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905期/脱贫攻坚/内容详情

安康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链接的实践

作者:陈玮玮发布时间:2019-12-14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安康市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总面积2.35万平方公里,山地约占92.5%,丘陵约占5.7%,川道平坝占1.8%,现有耕地570万亩,常用耕地28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78亩;截止2017年底,全市10个县区均为贫困县,共有贫困人口45.39万人,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中,安康市占4个,贫困发生率17.7%,具有贫困体量大、贫困程度深的特点,是陕西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2019年安康市845个拟退出脱贫村、8.76万贫困户、22.9万贫困人口,其中产业脱贫户5.29万户、17.5万人,占年度脱贫总人口的76.4%。

  一、安康产业扶贫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产业兴盛支撑乡村振兴,安康不断总结提炼“一条主线三个精准五大工程”的“135产业扶贫模式”,做深产业融合文章,确保贫困户有相对稳定收入,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市摘帽县1个,贫困村由2016年的992个减少到2018年底的845个,建档立卡产业扶贫户由2016年的10.36万户34.81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52944户175206人,2019年计划9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

  1. 产业高质发展。全市“5+X”主导特色产业精准覆盖到所有贫困村和所有产业扶持户,形成了以“茶叶、魔芋、生猪、核桃、生态渔业”为主导,以蚕桑、中药材、烤烟、食用菌、蜂蜜、木瓜、拐枣、油用牡丹、黄花菜、硒菊等特色产业为互补的产业扶贫格局,2018年全市共有94321户267352人通过产业扶持实现人均增收912元。

  2. 主体带动凸显。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9家,发展各类农业园区891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290个,发展家庭农场共有1468家,成立集体经济组织1022个,组建村级互助资金协会1081家,86984户贫困户依托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扶贫资金入股、订单生产等形式,与3515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220229人增收脱贫。

  3. 技术体系健全。建立了产业扶贫技术110服务平台;开展“百队进百园”科技服务、“千员进千村”技术帮扶活动,全市所有贫困村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各县区技术服务110平台累计受理3418人次。开展“千村千名(员)”产业技术培训15.7万人次。

  4. 联接机制紧密。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盘活集体资源、入股或参股、量化资产收益等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激励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通过订单生产、土地入股、托管经营、务工就业等形式开展合作,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脱贫带动机制,让贫困户充分享受产业扶贫红利。

  5. 不断探索创新模式。总结提炼了安康产业扶贫“135”模式,在“135”模式带动下,各县区也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当地发展的“子模式”和成功范例,例如:岚皋县“五奖五扶五带动”、平利县“两权”抵押贷款、白河县“山下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等产业扶贫模式被列入《产业扶贫陕西模式》一书;汉阴县的“镇园产业联盟”模式写进了2019年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并进行全省推广。

  二、安康产业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链接

  坚持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坚持问题导向和精准施策,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突出产业提升、产销对接、龙头带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机制创新,扎实实施“产业大布局、主体大培育、技术大帮扶、利益大联结、三产大融合”五大工程,夯实产业兴旺、优化生态宜居、促进乡风文明、助推治理有效、实现生活富裕,有机有效链接乡村振兴。

  1. 实施产业大布局工程夯实产业兴旺。围绕“精准产业脱贫不漏项,长短产业结合保效益”的布局思路推进产业发展。一是咬住主导产业不动摇。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茶叶、畜牧、魔芋、核桃、渔业”五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生猪产业在非洲猪瘟严峻形势穁不利影响下,出栏稳定增长1.36%,规模养殖场和科技水平保持全省第一;茶园面积95万亩,综合产值152亿元,全省第二;魔芋面积40.2万亩,汉滨、紫阳、岚皋被全国魔芋协会授予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县,魔芋精深加工企业县区全覆盖,面积、产量、加工能力均占全国十分之一;核桃面积186万亩,全省第二;水产品产量4.14万吨,全省第三。强有力的五大主导产业成为全市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主要引擎。二是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不放松。据各地资源禀赋,布局实施了一批“木瓜、拐枣、牡丹、黄花菜、硒菊、瓜蒌”和“大鲵、林麝、梅花鹿养殖”等地方特色产业,保留一批“中药材、烤烟、蚕桑、食用菌、蜂蜜”等传统产业,2018年我市区域特色种植食用菌191.5万袋,中药材3.5万亩12.6万窝,蔬菜4961亩,养蜂1.7万箱及特色种植8.4万亩,特色养殖5.2万尾(头)。三是开发新型业态延链条。突出市场导向,新开发了一批“农家乐、乡村游、田园风光”等为主的新兴业态,有效延伸“产业链”。通过产业大布局工程,全市产业扶贫形成了“主导突出、特色明显、以大带小、大小互促”增收格局,实现了“长短结合、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产业扶贫精准脱贫设计目标。

