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理论调研 > 正文内容

    我市协调发展的难题与破解建议

    作者: 时间:2017-04-19 11:25 来源:我市协调发展的难题与破解建议 字号: 打印

      我市协调发展的难题与破解建议 安康市发展改革委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部署。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安康“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必然要求。
      一、安康区域协调发展面临难题
      1、协调发展面临诸多短板。产业层级较低,发展模式粗放;开放程度低,创新能力弱,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城乡结构不合理,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城镇化水平低;长期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贫困程度深,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压力大。
      2、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条短、关联性不强、规模小、带动效应低,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尚未有效形成。工业发展方式粗放,投资拉动能力不强,招商引资难,大项目、好项目偏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不够,支撑带动县域经济作用不显著。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集群效应仍未形成。
      3、“四化”水平总体较低。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处在起步阶段,绿色农业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尚未形成。工业企业和产品门类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企业和产品缺乏品牌竞争优势。城镇化进程缓慢,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44.3%,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1.8和9.6个百分点。
      4、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我市大部分县受制于国家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双重制约以及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的新要求,面临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任务越来越艰巨,循环发展的国土开发空间和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
      5、脱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九个国定贫困县,尚有58.17万贫困人口,13.4万户,41.84万人住在偏远山区,一些脱贫群众因灾、因病返贫等情况时有发生,形成了存量贫困“硬骨头”与增量贫困新问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
      二、安康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1、基本思路
      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大绿色、大生态、大循环发展理念,统筹产业发展、城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创新“三区两园一中心”体制机制,以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健全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的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验区,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破区域分割和隐形壁垒,推动形成区域统一市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加强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优化调整,不断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
      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总体规划和制度安排,强化区域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制度、重大体制的对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一县一产业政策。
      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汉滨龙头引领、旬阳率先发展,支持安康国家高新区、旬阳省级高新区建设,努力探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新方式。
      问题导向,循序渐进。坚持从解决当前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分阶段设定目标任务,建立区域协调发展体制,形成长效机制。
      3、预期目标
      到2020年,安康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区域一体化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统一市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破解安康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1、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大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关键是围绕国家战略的宏观意图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推动区域板块在国家、省级战略层面中找准定位、提升标杆,彰显特色、竞相发展。重点在综合立体交通大通道、循环产业和城镇布局、高水平开放平台、绿色生态廊道等方面,加强系统研究谋划,做好规划、政策和项目储备。
      2、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综合调控各类空间开发需求,按照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求,构建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多点多极支撑、板块轴带结合、互补互动互惠的发展格局。加强区域发展的统筹协调,积极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月河川道产业带、石紫岚沿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构建协调联动发展新格局。
      3、大力推进绿色循环发展。坚持“大绿色、大生态、大循环”发展理念,统筹产业发展、城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的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验区。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推进安康国家高新区建设,打造以月河川道为主体、旬阳和平利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依托山水人文资源,高水平、高起点整合规划瀛湖—南宫山等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打造秦巴山水休闲度假胜地。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加快发展茶叶、魔芋、中药材、食用菌等有机农业,构建生态型产业发展新体系。
      4、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一是破除各种歧视性政策障碍,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同等待遇,在就业、入学、就医、社保、住房等方面,努力做到一视同仁。二是加快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中小城市和建制镇为重点,积极培育中心镇和特色小镇,明晰功能定位。通过有序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三是发展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和生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居民均等化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加快发展富民产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优先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五是全面实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合理引导农居点布局,着力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实施绿化美化、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环境治理工程,建设一批美丽乡村。
      5、推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①加大教育、卫生、文体、社保等公共产品投入,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民众享受到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公共服务。②以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和移民搬迁社区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和脱贫攻坚工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城融合,提高人口素质。③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行业自律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6、推进县域经济竞相发展。要把搞活县域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彰显特色发挥优势,实现各县区竞相发展。要谋划推进县城建设、园区发展、招商引资、特色产业培育、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在转方式调结构上迈出更大步伐。做大做强县城,着力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担机制、产城融合发展机制、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提升县城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
      7、推进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安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高效安全国土开发保护格局。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县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保护和管理,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加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增强涵养水土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8、构架全方位开放开发格局。根据经济发展全球化新趋势和安康追赶超越绿色崛起新需求,按照五大发展新理念,依托日益改善的对外交通条件,强化开放发展意识,创新开放发展路径,按照“西联、东出、北开、南融”的总体思路,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更加包容的姿态,主动融入、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强化开放思维,创新开放路径,完善开放体制,培育开放优势,加快构建支撑开放发展的基础条件、产业体系、合作体系、平台体系、创新体系和工作体系,推动安康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广娟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