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康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对策建议
李志安
安康稻田养鱼历史悠久,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得天独厚,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渔业增效。2017年末全市水稻种植总面积43.37万亩,产量20.3万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3%。近年来,农业部鼓励适宜地区在传统稻田养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
一、稻渔综合种养的原理、特征和实效
稻渔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与传统稻田养殖相比,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突出了以粮为主。水稻成为发展的主角,提出了田间工程不得破坏稻田耕作层,工程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水稻种植穴数不减等技术要求。同时,积极发展有机稻,大幅度提升水稻收益,使水稻效益和水产效益达到平衡,从机制上确保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二是突出了生态优化。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大幅度减少了农药和化肥使用,有效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
三是突出了产业化发展。通过引进河蟹、小龙虾、中华鳖、泥鳅等名特优水产品种,带动稻田产业升级,促进了规模化经营。
从实施效果上看,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成效表现如下:
一是实现了以渔促稻。充分利用渔业产业带动水稻产业升级,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促进了稻田流转和规模化生产,提升了水稻品质和效益,调动了农民种稻的积极性。
二是实现了提质增效。由于大幅度地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促进了有机稻、有机鱼的生产,提升了产品质量,促进了品牌化经营,提升产品的价值。
三是实现了生态环保。通过建立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系统,提高了稻田中能量和物质循环再利用的效率,减少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稻田可持续利用水平。
四是实现了保渔增收。充分利用了稻田的坑沟、空隙带和冬闲田发展水产养殖,在当前水产养殖空间不断被挤压的情况下,开辟了一条保障水产品供给、发展水产养殖的新路。
因此,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态循环、高效节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二、大力发展安康市稻渔综合种养措施和建议
据我市渔业规划,全市60万亩稻田中有适于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低洼水稻田和冬闲田12余万亩,发展前景广阔,如能有效开发利用,将产生十分显著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模式和技术创新。确立产业化发展的主导模式。根据“稳粮增效、以渔促稻、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发展目标,按照产业化要求,提出主导模式的确立标准。重点加强稻-蟹、稻-鳖、稻-虾、稻-鳅、稻-鲤等主导模式总结和研究,不断集成适应于不同生态和地域条件的典型模式,并形成技术规范。
一是集成产业化配套关键技术。加快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认真组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的公益性科研和推广专项,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要求,重点对主导模式的配套水稻种植、水产养殖、茬口衔接、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控、田间工程、捕捞加工、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
二是集成水稻稳产关键技术。紧紧围绕水稻持续稳产的要求,加强综合种养条件下水稻品种筛选、水稻种植、水肥管理、田间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主要技术思路:在共作模式中,确保稻田单位面积内水稻种植穴数不减,并充分发挥边际效应;积极发展连作、轮作模式,通过茬口衔接技术,充分利用冬闲田或水稻种植的空闲期开展水产养殖,不影响水稻生产;严格控制田间工程中的沟坑面积,不得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并不能破坏稻田的耕作层。
2、加快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模式和技术示范推广
一是积极推进产业化示范。要在全市组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创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核心示范区。示范区应突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加大田间工程、配套设施设备以及相关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并适时组织现场交流会,发挥示范区的展示及辐射带动作用,使示范区及周边辐射带动区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尽快建立由水利渔业、农业种植、农机、农产品加工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协作组,深入一线,巡回指导,解决产业间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生产和技术问题。积极构建“技术专家+核心示范户+示范区+辐射户”的推广模式,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
三是建立示范的标准体系。组织研究制定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相关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相关行业、地方以及企业标准,明确各类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稳粮、增效、质量、生态、经营等方面的技术性能指标,明确技术性能维护要求和技术评价方法,逐步形成示范推广的标准体系,确保技术推广不走样。
四是加强关键技术参数研究。要深入开展相关技术应用理论研究,在保持水稻持续稳产、稻田综合效益最优的情况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中水稻品种筛选、水稻种植密度、水产品放养密度、沟坑控制面积等方面的最优技术参数,提出技术和模式的优化建议。加强研究稻田共生系统中转化及利用效率,揭示稻田共生系统中水稻稳产以及对农药和化肥依赖低的生态机理。开展生态经济效益分析,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系统的生产力和生态效应分析,提出保障稻田系统稳定性的技术建议,组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潜力分析,为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五是加强稻田综合效益评价。认真做好水稻测产工作,组织开展综合种养稻田和水稻常规单种稻田的综合效益对比分析。根据生产投入和产出情况,计算单位面积新增经济效益;从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提高稻田肥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评价生态效益;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等方面评价社会效益,逐步建立稻渔综合种养条件下水稻测产和稻田综合效益评价方法体系。
3、完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产业化发展导向,积极推进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为特征的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品牌,进一步提高稻渔综合种养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完善产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成“科、种、养、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
二是完善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以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着力加强与规模化、产业化相关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培育苗种供应、技术服务、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相关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是大力打造生态健康品牌。要大力挖掘稻渔综合种养生态价值,积极推进各地按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的要求组织稻田产品的生产,主打生态健康品牌,进行系列化开发,建立专业化种养、产业化运作、品牌化销售的运行机制,提升稻田产品的价值,用效益引导农民参与稻渔综合种养。
3、优化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地应积极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稳粮、促渔、增收的重要措施,列入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引导结合实际,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建议科学制定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农田改造项目相结合。
二是扩大工作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稻渔综合种养在“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方面的作用,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稻渔综合种养的良好发展前景。积极向财政、发改委、科技、农业、水利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汇报稻渔综合种养新进展新成效,积极营造多方支持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安康市渔业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