  2. 实施主体大培育工程优化生态宜居。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同时让新型经营主体成为乡村生态、绿色、环保建设模板。一是抓好“千村千园”“十百千万”主体培育工程。突出“布局科学、产业发展、龙头带动、科技支撑、机制创新”五大重点,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2018年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个,目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29家;二是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带动。通过政策支持、金融扶持、项目带动等措施,确保全市992个贫困村每村至少建成1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大力提高贫困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全市累计发展农业园区891个,专业合作社2334个。三是抓好家庭经营主体建设。精准施策,统筹兼顾,推进家庭农场建设,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带动每户贫困户发展1-2个特色主导产业,实现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目前全市认定家庭农场1468家,职业农民8900名,居全省前列。

  3. 实施技术大服务工程促进乡风文明。找结合,抓重点,将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开展技术培训与传播农业文明相结合,促进农村移风易俗。一是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行家里手,打造一支引领农业农村突破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职业农民培育“安康模式”全国推广,仅今年一季度开设职业农民培训20个班次培训2500人;二是开展农业文明实用技术培训。依托农广校、农业院校等,扎实开展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技术培训,促使每个产业脱贫户至少掌握1-2门学得会、见实效的生产技能,提高贫困户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三是发挥产业发展指导员引导作用。依托现有资源,突出务实管用,建立一支指导到位、服务精准的产业指导队伍,打通为农服务精准脱贫“最后一公里”。稳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厕所革命”。截至目前,全市所有贫困村建立了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落实产业指导员1393名,实现贫困户产业发展有人帮、技术指导有人教、产品销售有人管。

  4. 实施利益大联结工程助推乡村治理。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秉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帮贫困户算利益账,与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中互促共进,利益共赢。一是发挥政府作用培强承接主体能力。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综合施策的原则,重点扶持一些示范带动能力突出、与农民联接紧密的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吸纳农户致富,将贫户镶进利益受益的大盘子,2018年产业扶贫解决务工贫困户2.1万人;二是合法合规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新型经营主体将所拥有的市场、品牌、人脉和智力资源,与有土地、劳力以及其它资源的贫困户进行利益分享,与贫困户签订土地流转、劳务、收购订单等协议,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帮扶联结、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帮助贫困户规避市场风险,让贫困户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收益者,实现利益“双赢”,2018年流转土地18万亩,签订帮扶协议3.35万户;三是发挥自治能力激活内生动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贫困户赚到钱,尝到产业发展的甜头是产业发展的目的,在订单合同型、股份合作型、价格保护型、服务协作型、流转聘用型等多种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面前,贫困户拥有更多的发展优势机遇,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技术服务团队为农户提供专业服务,让贫困户消除顾虑,坚定产业发展信心,从而实现“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

