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4.9万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是名副其实的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按照“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思路,坚持把支持返乡创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和县域发展的新引擎,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服务保障,外出能人返乡创业蓬勃兴起,呈现出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喜人局面,实现了由“打工大县”向“创业大县”转变。截至目前,全县返乡创业人员已达2100余人,回引资金20亿元,创办以社区工厂为主的各类经济实体1628家,年创产值22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8.6%,其中500万元以上企业187家,开发就业岗位2万个,带动6007名贫困群众精准脱贫,达到了“创业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倍增效应。2016年,平利在全省县域经济监测综合排名中位居32位,比“十二五”末前进了7位,并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2017年,平利在第二、第三季度全省脱贫攻坚交叉检查考核中均排名第一。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府主导,催生雁归效应
在外创业人士大都有浓厚的恋乡情结,回报家乡是一方能人的共同心愿。针对外出能人返乡创业的这一强烈愿望,积极引导,着力把他们转化为推动县域发展的新生力量。
一是乡情召唤。成立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领导小组,建立驻外劳务工作站,广泛收集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名录,编纂《天南地北平利人》,加强沟通联络服务,激发他们返乡创业热情。定期组织召开在外创业人士座谈会,介绍家乡变化、美好愿景和创业项目,增强返乡创业信心。
二是政策激励。出台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实施意见、加快社区工厂发展的若干意见、扶持社区工厂发展办法等一系列鼓励支持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挣了票子、探了路子、换了脑子的能人返乡创业,呈现出“千凤还巢”创业景象。
三是典型引领。每年组织开展返乡创业明星、返乡创业示范企业评选表彰活动,使他们在政治上得荣誉,社会上树美誉,发展上有机遇,催生雁归效应,涌现了一批返乡创业典型,其中2人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1人评为“全国优秀创业之星”,1人评为“陕西省大学生创业明星”。
二、坚持整合资源,搭建创业平台
引凤须先筑巢。围绕全县9.8万人搬迁安置规模,依托60个新建农村社区,按照“政府提供平台、平台集聚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思路,精心搭建创业载体。
一是建立创业集中园区。坚持总部设在园区,车间建在社区,以“一区三园”为重点,建设标准厂房5万平方米,完善路水电等基础配套设施,增强创业集中园区吸附能力,使之成为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首选之地。目前入驻返乡创业企业165家,其中规上企业47家。
二是大力兴办社区工厂。充分利用社区人口聚居和资源集约优势,引导返乡创业者积极发展社区配套产业,初步形成产业园靠近社区、加工厂办在社区、电商网店开进社区的全产业链创业格局,累计兴办以农产品加工、家庭手工业、电子商务等社区工厂175家,就近就地吸纳就业5250余人,人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平利能人返乡兴办社区工厂促进就业脱贫模式被国家扶贫办确定为经典扶贫案例,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内参》等主流媒体深度报道。
三是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围绕返乡人员创业需求,高标准建设了药妇沟社区创业孵化中心,全方位提供创业服务,不断提升孵化能力。全县申报省级创业孵化基地2个,认定市县级创业孵化基地6个,孵化中小微企业45家。药妇沟创业小镇荣获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女娲硒茶小镇列入国家第二批特色小镇。
三、坚持精准施策,助推产业脱贫
创业难,选好一个项目更难。结合平利实际,把返乡创业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聚焦产业,因人施策,增强了返乡创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在产业选择上,以茶产业为重点,以生态猪、绞股蓝、富硒粮油、中药材为补充,着力培育10万亩精品茶,带动发展10万亩绞股蓝、10万头生态猪、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亩中药材。2016年,全县茶饮基地面积达23万亩,产茶9000吨,实现产值10亿元。“平利女娲茶”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平利绞股蓝”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平利成为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陕茶出口最强劲的县。
二是在推进落实上,大力实施一村一业一企,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帮扶企业、一个脱贫园区,构建了横向联合兴产业、纵向对接贫困户的精准扶贫体系。目前全县创业主体共流转土地10.6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6个,其中省市级28个,培育茶叶龙头企业19家、规模养殖企业39家、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60家、发展发展电商企业42家、网店微店355家。去年全县网销农副产品1.8亿元,电商发展指数排名全省第一,平利荣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三是在带动脱贫上,完善利益联结,强化政策激励,实行帮扶效果与安排财政扶持项目资金、落实两权抵押贷款、配置扶贫支农再贷款“三挂钩”,同时对帮扶的贫困户当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精准退出且对帮扶工作满意的,每户按500元标准给予企业奖励,形成了返乡创业主体竞相帮扶贫困户的局面。2017年,已落实181家产业经营主体帮扶7570户贫困户,一对一签订5年以上帮扶协议,不脱贫不脱钩,打造不走的产业扶贫工作队。
四、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创业难题
把为返乡创业排忧解难作为政府第一责任,确保创一个成一个、成一个带一片。
一是帮渡资金难关。县政府设立全民就业创业基金、小微企业扶持基金、社区工厂奖励基金1500万元,筹措20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专项用于奖扶返乡创业。每年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2亿元,优先扶持以茶叶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同时结合全国人大授权的“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优先支持解决返乡创业融资难题,全县累计发放返乡创业主体“两权”抵押贷款3.5亿元。
二是疏通用地难关。对发展特色产业的,政府牵头搞好土地流转服务;对返乡兴办社区工厂的,由政府就近代建或代租场房供其免费使用三年;对创办工业企业的,优先安排使用移民搬迁旧宅基地腾退节余建设用地指标。
三是破解用工难关。政府定期召开返乡创业主体与农民工对接会,并采取企业点餐、政府买单的形式,整合培训资源,每年为返乡创业主体培训劳务3000人以上。
四是攻克配套难关。坚持返乡创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去年以来,争取国开行专项债券基金2.4亿元、政策性金融贷款4.5亿元、中国人寿保险产业贷款3亿元,极大改善了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优化了返乡创业平台,增强创业成功率。
五、坚持全程服务,优化创业环境
返乡创业人员能否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关键在服务。
一是深化简政放权。在县政务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回乡创业服务窗口,对回乡创业办理的各种手续,采取直通车的办法,简化程序,随到随办,开辟了返乡创业的绿色通道。
二是夯实包帮责任。建立县镇村三级干部包抓责任,全程跟踪“保姆式”服务,落实扶持政策,及时解决项目审批、用地、用工等突出问题,帮助他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建立推进机制。县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政企座谈会,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排出问题清单,通过专题调研、现场办公、分解交办、跟踪督查等方式,着力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保驾护航,确保返乡创业主体安心经营,快速发展。(作者单位:平利县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