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理论调研 > 正文内容

    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思考

    作者:罗尚宇 时间:2020-04-26 14:49 来源:安康发展 字号: 打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继续把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受到财政投入不足、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等影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在供给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政府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对于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数量严重不足,公共产品供给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一是生产设施供给不足,涉及基本农田改造、水利建设等投入不足,农村道路设施的后期维护投入基本没有。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设施推广较差,互联网、物流建设等现代通信设施非常缓慢。二是生活设施供给不足,饮水工程和生态治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现在农村的上水问题解决了,但下水还是个大问题,许多是采取露天直排方式。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82.8%的居民直接饮用地下水和没有任何保护的井水与泉水。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废弃物污染非常严重,卫生条件和生活设施都比较落后。三是教育医疗和社保仍然比较差,农民家庭教育负担普遍较重,公立学校师资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教学质量和城市有较大差距。由于乡村学校没有校车,特别是低龄的学生上学问题很大,每天要起很早、要走很远的路,雨天和冬季更是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农村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少,而随父母进城的又给城市的学校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城市里的学校往往超员严重。医疗方面还普遍存在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许多农村家庭常面临一场大病就倾家荡产的问题,根本不敢得病,得了大病看不起。
     (二)供给结构失衡,与实际需要相脱节。一方面是农民切实需要的公共产品存在严重短缺的情况,例如,医疗、教育、社保、农业设施等这些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供给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是对于农民需求程度处于次要地位的公共产品存在供给过剩甚至无效供给的情况,例如楼堂馆所的建设,利用率非常低;或者是虽然配置了有关文化体育设备,但没有相应的人员,相关活动无法开展,形成浪费。政府在供给过程中忽略了农民的需求偏好,而以自己的意志、态度来确定供给结构,如此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出力不讨好。
      (三)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效率低下,有些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我国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效率低下,不仅造成了行政成本的增加,也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近些年来虽然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但投入的结构还有待优化。基层政府希望从上级多争取财政投入以提升政绩,而较少支持农村公共服务的长期提升,造福民生的公共投入较少。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基层工作人员办事拖沓敷衍的现象普遍存在,政府部门职能重叠,职责不清也给供给效率造成很大影响。虽然每年有科技、卫生、医疗服务“三下乡”活动,但活动往往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形式,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


      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公共服务的成本较高。农村的居住点较为分散,居民住处之间的距离较远,这直接加大了公共服务建设的网络成本。此外,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也导致了公共服务的高成本。以交通为例,日常农民主要在田间工作,如果不是赶集或进城,则基本不乘坐公共交通,这导致公共交通等服务的成本较高。
      (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不合理。在现行的供给决策中,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供给的数量和种类往往由政府的偏好所决定,农民很难表达自身的诉求。因此,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信息和农民意愿无法反映在决策中,从而使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偏离农民实际需求的风险,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不合理。除此之外,民主观念在农村地区还很薄弱,农民在政治参与方面表现的还不够积极,很少主动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志,这也是造成政府供给与农民需求相背离的直接原因。
      (三)政府作为唯一的供给主体存在缺陷。在我国的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中,政府同时扮演了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安排者和生产者三重角色。这种单一渠道的供给不可避免地造成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效率低下、成本不断提高等弊端。同时,由于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数量没有一个法律层面的监督。农民群众也缺乏充分表达自身意愿和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进行监督的有效渠道。缺乏监督机制,必然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各种缺陷和不足。


     三、改善和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建议

      (一)持续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投入,实现城乡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已经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理念引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提高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在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人才、管理等“软件”建设投入,双管齐下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污水的高效处理。在进行移民搬迁,集中、连片安置的时候,要进行认真规划,加强相关公益设施的资金投入,进行安全的循环处理。对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垃圾要进行定点定期处理。大力推广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对农作秸秆的收储、开发、利用相关产业予以补助或倾斜支持。通过公益广告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软宣传”形式,潜移默化,调动和唤醒农村群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开展绿色村庄、生态示范户、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生产、生活、消费观念的转变。通过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农村吸引力,让人们选择留下来、返回来,实现生态环境和人口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共处。
      (二)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将“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转变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以自下而上为主”的决策机制,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合理供给。要将公共服务的选择权交给农民,以切实满足当地农民对公共服务的差异性需求,保证供给的有效性。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有关机制,确保基层政府高效、透明运行。建立公共服务供给人民评价体系,以农民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在干部评价、绩效考核方面,增加基层群众的评议权重,以生态、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等长效指标为依据,坚决整治面子工程和资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钱花在刀刃上。
      (三)积极构建多主体的供给体制,实现治理理念和能力现代化。转变政府职能,由完全责任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依靠市场和非营利组织较高的灵活性和专业性,鼓励它们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中来,弥补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形成多元主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的多赢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王玲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