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白河 > 正文内容

    白河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因地制宜抓搬迁 易地扶贫奔小康

    作者:李译 李盛浩 时间:2017-08-28 09:05 来源:白河县 字号: 打印

      白河县地处陕西东南部,位于秦头楚尾。县境内不是山就是谷,山连着谷,谷通向山。“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这句俗语是白河县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
      在那山谷之间,有“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感慨,也有“不适宜人居”的喟叹。如今,行走其间,目之所及,是旧貌换新颜,是山乡巨变,是白河人民为改造恶劣生存环境的伟大实践,并孕育出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

      因地制宜,探索多种搬迁模式

      近年来,白河县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移民(脱贫)搬迁、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美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仅改变了农村“脏、乱、差”面貌,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在有一定生态、人文资源优势的贫困村,结合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该县采取“搬迁+产业+旅游”的模式,帮扶建设具有山区区域特色的经济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历经5年建设发展,白河县天宝园区,现已成为集农业综合开发、观光旅游、生态建设为一体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放眼望去,园区错落有致的层层梯田,紫薇竞相绽放,油葵向阳盛开,如同一幅山水画卷。这里由移民搬迁搬出区域改造而成。置身其中,如果不是墙上的那幅老照片,人们难以想象,搬迁之前的天宝村,竟是一个地处红石山坡、土地贫瘠零碎的贫困村。村里年轻人熬不住穷困,纷纷外出打工,土地大片撂荒,整个村子没有一点生机。
      除了“天宝模式”,白河还因地制宜开创了“因路而兴”的西营镇天逸社区、“因客而兴”的蔓营社区、“因地而兴”的石梯社区等多种模式。
      西营镇是西安、安康进入白河的门户重镇,是一个典型的因路而兴的集镇。十天高速公路通车后,西营镇由白河的“后山”变为开放前沿。西营镇天逸社区坚持“以县城标准规划建设、以社区思路管理服务、以市场理念培育居民”,5年时间搬迁入住1353户5000多人,社区居民归宿感和幸福感很强。
      蔓营社区属于西营镇乃至全县的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村,村内荷塘人家、百花争艳,跑马场、农家乐、垂钓园、草莓采摘园、玩蛇表演等特色旅游产业比比皆是,形成了“游诗画西营,观蔓式田园,品富硒美食,感农耕文化”的特色乡村旅游模式。
      石梯社区,是“秦头楚尾第一村”。因为村里耕地多、土质好,便将移民社区设在这里,并由此而兴。社区内徽派民居鳞次栉比,花坛小品相映成趣,清澈静逸的河水绕村而流,层峦叠嶂的山峰环抱四野。社区农家院落成为景点,山水观光、采摘游玩、农事体验,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产业带动,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就业增收是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大量新型移民搬迁社区的落成,面对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如何就业、原有权益和撂荒土地、废弃的旧宅基地怎么办等诸多问题,搬迁群众都有一定的顾虑。白河县综合施策,促使搬迁后群众的后顾之忧得到稳妥解决。
      外出务工是白河县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占家庭收入的60%左右。该县在劳务输出方面,积极与山东、江苏等发达省份对接,建立域外劳务输出基地,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整合各类培训政策和资源,针对企业用工需求,有组织地开展种养殖、水电工、足底按摩、美容美发、厨师等技能培训,为贫困户创造一条谋生脱贫之路。儿子在外打工的贫困户闵大爷说:“多亏了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让我儿子学到了一技之长,现在每年他打工回来都能过个好年!”
      今年以来,白河县积极探索生态搬迁模式,在安置点布局和搬迁群众增收上注重与生态园林融合,将山上群众搬到山下集中安置点,在产业发展上按照“建设一个社区,发展一户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兴办一个规模养殖小区”的模式,整合流转全村土地3000余亩,发展核桃园、牡丹园,山上贫困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在农业园区内打工,人均年增纯收入5000余元,探索出了“还山上生态林,建山下新家园,办社区新工厂,育时代新农民”的白河生态搬迁“安居模式”。全县累计流转土地5万余亩,发展特色生态园林,解决6000余人就业问题。
      在产业布局上,白河县按照“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的思路,围绕木瓜、茶叶、黄姜、烤烟等特色产业,培育打造了4个省级、12个市级、30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00多个,探索出“集中安置建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模式,贫困户通过土地林地入股、就地务工等方式获得稳定收益,解决搬迁户就近就业2000余人。同时,推行“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脱贫模式,归集产业发展基金,促使龙头企业、农业园区主动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运用“5321”贴息贷款投入优质企业和园区实行定额分红,努力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白河县在大力强化“人人技能工程”的同时,加大搬迁户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利用全方位的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搬迁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搬迁群众加快转岗就业,自我创业兴业。同时,通过开发社区管理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帮助迁居到社区家庭妇女等弱劳就业。全县初步形成了“住在山下、挣在山上”、“住在城镇、挣在企业”,“住在社区、挣在园区”等多种就业增收渠道。

      配套服务,涵养民风化育和谐

      白河县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引导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发展要素和公共资源向社区集中。所到之处,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居住社区化,不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而且人居环境美、文化氛围浓。
      据了解,白河移民搬迁形式多样,根据不同情况,有村改社区、村管社区、集镇社区、园区社区、联建社区5种形式。
      为破解搬迁群众人户分离带来的管理难题,白河县探索出“群众搬迁到哪里,跟踪服务就到哪里”,推行“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的新型社区服务模式,变“以户管人”的静态模式为“以房管人”的动态模式,为搬迁群众提供养老、就医、就业、培训、子女上学等全方位服务。
      从山村到城镇,从散居到社区,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文化心理,搬迁群众都需要一个融合融入的过程。为此,白河县加强培养搬迁群众的文化自信心,以及良好的社区生活习惯。通过建立农民市民化培育中心、结合新民风建设、百姓大舞台和道德大讲堂,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繁荣社区文化,提高文明素质。
      各社区服务中心,广泛开展精神文化、生产生活、志愿互助、卫生管理、物业管理等服务,各项服务跟踪配套全覆盖,不留死角。
      “十二五”期间,该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78个,累计搬迁14113户44168人,占十年计划搬迁量的59%。“十三五”期间,该县还需易地扶贫搬迁10643户33127人。按照五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该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搬迁重点放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上,坚持全局统筹、系统谋划、规划引领,制定下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相互衔接、形成合力。在工程进度上,2016年度已全部达到入住,入住率100%,2017年所有安置点在3月份之前已全部开工,2018、2019年安置点截至目前也全部开工,开工率为100%。力争该县当年脱贫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于10月份前搬家入住,2018、2019年脱贫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于2018年10月份前搬家入住。
      今年以来,白河县在全面总结移民(脱贫)搬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路、细化措施、理顺机制,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深入贯彻落实“三级书记”抓搬迁的工作机制,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严格督查考核,实行重奖重罚,有序有力地全面启动实施了新一轮移民(脱贫)搬迁工作。
      其路漫漫,其难也艰,白河立下愚公移山志,向贫困宣战,向幸福出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叶苗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