动、群众参与”发展模式,健全了产业规划、政策引导、监管服务、投入保障等机制,打造了一系列热点和卖点。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要求和广大游客朋友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旅游服务体系仍有短板。尽管我县在旅游服务体系、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但短板仍然突出。餐饮、食宿等布局不合理且规模较小,江南大酒店等酒店、民宿项目进展缓慢,接待能力还不足,旅游旺季“一房难求”、“一餐难就”等问题依然存在。停车场(位)结构性失衡,城区特别是滨江大道拥堵现象时有发生,后柳、喜河、中坝及云雾山景区沿线通行能力仍显不足,存在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

  2、专业旅游人才仍然匮乏。近年来,我县通过内培外引、公开招聘等方式,培育了一批专兼结合的各类旅游服务队伍。但从全县来看,旅游人才引进机制还不健全,精通旅游管理和擅长旅游营销、策划的高层次人才仍然缺乏,从业导游专业水准低,大都是初级资格,中、高级资格偏少,且数量不足、流动性大。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出租车、餐饮等人员服务意识、文明素质还需提升。表演队伍松散乱,敬业精神不强,演出效果不佳。

  3、景区运营管理还需提升。个别景区定位不准,仓促上马、投资不足、运营不善,存在未老先衰、半死不活现象。如两河童关旅游村、子午银滩景点长期停业、处于瘫痪休眠状态。部分景区内生动力缺失,如燕翔洞、中坝峡谷等景区后期投资力度不够,基础设施维护不到位,甚至存在安全隐患。还有一些景区景点经营理念落后,挖掘文化内涵不充分,不能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仍以门票为景区的主要收入来源。

  四、对策建议

  1、健全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江南大酒店项目进度,高标准建设一批高品质、上档次、有特色的民宿,着力补齐住宿业短板。积极推进房车露营地、自驾游基地建设,加快旅游线路提等升级,进一步优化城区停车场(位)布局,畅通城乡交通网络,打通景区旅游通道,着力破解游客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

  2、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把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制定支持旅游人才特殊优惠政策,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引进旅游管理、策划营销、酒店管理等高端专业人才。加强出租、餐饮、演艺等人员管理,打造一支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加强对导游群体历史、文化、民俗、非遗等知识培训,让游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感受石泉的人文魅力。

  3、提升景区运营管理水平。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实力较强有旅游开发经验的重点企业,确保引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吸引更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建成受益。树立精品意识。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建设精品景区、精品景点,打造核心旅游品牌,提高我县旅游吸引力、美誉度。

  (作者系石泉县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