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政府通报表彰了2006年度全市科学技术奖励项目,授予“养蚕新技术配套示范与推广”等7项科技成果安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等8项科技成果安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分型的临床研究”等3项科技成果安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与历年相比,2006年度安康市科学技术奖励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紧扣蚕桑、黄姜、茶叶、葛根等绿色特色产业,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贮备。在2006年度获奖项目中,围绕绿色产业突破发展项目占50%以上。“养蚕新技术配套示范与推广”根据蚕桑产业发展需要,将密植速成高产桑园技术、优质蚕种饲养技术、省力化养蚕技术和优良簇具使用技术系统集成,形成了实用性强的养蚕配套新技术,在全市8个蚕桑主产县区示范推广,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效效果,累计实现经济效益3亿元。“黄姜标准综合体研究”系统分析了制约黄姜皂素含量和根茎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制定了种子、种茎、栽培管理、专用肥、病虫草害防治、商品黄姜、黄姜皂素等系列省级地方标准,依据此标准已建设国家黄姜标准化示范区。截至目前已在全省推广50万亩,提高皂素含量0.28个百分点,提高产量13%,节约工厂生产成本20%以上,累计取得经济效益15300万元,为全市黄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葛根素加工产生的废液综合利用”首次成功从葛根素精制过程排放的废液中分离出具有高价值的产品,提高了葛根综合利用价值,实现了环境治理与新产品开发双赢,有效促进了葛根产业可持续发展。“木瓜规范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项目成功选育出光皮木瓜品种,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木瓜从零星种植向连片规模化方向发展,已发展木瓜基地10.75万亩,建立全国光皮木瓜县域内规模面积最大基地之一,目前白河县已开发出木瓜酒等系列产品,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
2、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我市自主创新的主要形式。通过引进、改良、培育以及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水稻、蚕桑、玉米等领域选育出一大批优质、高产、多抗、高效的新品种和新组合,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适用农业新技术应用率达到85%以上。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优质杂交稻新品种丰优香占、扬两优6号、宜香2084,填补了我市无优质杂交稻米生产的空白,累计在陕南示范推广种植90万亩,平均亩增产25公斤。在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中引入成本低、实用性强的水泥钢筋骨架大棚,探索研究符合我市生产实际的大棚设施栽培技术,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领域引进大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再创新,为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等项目引进和运用先进的“微创”、“介入”等诊治技术,拓宽了我市疑难杂症诊治途径,有效提高了全市医疗技术水平,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与企业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初步形成。在2006年度获奖项目中民营科技企业作为项目主体占15%。平利县良种茶叶研究所依托安康学院技术力量,研制开发的“女娲银峰名茶”填补了全省无针形名茶的空白,实现了名茶生产的机械化和规模化,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4、原始创新能力逐渐增强,获奖项目中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逐渐增加。在2006年度获奖项目中,申请和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占10%。“热循环多功能烘干设备研制及应用”项目立足自主创新,开发研制的实用性强、高效节能的烘干设备,取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推广到我省、四川、重庆、湖北、江苏、山东、广西等地,广泛应用于蚕茧、中药材、魔芋、香菇、大枣等农副产品,累计推广应用该设备320余座,取得经济效益11159万元,深受广大用户青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