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白河 > 正文内容

    白河:返乡创业的“雁阵效应”

    作者:鲁延福 阮郁 阮芮 时间:2018-06-19 11:01 来源:白河县 字号: 打印

      2010年,常年在外的包工头刘和兴,静下心来开始架构天宝农业园区的蓝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他的返乡,会成为“效应”之一种。
      9年后,占地7000余亩,累计投资1亿多元的天宝现代农业园区,已然成为白河一个象征性的标志。由此萌芽的“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就地变工人”发展模式,也成为白河、安康乃至整个陕西脱贫攻坚的突破口。
      时间跨越近十个年头,返乡之初刘和兴“孤雁”般的身影,早已日趋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刘和兴们的回乡旅途,以及由此形成的“雁阵效应”。

      能人回巢,不只为乡愁

      白河是个什么地方?土生土长的白河人心里最清楚。
      40年前,白河人在贫瘠的土地里刨食,只为活着;30年前,白河人为了生的希望修田造地,垒起了相当于7个万里长城的石坎;20年前,大多数白河青壮年走出大山,用劳务经济撑起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说到底,“三苦精神”既是白河的骄傲,也是白河的心酸。
      由此也不难想象,多少白河人从这个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区域县和省定深度贫困县出走之时,打定了死也要死在外面的决心。时至今日,在白河145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20.63万总人口中,仍有富余劳动力11.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4.6万。
      所幸的是,今天的白河虽然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能让人看到希望。刘和兴们的“回巢”,是希望带来的影响,也是希望本身。
      茅坪镇茅坪村人陈绪春早先的经历,与大多数外出务工的白河人类似。今年40岁的陈绪春,最初在陕北神木和府谷的煤矿挖煤,接着是包矿。2010年小有成功之后,他开始寻找新的机会。2015年,陈绪春回到白河投资,随后成立了陕西垲博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杏鲍菇。不到三年时间,陈绪春的垲博实业成为陕西最大的杏鲍菇公司,年产杏鲍菇3000吨,产值2400万元。
      陈绪春在白河的产业,并不限于杏鲍菇。他还注册成立了白河县永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碳基肥,与他的杏鲍菇形成循环产业链。现在陈绪春在白河有两个厂、一个建筑公司、一个文化传播公司。和刘和兴一样,他能把放出去的目光又收回来,不仅因为乡愁,还因为这里有他的舞台。
      吕志斌这样理解乡愁:“乡愁就是看着自己家乡贫穷的样子,有些着急,总想为她做点什么。”2015年,远在广东中山,开有亿泰鞋业有限公司的白河人吕志斌,返乡投资兴办了陕西索越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实现产值1.2亿元,产品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以及尼泊尔、印度、伊朗等东南亚、中东国家。在乡愁之后,吕志斌这样评价白河:“虽然白河没有大城市的交通、市场等优势,但这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优良,在这里发展能看到前景。”
      当年口袋空空不得已离乡,如今阅历丰富资本在手带着满脑子创意回乡。建园区、建工厂、建企业,能人返乡创业排成的“归雁群”,最终造就了白河加快发展的“归雁经济”。

