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001期/产业建设/内容详情

坚持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不动摇——关于平利县茶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作者:陈伦富发布时间:2020-04-10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平利种茶历史悠久,本世纪以来,平利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全力推进茶饮产业率先突破,茶产业成为平利最具活力的民生产业、生态产业和循环产业。

  一、主要成效

  1、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支柱产业。多年来,平利历届领导班子咬定茶饮产业一业突破目标,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抓,“十二五”末,全县茶园总面积20万亩(含绞股蓝5万亩),茶饮产品产量5500吨、产值6亿元。“十三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围绕“五个十万”目标,新培育发展10万亩高效精品茶园(新建5万亩,改造提升老劣茶园5万亩)、10万亩标准化绞股蓝基地(新建5万亩,野生资源保护5万亩),持续推动茶饮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18年全县茶饮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25万亩(含绞股蓝5万亩),茶饮产品产量1.28万吨、产值13.6亿元,产量和产值比“十二五”末翻了一番,“人均一亩园、户均一万元”的目标初步实现,茶饮产业成为平利推进农业现代的支柱产业。

  2、一片叶子促进了一域经济发展。茶饮产业链条长,辐射一二三产,种植环节比较效益高,生产环节增值空间大,消费环节市场潜力足。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万亩以上茶叶基地镇8个、千亩以上茶叶专业村60个,建成省级茶叶现代农业园区4个、市级41个、省级标准化茶园20个,培育茶业经营主体25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市级26家,打造了长安高峰、中坝,城关三里垭、龙头,大贵儒林堡,老县蒋家坪,洛河安坝、丰坝等一批高效观光茶园,全县近10万人从事茶产业。2018年,茶饮产业一产领域产值在全县农业总产值的占比达到39%,二产领域产值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24%,茶旅融合收入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的占比达到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茶饮产业收入的占比达到15%以上,茶饮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3、一片叶子带动了一批群众脱贫。一亩茶十亩粮,一斤茶千斤谷(平利女娲茶在清明节前后均价达到1500元),茶叶一次建园多年受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茶饮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扶贫产业来抓,按照“一村一企一园”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实行经营主体与财政扶持项目资金安排、两权抵押贷款、配置扶贫支农再贷款、帮扶贫困户脱贫成效奖励等奖扶政策相挂钩,把贫困户聚在龙头企业上、嵌在产业链条上。2015年以来,先后有176家茶叶经营主体流转农户土地3.8万亩,与贫困户合作建设订单生产茶园5000余亩,吸纳贫困户就业8900余人,帮扶贫困户7720户24282人,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12110户贫困户通过参股分红户均每年收益300元,茶饮产业成为贫困户稳定就业、稳步增收的主渠道。

  4、一片叶子改善了一方生态环境。茶树四季常青,小叶种茶树丰产期25至30年,30年以后经过更新复壮进入下一个丰产期,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多年来,平利县委、县政府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在致力推进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的同时,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茶6.8万亩,套种绿化树100余万株,配套修建茶园防洪堤5万延米、排灌设施10万延米、小水窖5000余口,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提高了绿化水平、改善了区域环境。2018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6%,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46天,出境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国家Ⅱ类标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5、一片叶子提升了一县对外形象。围绕“游女娲故里、品平利绿茶、赏美丽乡村”的形象定位,聚焦茶饮产业,做响产品品牌。通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平利女娲茶”取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平利绞股蓝”成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列为陕西省地方特色食品,“金陕红”成为省级名牌,长安硒茶小镇被命名国家级特色小镇、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坚持以茶为媒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推介活动,先后远赴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推介茶产品、传播茶文化,在北京、天津、江苏、新疆、西安等省会城市和香港举办专场推介会,在省外开设茶叶专营店60家、省内240家,茶饮产品走出安康、走向全国、走进一带一路,平利因茶而美丽、因茶而闻名。平利县利用汉阳陵出土的2150年前的茶文物资源,在中国茶叶研究所等国内顶尖茶叶专家团队2年多的恢复创新下,研发定型的秦汉古茶,通过在杭州召开的世界最早的茶——安康秦汉古茶产品研发座谈会、在杨凌第二十五届农高会上召开的安康秦汉古茶恢复创新产品科研成果发布会、在平利召开的秦汉古茶国际发展大会等多种途径,将平利茶文化传播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茶界高度关注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被中国茶学泰斗陈宗懋先生称之为“丝路瑰宝”,秦汉古茶成为平利弘扬中华茶文化、传播中国茶友谊、推动发展茶经济的“文物茶”“友谊茶”“产业茶”。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优质茶园规模不大。平利县2000年后新建无性系良种高效茶园8万余亩,近3万亩尚未投产,上世纪建设的茶园多数位于土地贫瘠或离人口集中区较远的地方,撂荒现象比较严重。近年来,政府虽然投入大量财力推进低产茶园改造,但今年改、明年荒、后年还是老样子的现象突出存在,2013年至2018年全县累积改造低产荒芜茶园6.5万亩,目前投产利用仅有3万亩,仅占改造面积的46%。全县丰产茶园只有12万亩左右,多数集中在长安、广佛、大贵、洛河、城关、三阳、八仙等川坝地区,因茶叶采摘季节相对集中,造成劳务用工紧缺,原料价格居高不下,资源利用率不足30%,平均亩产量只有45公斤,低于全国亩产量65公斤水平。

