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绿色发展生态脱贫的“岚皋探索”
周春栋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实施以来,岚皋县紧紧围绕“旅游富民、生态强县”发展目标和“生态旅游、特色种养”战略定位,打响“巴山画廊·硒有岚皋”品牌,紧扣域情实际,聚焦深度贫困,找准贫困成因,着力探索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契合点,在实践中取得了生态美化、农民增收和县域发展的多赢效果,走出了一条用生态绿色发展力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径。
强化生态保护 拓展就业脱贫
岚皋县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072人,90%以上分布在林区。县上针对林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又是脱贫攻坚主阵地的实际,坚持把强化生态保护、扩大就业脱贫作为重要举措。
用足政策促进就业。县上认真落实国家生态护林员政策,按照“县建、镇聘、站管、村用”原则,采取发布公告→自愿报名→审查评定→签订合同→管护培训→持证上岗的“六步工作法”程序,2016年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共选聘生态护林员320人,兑付生态管护工资160万元,户均年增加收入5000元,基本达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整合资金拓展就业。县上抢抓国家实施生态补偿的政策机遇,创新生态补偿资金扶贫方式,整合配套天保管护费90万元和生态效益补偿公共管护费50万元,使生态护林员扶贫资金达到300万元,整合资金占到天保管护费和生态效益补偿公共管护费总资金的28%,占到贫困人口护林员管护资金的46.7%。按人均年工资5000元标准计算,一举使贫困人口护林员达到600人,加上今年国家下达新增的生态护林员专项资金220万元,全县生态护林员规模达到1000名,拓展了生态护林员政策受益面。
政策倾斜扩大就业。坚持把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森林抚育试点项目与林业园区建设、林下经济建设、脱贫攻坚相结合,造林与管护、抚育与经营、生态与产业并重,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57个村3.6万亩,其中贫困村38个2.55万亩,深度贫困村全覆盖,涉及贫困户3426户。落实贫困村集体林森林抚育2.6万亩,封山育林0.9万亩,公益林人工造0.1万亩,涉及贫困户1300户,贫困群众直接通过造林、抚育施工参与务工人数200余人,获得劳务工资50万元,人均增收2500元。大道河镇月池台村的贫困户马银春,谈到前不久被央视采访的经历,非常自豪。说起前景,老马喜笑颜开:“明年8亩多橘子一年5000多块,退耕还林加上50亩公益林又是个4000多,算上护林员的5000块工资和打零工,一年收入少说有两万元。”
做好山水文章 给力旅游脱贫
岚皋依托山林资源优势,大做山水文章,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一号产业”来打造,创建了国家4A级景区南宫山、国家3A级景区千层河、岚河漂流、神河源、蜡烛山五大景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引领脱贫攻坚的大推进,直接带动580户2095人实现脱贫越线,走出了一条生态给力旅游、旅游繁荣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新路子。
抓景区开发促就业脱贫。县上整合项目资源,加大旅游景区开发力度,启动了南宫山5A级景区创建,完成了龙爪子温泉小镇可研报告,扩建完善了沿岚河环线休闲步道,建成了西部水宇水上乐园、莲花山巴山珍稀植物园、河街“美食一条街”和莲花廊桥休闲带。紧扣全域旅游创建,统筹推进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安置点89个,2.1万户农民搬入新居。开发就业岗位,兴办三产服务,实现周边贫困户就近就地务工经商。目前通过生态旅游的强势带动,共发展林家乐、农家宾馆、农家超市600余家,吸纳各类就业人员13000余人。
抓产旅融合促产业脱贫。县上以特色美食、农事体验、娱乐观光、休闲度假、民俗文化为主题,深入挖掘特色林业、自然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紧扣延长产业链条,共打造旅游新村60个,完成了10个重点旅游村的建设性详规,打造了巴山样子·杨家院子、巴人部落、横溪古镇、花里古梯田、巴山珍稀植物园等颇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建成了御口韵和金碧云茶旅结合、富森林果和亚皇柑橘果旅结合等示范点,全县发展各类旅游观光采摘园达到21个2.5万亩,形成了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教育、康养度假多项功能于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新业态和休闲林业园区、林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三产融合的发展格局。
