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白河 > 正文内容

    幸福才是真好 ——白河“六大提升行动”为“后搬迁时代”加力添彩

    作者:杨宗发 李清泉 肖兵 时间:2019-12-24 09:19 来源:白河县 字号: 打印

      太阳西斜,白河县双丰镇孔城村,一栋老旧的农家土屋内,传来一阵热烈的掌声。第三杯茶水见底时,五保户镇兴顶、镇兴财兄弟俩开了口:“把老屋拆了吧,我们决定搬走。”
      听到这,驻村第一书记鄢继炎顿时湿了眼眶。为了动员二老搬迁腾退,扶贫干部不知道跑了多少趟,这一次,他俩终于点了头。
      白河县,全市9个国家级贫困县区之一,生态基础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要脱贫首先得安居。从2010年“7·18”洪灾后确立“11135”规划启动移民搬迁,到2015年全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来,白河累计完成移民搬迁3万户10.4万人,建设各类安置区36个。
      把人搬出来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白河县的做法是,大力实施集中安置、产业发展、搬新拆旧、新民风建设、社区管理服务、党建引领六大提升行动,妥善解决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催使他们主动融入,逐渐适应生活、生产方式的嬗变。

      做精“硬件”:将安置点建成幸福建园
      镇兴顶、镇兴财兄弟俩60多岁了,山上的老房子斑驳破败,早已成了危房,之所以拒绝腾退,一是害怕住进楼房生活不便,二是担心“老屋拆了连农具都没地儿放,以后可咋种地”。
      考虑到兄弟俩年纪大了没有经济来源,鄢继炎和驻村工作队早在一个月前,就为他们配齐了床、燃气灶、电视、凳子等生活用品,“连被子、锅碗瓢盆这些都考虑到了,直接可以拎包入住。”为打消他们种地不便的顾虑,驻村干部又帮他们在山上找到个妥善安置农具的地方。10月29日,鄢继炎和他的扶贫队员们再次到老人屋里,像往日一样帮他们掰苞谷、做饭、洗衣,老人深受感动,最后终于松口。
      在全县大规模的旧宅腾退行动中,白河制定了《旧宅基地腾退复垦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要求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想群众之所想,尽全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进而实现主动腾退。截至11月21日,全县易地搬迁户已完成腾退7445户,腾退率达91.08%。
      在卡子镇陈庄社区,2017年迁入新居的韩正芳对新的社区生活赞不绝口,“和过去比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上”。过去她们一家住在陈庄村一组的大山上,交通不便,所有东西都靠肩挑背扛。和丈夫离异后,她带着一双儿女和母亲蜗居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砖土房屋里,中间隔块板,一边是厨房,一边是卧室。房屋顶上盖着石棉瓦,潮湿阴暗,“下几天雨床铺都会发霉”。
      2017年,镇村组织搬迁,她没掏一分钱就住上了75平方米的安置房,紧接着又在邻近的构朳镇幼儿园谋得一份保洁员工作,加上母亲的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和养老金,一年家庭收入超过了3万元。今年7月,女儿大学毕业也参加了工作。有了稳定收入,家庭负担越来越轻。
      更重要的是,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区房屋清一色的白墙灰瓦,道路宽阔平整,香樟、木瓜、紫薇等行道树点缀其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小区建有标准化的卫生室、自来水厂、污水处理站,还配套有学校、幼儿园、超市、商贸物流中心、公共停车场。
      “城市里有的,这里基本都有。过去住山上,干啥都不方便,吃水要到几里外的水井挑。离医院远,小病扛、大病拖,不知道误了多少事。”韩正芳说。
      韩正芳所看到的变化如今已成了各个搬迁社区的“标配”。近些年在建设新社区的同时,白河县积极引导人口、基础设施、公共资源、产业建设向安置区集聚。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社区新建或改扩建了一大批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农贸市场、基层组织活动场所等设施,同时对搬迁数量达到半数以上的村组,试点整村、整组、整流域集中搬迁,确保搬迁群众住得舒心又安心。