  二是企业自主发展不足。茶企大多单打独斗、各自为政,思想还不够解放,视界不够开阔,相互间竞争多于合作,区域间缺少交往、行业内缺乏交流,信息不能共享,资源不能共用,抱团发展不足,产业整体呈现出“体胖有余而强壮不足”的态势。部分茶企业原始积累不足,投资缺乏计划性、科学性、有序性,盲目举债搞建设,形成了“信贷资金变资产、资产无法变资金、生产经营靠政府”的困境。有的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市场营销能力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以八仙鸦河、正阳鄢家台为例,大小加工厂65家,加工规模较小、生产标准较低、市场监管难,与现代农业不接轨。

  三是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平利茶品牌小而散、杂而乱,统一整合为“平利女娲茶”“平利绞股蓝”后,仍有企业沿用老品牌,对公用品牌只重享用、不重保护。在品牌推广上缺乏系统思维,表现在塑造品牌方向不明确、赋予文化内涵不生动、内宣外推合力没有形成。在品牌策划上落后市场需求,在消费市场难以留下深刻印记,固定消费群体很难永久形成。在品牌推介上手段单一,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开展品牌推广,主要用于专场推介会,推介结束后很少有企业跟进做市场,宣传推介效应体现不明显。少部分资金用在央视、报刊、固定展牌等传统媒介上,而在网媒、自媒、热媒等新媒体上投播推送明显偏少。2017年,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定“平利女娲茶”区域品牌价值28.07亿元,紫阳富硒茶区域品牌价值62.22亿元,信阳毛尖区域品牌价值63.52亿元,平利茶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全县从事茶产业的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县茶叶和绞股蓝发展中心,共有专技人员10人,其中55岁以上5人、40岁以上5人,全部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知识结构老化、工作热情退化、技术服务弱化,面对11个镇、130个村、25万亩茶产业园的技术指导服务任务,人才队伍显得极度匮乏,真正到了“青黄不接”的时期。龙头企业挂牌成立的专家大院或专家工作站,基本都是安排了一间房子、挂了一个牌子、摆了几张桌子、空有一副架子,没有发挥实质作用。与院校和科研机构签订的技术服务协议,多数停留在纸上,落实在口头上,没有付诸在行动上,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与发达茶区的差距正逐步拉大。

  五是茶旅融合程度不深。茶乡风情氛围整体不够浓厚,安平高速沿线很少见到成片茶园、整座茶山,茶在山上、山在园中的风景没有形成;县城广场、集镇社区、机关校园、商场超市缺乏茶元素、茶文化、茶韵味;多数茶园没变成景点、景点没进茶园,吸引游客能力不足,多数为“串门式”半日游;茶学、茶画、茶故事与茶艺表演融入茶文化旅游不深入,没有形成人人会说茶、会赏茶、会品茶的社会风尚;茶园风光还停留在美化环境上、保护生态上,茶产品多数为礼品,对装潢美、便携带、有特色、有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不丰富。

  三、对策措施

  1、抓点示范建园区,扩大基地规模。落实各镇党政主要领导抓点示范责任,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捆绑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引导支农信贷资金及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支持茶饮产业大发展,从2020年起每年集中在集镇社区、新村安置点等人口聚集区,新发展标准化茶园1万亩、绞股蓝产业园1万亩,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茶园总规模达到28万亩(含绞股蓝5万亩)。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园区的承载示范带动作用,按照“一村一企一园”、“一镇一品”的模式,扎实推进园区提升工程,把女娲银峰、秦汉古茶、龙头新村培育成国家级现代农业(茶叶)园区,把洛河丰坝、大贵后湾、三阳牛角坝、八仙鸦河打造成省级现代农业(茶叶)示范园区,使全县市级以上园区达到60个以上,所有茶叶专业村都有1个园区带动,推动平利茶饮产业集群式发展。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导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合作社按标准组织生产,龙头企业订单收购,形成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企业从基地管理中解放出来,让合作社把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让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能致富。配套完善茶叶园区道路、排灌渠道、生态树木、绿色防控等设施,大力推行机械化茶园管理、采摘等先进适用技术,降低生产劳动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增加茶农收入。