抓市场营销促经营脱贫。县上以市场为导向,瞄准游客需求,着眼潜在需求,统筹规划,量体裁衣做好做活旅游产品开发,在每个镇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方式,收购农户自产的特色农产品,统一包装后在景区周边和网上销售。出台政策,扶持旅游商品加工作坊、旅游商品加工企业、旅游商品经营户发展,研发富硒饮品、魔芋食品、苦荞产品和藤编刺绣、根雕石砚等特色优势明显、市场需求潜力大的绿色有机旅游商品50余种。县金珠富硒食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畜禽养殖、肉制品、山野菜、茶叶等农副旅游产品加工销售,与周边10余个贫困村200余贫困户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产品供求关系,仅养殖一项就可带动附近百余户贫困户联动发展,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难题。
发展林下经济 培育产业脱贫
县上坚持以农村“五业”和山林经济“五园”为抓手,建基地、育龙头,创品牌、优服务,做强魔芋、做优药材、做大养蜂、做精畜牧等产业,全产业链打造林下经济,林下经济被国家林业局纳入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魔芋产业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有力拓展深化了贫困群众依托绿色产业脱贫增收的途径和空间。
培育主体强力带动。县上把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强力引擎,县财政设立山林经济发展专项基金1000万元,每年整合部门各类项目资金6000万元,撬动金融机构每年投入山林产业的信贷资金多达3000万元,扶持市场经营主体,投资山林产业开发。近年相继建成明富魔芋、烛山食业、金岚木业、龙安茶园、三溪蜂业、盛源生物等龙头企业,建成各类山林经济产业园区110个,培育林业产业大户2640户,发展家庭林场615个,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公司133家。各类主体带动贫困户4483户12021人,其中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2198户5894人;合作社带动贫困户2285户6127人。今年拟脱贫15个贫困村中园区带动贫困户299户845人,合作社带动贫困户633户2052人。
城关镇联春村贫困户陈启友说:“在平溪魔芋公司打工能挣4、5千块钱,加上我现在种植的4、5亩魔芋,只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好好经营,一年下来,还能挣万多块钱”。
紧密权益凝聚合力。县上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作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选择15个村先行试点,新组建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6个,入社会员7216人,720户农民入股12家专业合作社,900户农民入股15家现代农业园区,1300户农民入股8家龙头企业,目前15个试点村共有16192人由农民变为股民,人均年增加股金分红收入247元。全县累计发展林下魔芋10万亩,林下养蜂6万箱,林下畜禽250万头(羽),林下中药材4万亩,初步形成了林芋、林蜂、林药、林菌、林畜等多业并举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夯实了贫困户脱贫增收致富的产业支撑。
科技支撑优化服务。县上把强化技术攻关与服务作为产业脱贫的不竭动力,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开发富硒产业,与浙江省中医院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林果、中药材种植与产品技术合作关系,成功争取省果业局安康猕猴桃试验站项目落地岚皋。创新推行林木采伐网上审批模式,将林木采伐许可证受理审核权限委托下放到镇,3万户农民每年可直接节省费用约300万元;创新建立天保工程管理网络云平台和县镇村户四级生态脱贫基础信息数据库,使用云平台的有559人,其中贫困人口护林员434人,实现了生态扶贫由粗放管理向精准掌控的转变。落实了技术人员包抓重点镇村和基地大户责任制,县镇两级116名农林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了“百人技术服务工作团”,实现了县域72个贫困村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林农实用技术培训120余场、8400余人次。
据初步统计,2017年通过大力实施林业生态脱贫工程项目,带动贫困户13686户38830人实现增收,对全县脱贫攻坚贡献率达到6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建成全面小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系岚皋县农林科技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