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坚持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园区提质增效体制机制建设与市场培育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为了找准问题根源,提出解决办法,近期,对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汉滨区始终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呈现六个特点:一是数量多。全区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15个,其中省级园区10个、市级园区44个,区级园区61个,园区数量和省市级园区数量均据全省各县区前列。二是种类全。从产业种类上看,115个园区涵盖了畜牧、水产、蔬菜、粮油、茶叶、核桃、花卉苗木、食用菌、油茶、休闲观光等多个特色产业,基本覆盖了全区所有优势产业;从农业链条上看,115个园区既有农业生产园区,又有农产品加工园区,也有休闲观光园区,涵盖了一二三产业。三是模式新。在发展实践中,探索出了“阳晨模式”、“忠诚模式”、“京康模式”等多种园区发展模式,其中,“阳晨模式”被省委、省政府写进“一号文件”,“忠诚模式”、“京康模式”分别得到农业部和省政府肯定。通过不同模式,找到了不同产业发展农业园区的基本路径。四是效益好。115个园区规划建设面积39.5万亩,建成面积21.5万亩;已完成土地流转27.4万亩,规划建设投资46.2亿元,已完成投资36亿元;2016年实现产值16.2亿元,利润2.7亿元,培育产值2千万以上的园区24个。
总体上看,现代农业园区是我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其“载体作用”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规模经营的载体。全区累计流转土地27.4万亩(含林地),其中园区流转达到90%以上;全区钢架大棚面积1.4万亩,90%集中在园区。二是产业融合的载体。已建成的园区大部分都实行生产、储藏、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延长了产业链条。依托重点园区,整合畜牧、水产、茶叶、蔬菜产业资源,分别组建了四个销售公司,忠诚、鸿盛园区建设了物流配送中心,一些园区在城区和西安设立销售门店。三是质量和品牌建设的载体。全区有31个园区4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认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检测主要在园区实施,质量可追溯率先在园区开展。四是农业技术推广的载体。机械化耕作、保鲜储藏加工主要在园区实施;粮油高产创建、蔬菜标准示范园建设、畜牧标准化创建及茶叶标准化示范园建设主要在园区开展。五是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的载体。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多数以园区为载体,建立了园区和贫困户的利益联机制,全区115个园区带动3万多个农户参与园区建设,覆盖农村人口12万余人,目前已引导园区与5000多户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15000余人脱贫致富,人均年增收4000元左右。实现由“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目前,我区有4个园区被列为全省产业精准扶贫试点。
二、存在问题
目前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是提质增效体制机制建设不完善,市场培育不配套。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投入严重不足。我区属秦巴山地丘陵沟壑区,90%土地是丘陵和山地,高标准农田仅占可耕地面积的20%,立地条件差,土地分布零碎,园区的路、水、电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巨大。加之现行政策下,土地以及在农用地上建设的设施不能作为抵押物贷款,园区建设融资异常困难,园区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2、产业层次低,效益不高。目前,115个园区中,仅有少数园区实现盈利,大部分园区尚处于前期建设阶段,产出效益低,有的甚至没有效益。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劳务费用支出高于周边的关中、汉中地区,加上机械化率较低,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二是受国际国内市场影响,农产品价格已触及“天花板”,主要农产品价格严重倒挂,区内生产价格高于从外地调运价格。三是园区各自为阵,缺乏横向联合,难以做大做强;产品加工层次低,缺乏精深加工的高端产品,增值效应不强;品牌化程度不高,小而多,多而杂,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3、园区业主培育难。一方面,由于现代农业园区基础建设投入大,一些愿意投入农业园建设的业主因经济实力弱有心无力。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投资大、见效慢、效益低,有经济实力的业主投资兴建园区的积极性不高,农业园区建设的主体严重不足,而且“后备军”缺乏。
4、园区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目前,只有忠诚等少数园区将大棚“反包到户”进行经营,利益捆绑比较紧密,既降低了劳务成本、又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其他绝大部分园区与农户是雇佣关系,联系相对松散,农户主人翁意识不强,增加了园区生产成本,园区和农户的收益都受到了影响。
5、梯次推进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省、市均出台了省、市级园区认定管理办法,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园区发展,而区上尚未出台区级园区认定和管理办法,资金扶持力度有限,没有形成省市区“三级认定、三级提升”的园区梯次激励机制。同时,区园区办目前还为临时机构设在区农业局、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方面没有明确,不能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不能集中精力、财力重点打造,不能有效提供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很难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对策及建议
1、多渠道加大园区投入。抓住产业精准扶贫、市上支持汉滨引领发展等机遇,加大赴省到市汇报争取力度,争取更多农业园区发展引导资金。区级财政每年预算一定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节水灌溉、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倾斜重点扶持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胆探索金融扶持园区的融资创新,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园区建设,建立多元化园区融资机制。
2、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全力建设五里富硒食品加工园区,壮大富硒农产品加工基地,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推进农业园区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加强通过村党支部引领,引导农户、园区、企业通过土地入股、相互参股等形式,加强横向、纵向的联合与利益连接,享受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支持农产品仓储、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完善市场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园区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平台,探索推行“园区+电商企业+消费终端配送”等营销模式。加大对园区品牌培育、“三品一标”认证等奖励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名优产品和著名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加快创新经营机制。大力推广阳晨、忠诚、京康、双龙等园区建设发展模式,引导园区加强一二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引导园区的规模化生产与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相融合,发挥农户的主体作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推广“智慧农业”,健全“支部+支部+X(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强化利益联结,壮大园区经济实力,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探索农户以土地等资产入股园区,变“单个的业主建园区”为“全体农户建园区”,建立园区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捆绑发展大良性机制。
4、加强园区认定管理。制定区级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区级园区申报、认定、命名区级园区,形成省市区“三级认定、三级提升”的园区激励机制和航母园区培育机制。严格执行园区的申报、认定程序,公平、公开择优推荐申报省、市级园区和园区扶持项目。建立园区问责及奖惩机制,对园区产业发展规模、科技水平、品牌创建、运营管理、经营效益等进行综合考评,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经济效益良好、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园区予以表彰奖励;对长期经营不善,未能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园区进行包扶整改。健全园区退出机制,对生产农产品质量不合格、存在问题较多的园区取消命名。明确区园区办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调动干部积极性,发挥好园区办的职能作用。
5、大力培育经营主体。加大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宣传推介,增强工商企业、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园区的吸引力,壮大园区建设的业主“后备军”。倾力支持园区申报省、市级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鼓励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和经营,促进园区壮大、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鼓励农村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组建合作社或公司,提高农民参与园区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作者系汉滨区委常委、副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