  2、壮大主体强龙头,提升引领能力。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集群。一是培育企业“航母”。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行业实施、规范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积极培育国家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命名1-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5-10家省级龙头企业,全县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上。二是优化清洁化加工厂布局。根据镇村茶园发展规模,科学规划、量体裁衣支持清洁化茶叶加工厂建设,让每一个1000亩以上的茶叶专业村都有1-2家清洁化加工厂,茶鲜叶能就近销售就近加工,切实解决部分茶农原料无处卖而撂荒茶园的现象。三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招商引进和技术改造等方式,用2-3年的时间,在茶叶基地镇支持建设秦汉古茶、黑茶(茯砖茶)、抹茶、绞股蓝精深加工生产线各5条,增加产能5000吨,让夏秋季茶叶原料能够得到综合利用,每亩茶园效益提高1500元以上,全县茶产品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四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经营能力的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鼓励产业大户、家庭作坊规范化生产,向家庭农场、小微企业迈进,带动周边茶农增收,提高对接市场联系茶农的能力。

  3、内外联动塑品牌,拓展市场营销。大力实施“品牌强农品牌兴县”战略,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入,努力把“世界最早的茶——秦汉古茶”打造成“一带一路”的热门产品,把“平利女娲茶”“平利绞股蓝”和“金陕红”打造成驰名全国的畅销产品,推动平利茶从卖“名茶”走向卖“名牌”。一是做精做优产品。积极对接国内外茶叶市场产品质量标准,实施茶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出台严格的农业投入品管控办法,确保产品源头安全。执行严格的生产加工技术规范,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对品牌使用企业产品检测全覆盖,确保上市产品合格。试点运用区块链技术,全覆盖推行质量安全追溯,让消费者全程可视生产流程,提高消费信心。二是重视市场策划。积极培植引进专业营销企业,组建专业营销团队,选准目标市场,每年策划2-3场特色鲜明的品牌推介活动,支持茶饮企业采取开办专卖店、商场营销专柜、进星级酒店或开设茶超市等方式,跟进开拓销售市场,让平利茶在所到城市历久弥香。三是宣传推广品牌。利用电视、报刊、电子屏、网络、自媒体等宣传媒介,多角度、全方位、系统性宣传平利茶品牌,培养发展新的固定消费群体。四是积极发展电商。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的对接与合作,建设具有影响力、知名度高的平利茶网络销售平台,开发独具特色的创意茶产品,搭建线上线下多元化营销网络,着力提高平利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4、科技支撑重创新,优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扩招、新时期高等院校转型、政府院校合作、院士工作站建设等政策机遇,加强平利茶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茶产业领军人才、科技研发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实用技术人才。每年选派20名优秀年轻农业技术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到技术前沿阵地对口学习,引进3-5名高素质人才“坐诊”指导,安排职教中心开办1个50名学生的茶学班,民间教学机构培训100名茶艺师,建立2-3个专家实验实训基地,运用大数据平台,链接市场经营主体和建设业主,让他们更便捷的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切实解决茶产业人才匮乏和技术服务不及时不到位问题。加大对秦汉古茶、富硒茯砖茶和绞股蓝提取的研究,完成《秦汉古茶》《富硒茯砖茶》的标准制定,定型产品抢占行业制高点和市场先机。加快对茶树新品种选育、扩繁的研究,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培育1-2个适应性、适制性、丰产性强的优良茶树新品种。加强科技引进和成果转化,推动传统茶产品向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茶用品、茶盆景等五大新型茶业态延伸,培育茶产业提质增效新的增长点。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形成政企联动抓科技促创新的良好局面,全面提升平利茶产业市场竞争力。

  5、多措并举促融合,提高产业效益。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坚持不懈把安平、平镇高速沿线打造成宜茶则茶、五彩斑斓的形象展示带;把长安、城关、广佛连片建成功能完善、文化丰厚的10万亩秦汉古茶公园;把三里垭贡茶新村、马盘山、龙头新村、女娲银峰茶山、田珍茶园至秦楚古长城培育成集品茗休闲、参与体验于一体的平利“茶马古道”旅游线路;把平利县城发展成充满茶芬芳、茶故事、茶文化的茶乡旅游目的地。依托长安硒茶小镇和龙头旅游新村,大力发展茶乡民宿客栈,不断提升旅游接待水平,以茶为媒、留下客人、留住下一次。依托厚重的女娲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平利茶文化历史典故和故事,量身定做一批茶文化项目,把茶产业融入到小说、戏曲、电视剧、电影当中,演绎春之歌、夏之恋、秋之色、冬之韵的“四季茶曲”,发挥茶文化的催化剂作用。支持茶企和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茶事活动,以茶会友、以茶传情,传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推动茶产业蓬勃发展,真正实现平利因茶而美丽、因茶而振兴的目标。

  (作者系平利县人民政府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