      筑巢本领,考验的是智慧

      白河外出务工能人为什么愿意返乡并造出大声势?从县委、县政府的“手段”可略知一二。
      在白河,农民工回乡创业是“一把手”工程,并被纳入对镇和部门的“红皮书”考核。为了让返乡创新创业更有底气,白河打破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瓶颈,出台一系列特色扶持政策和考核激励制度。县财政设立400万元创业就业专项资金,每年安棑100万元培训配套资金,统筹整合发改、农林、扶贫等行业扶持资金500万元,从项目、资金、场地、服务、培训等方面对返乡创业给予必需的支持和帮助。跟相关金融机构签订协议,设立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939万元,三年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亿元。
      2015年2月,陕西秦大山葛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柯昌勇,创业之初资金困难,且辗转多处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厂址。县里相关部门知道后,给他办理了50万元的贴息贷款,并协调解决两河工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厂房9000多平方米,两年内免收房租。现在公司在发展葛根种植的同时,从事立体式葛根养殖,葛叶鸡、葛叶蛋、葛根藤编制工艺品等新产品一个接一个。
      为什么对返乡创业者这么用心?因为每一个都来之不易。白河县委书记陈晖说:“为给归雁筑巢,让金凤来栖,我们专门建立了在外创业人才信息库,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动向、数量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充分发掘外出劳务大军中蕴藏的资金、技术、人脉等资源,加大亲情招商、以商招商力度,定期组织召开在外创业人才座谈会和创业项目推介会,大力实施‘呼唤、引回工程’,以乡情、家情、友情吸引外出务工能人返乡创业,报效家乡。”
      以县内两河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安康高新白河飞地经济产业园为依托,白河探索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为入驻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场地支持、项目评审、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优先解决土地和经营场所,优先提供水电、通信等配套设施。5家创业孵化基地、3.8万平方米的孵化面积,“孤狼”终于变成了“群狼”。
      除了秦大山葛根和索越户外用品,恒昌实业、艾美士连锁快餐等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企业纷纷落户白河。“人才回乡、信息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局面一旦形成,从“打工大县”向“创业强县”转变就不再是梦想。
      到目前为止,白河共有9564人返乡创业。2015年至2017年,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2298人,新增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4100人。返乡农民工新创办企业867个,占辖区内新增企业的52%。2018年2月,白河被省人社厅表彰为“陕西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就因此显得水到渠成。

      创业大潮,背后是乡土生机

      返乡创业能人的回归,给白河带来了什么?白河人最有发言权。
      对返乡创业感受颇深的白河县人社局创业就业服务局局长胡定升,心里涌动的不只是喜悦之情。“这些人返乡后,有建园区的,有办工厂的,有开超市的,有搞农家乐的,也有发展种养殖业的。我们县工商企业、农业园区和家庭农场,70%以上都是返乡人才创办的。总数达到了1000多户,注册资金20多个亿,每年都能带动近万人脱贫,在当地就业的群众,每人每年平均增收一万元以上。更重要的是,随着他们的回流,乡土开始重新绽放出生机和活力。”
      白河企业标杆天宝农业园区,如今已是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和县“三苦精神”教育基地,带动了周边350多名群众就业。陈绪春的杏鲍菇生产,能够提供就业岗位100个,职工月平均工资2700元以上。
      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新社区工厂,也成了就业生机最有力的佐证。在“归雁”回巢的同时,白河有意识地通过招商引资和吸引返乡创业人员等在安置社区兴办工厂,以此带动千家万户建作坊,打造出农村居民脱贫致富的“社区+工厂+家庭作坊”就业新模式。“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个老大难问题解决了,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经济发展的“三赢”目标也得以实现。
      43家新社区工厂,700余户家庭作坊,就地就业3000人——白河俨然成了安康新社区工厂的一面旗帜。
      家住仓上裴家社区的贫困户姚秀翠,没条件创业,却赶上了就近就业的好时机。一年前丈夫因病去世,不仅花光积蓄还欠下了外债,45岁的农妇姚秀翠一筹莫展。正在发愁的时候,2017年11月,社区传来好消息,创业能人郭俊红投资创建的电子厂在社区正式招工,姚秀翠马上报了名。名为陕西友利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这家社区工厂,就在姚秀翠家不到100米远的地方。一个月有2000块的收入,姚秀翠觉得压力小了不少。“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正在从墙上的标语变成社区居民的现实生活。
      2018年2月9日,在白河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上,县委书记陈晖的话言犹在耳:“各镇都要加大力度,力争发展2—3家社区工厂,就地就近将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走出一条农民就业、工厂发展、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的良性发展之路。”
      目标是良性,其实已优质。“天宝模式”、“三院样板”已经闯出了大名堂,而那些尚未知名的地方,如卡子药树社区、双丰天顺社区,在槐坪村,在大山村,在瓦屋村,在很多偏僻的村庄里,归雁引发的“雁阵效应”正阵阵潮涌,涌动出贫瘠乡村不一样的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李心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