  5. 实施三产大融合工程实现生活富裕。以生态富硒产业为主线,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增收机会。一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扶贫产业园区集中,打造农产品加工集群,配套科研、培训、信息等平台,培育科技型农业企业,构建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300户,农产品加工从业人员6.52万人,全市形成了以安康阳晨集团、平利县女娲茗茶公司、紫阳县盘龙产叶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加销和贸工农为一体的融合典型;二是推进新业态发展。发掘贫困县区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优势,积极发展“农业+”旅游、康养、休闲等新兴业态,在发展山水风光游的基础上,注重以“养生、健康、度假”为主题的乡村生态养生旅游项目的开发。融入中医养生文化理念,通过富硒有机食品、中医中药、保健理疗、康体运动、养生互动等各种养生产品及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养生运动、生态养生餐厅、生态养生购物场所、中医养生馆等养生旅游项目,突出特色培育发展山水酒吧等创新养生品牌,构建融“吃生态养生餐、喝山泉健康茶、游山水风光景区、购绿色农产品、享中医养生”为一体的产品链条,打造陕南地区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将有一定基础和生产条件的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全市建立旅游示范村11个。三是推进产品营销。充分发展挥富硒资源优势,倾力打造“中国硒谷,绿色安康”品牌,加速农业产业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成立了富硒猪肉、富硒茶饮、富硒魔芋等9个研发课题组,制定富硒技术规程8项,制定和完善富硒标准16项,其中天然富硒茶标准已获得农业部标准,填补了我省在该领域无国家标准的空白,开发出富硒茶、“康硒谷”富硒猪肉、富硒矿泉水等富硒产品70多个品系。鼓励支持经营主体和农村人才发展“互联网+”产业营销新渠道,让贫困村(户)特色农产品有销路、有钱赚,让更多贫困户实现“家门口赚钱”。同时积极参与各级各界组织开展的展销推介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和扩大安康富硒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了稳定的省内外销售和流通渠道。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受自然、历史以及经济等条件制约,目前安康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链接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薄弱。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而产业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技术推广,安康山大沟深,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项目落地难、实施难、完工难。安康境内尚无高铁,大部分地区无铁路通过,公路运输方面,岚皋、镇坪仍无高速公路,其他县区虽高速公路通行,但很多镇村公路等级低,当地很多经济作物和农产品等无法及时运出,交通滞后是安康乡村振兴最大的制约瓶颈。二是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科学规划。由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刚起步,在充分利用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方面比较薄弱,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缺乏和市场的有益对接;农业社会化服务投入不足,缺乏能人带动和社会资本的撬动。三是品牌建设有待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薄弱。近年安康主要选择特色种养业、特色林果业等产业作为切入点进行扶贫开发,由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农产品市场体系尚不健全,有重生产轻市场、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缺乏龙头引领、品牌提效和现代营销手段。农产品销售方式依赖于传统渠道,市场信息传递不畅,供求信息不能有效传递,生态绿色农产品内在的独特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等难以实现转化,优质不优价问题普遍存在。四是新型经营主体自身实力不强,作用发挥不佳。安康大部分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农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少,松散的市场联结方式居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关系不紧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空壳社”、“挂牌社”现象,内部运营不规范,分配机制设计上存在重资本轻劳动、重股权轻交易量等问题,合作社“益贫”作用发挥的不够。要做好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链接,一定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采取以下对策和建议:

  1. 制定出台安康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精准行动规划,做到规划引领。咬定目标,紧盯任务,进一步明晰安康产业扶贫及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实现路径和奖励扶持政策措施,加强规划县区布局,扎实推进一县一业一品,注重产业发展质量,不摊大饼,注重特色,做细做足做实富硒品牌,以质量寻求发展,以特色彰显优势,一锤接着一锤敲,久久为功持续用力,以产业带动群众增收,逐步破解贫困程度深,产业扶贫任务重、乡村振兴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

  2. 扭住政策项目支持不放松,做到保障有力。紧紧依靠政府主体驱动作用,最大限度激发贫困山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外在政策机遇,引导政府加大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加强对贫困地区投资建基地、联合兴办加工、产销对接、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为贫困地区提供较强的“起步力量”;加大政府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建设、市场渠道建设、品牌建设、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给予切实的支持,进行市场拓展,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实现自我服务和长足发展。

  3. 构建多元主体带动机制,做到农企双赢。针对地区间产业同质化、区域内产业规模不恰当等问题。持续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理清带动功能,发挥龙头企业带贫益贫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提升农产品品质;充分利用家庭农场,通过推广新产品、培训新技术为贫困户提供新的生产模式,提升生产效益;完善带动机制,对“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要进行规范化引导,鼓励引导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稳定持久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真正实现参与和获利。

  2. 建立健全产业带贫益贫利益链接机制,做到益贫明显。利用大数据,建设全域产业链利益链接机制,加大安康特色富硒农产品研发,形成标准化品牌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围绕全市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五大主导产业总体布局,结合区域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建立健全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扶大扶强激励奖补机制、产业项目监管机制,实现企业增效和贫困户增收“双赢”局面。

  4. 扭住三产融合发展不放松,做到增加附加值。通过品牌培育,盘活第三产业,提高附加值,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把农产品品牌培植作为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变卖产品为卖品牌。只有把农产品放在市场的大潮中营销,农业才会效益最大化,老百姓才能享受提高附加值带来的红利。

  (作者单位:安康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