      做优“软件”:群众搬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
      从今年开始,孔城村五组特困户安置点的群众发觉彼此的精神面貌大不一样了。“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形成了你追我赶、积极上进的氛围。”孔城村党支部书记唐尚林说。
      变化源自该村创新推出的道德评议会。今年是新民风建设的“三年成新风”之年,年初开始,该村改变了以往会议室座谈评议的方式,将评议会开到了村组院落。定好时间后,村干部和扶贫干部、道德评议委员会成员一道直接到安置点,挨家挨户点评。唐尚林说,点评内容涉及环境卫生、敬老孝亲等,最后结合爱心超市积分制,做得好的当场给予表扬,并增加积分,对正面典型还现场颁发荣誉证书;做得不好的,就把问题指出来,帮助并督促其改正。
      “过去在室内开,有时我们评的,大家不一定认可。现在直接到每家每户评,围观的人多,有意见随时可以指出来,激励作用更加明显。”唐尚林发现,把评议会开到群众家里,还增进了交流,拉近了干群关系,各项工作推进起来也更加顺畅。
      像这样的评议会,孔城村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置点的群众,很多都是从山上搬下来的,过去一些陈规陋习短时间很难改变。“比如环境卫生,过去有些住户家门口脏的‘看不过眼’,现在知道时常打扫。比如办酒席,以前人情负担很重,有人为了多收礼金甚至把生日挪到年底过,今年办酒席的少了,几乎听不到鞭炮声。”70岁的老党员付光民深有感触。
      在白河,针对新社区的各类管理探索从未止步。今年8月,陈庄社区探索组建了物业公司,主要负责社区的环境卫生、绿化维护、安全巡逻等工作,后期还将承接水费、电费收缴等业务。入住的居民每年缴纳物业费100元,另外,村上将两个公益岗的工资交由物业公司代管作为日常运营经费。
      但对于搬迁群众来讲,物业属于市场化行为,意味着经济效益最大化。“物业做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社区党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群众搬迁到那里,党的组织和服务就应该跟进到哪里。”这是白河各级领导干部达成的共识。
      在陈庄社区,党建体现在发展的每个细节上。为发挥好党员带头引领作用,社区党支部将60余名党员划分为茶叶、香椿、民俗、流动、综合五个党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具体分工,比如两个产业党小组负责带动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并协助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流动党小组由在外务工的党员组成,确保在线上同步开展党组织活动,综合党小组重点负责矛盾纠纷调解、环卫监督等工作。
      这种被总结为“支部+X+贫困户”的党建提升行动,在社区党支部书记陈世安看来,就是为了让每名党员找准位置,在干事创业中践行初心和使命,真正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住上漂亮的新房子,有了现代化的管理,让年轻人融入新社区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让那些“进城买棵葱都嫌贵”的老人住得惯、快融入?
      白河县冷水镇兴隆村探索出的“我在安置点有块地”项目不失为一剂良方。他们多方筹措资金在安置点周边流转10亩土地,每户划分一分(66平方米)地,满足搬迁群众的土地依赖情节。“这只是一个过渡措施,现在热衷种地的仍是老年人,等若干年这批老人老去,社区发展成熟以后,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兴隆村党支部书记柯西兵说。

      做强产业:让搬迁群众鼓起腰包、挺直腰杆
      白河县麻虎镇十里社区是一个有着400多户1500余人居住的大社区。这些年,社区基础配套日趋完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但真正让人们安心住下来,还是因为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56岁的黄铸宝过去在外从事机械维修,妻子患有慢性病,一大家人就指着他一个人微薄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搬到十里社区不久,在外打拼的创业能人黄江波回乡创办了红薯加工企业,经过选拔、培训,他顺利进入该企业成了一名修理工,月薪3000元。媳妇虽不懂技术,也在厂里当了一名炊事员,每月1500元工资。“以前在外干活离家远,活也不是天天有,工资没保障,现在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庭。”不仅如此,黄铸宝老家的土地也全部流转给该企业,一年流转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不只是十里社区,如今整个麻虎镇的搬迁群众都在发展红薯产业。麻虎镇与全县所有乡镇一样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适合种植的作物不多,过去村民们种过红薯,镇上也办过红薯厂,但由于种植零散、不成规模,红薯产业一直没有做出气候。2017年,在镇村的扶持下,黄江波投资创办了陕西江荣食品有限公司,专门加工生产红薯产品。
      记者采访时,黄江波的红薯厂机械轰鸣,厂房内,60余名工人分工有序,正在紧张地忙碌着。黄江波告诉记者,在他们厂里工作一年最少能挣两万元,多的能挣6万多元。2018年,公司向农户兑付红薯款和务工人员工资等款项400余万元,红薯种植户平均亩收入达2000多元,十里社区135户建档立卡搬迁户靠发展红薯产业达到了脱贫标准。
      “过去的农村‘打工经济’占主导地位,由此带来的‘留守’问题很严重,这种模式是无奈之举,是不可持续的。移民搬迁将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释放,反而为我们规模化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契机。”麻虎镇党委书记胡才伟说,只有产业带动效用真正发挥好了,把搬迁群众都嵌进产业链,他们才能长久地住下去。
      在白河,像这样“山上建园区、山下建设社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各个搬迁社区普遍开花,产业收入已成为许多贫困家庭的支柱收入。不仅如此,白河还大力推进新社区工厂建设,在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社区企业的同时,注重引入诸如电子元器件这类的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满足不同层次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目前全县29个100户以上的新型社区共配套55家新社区工厂,带动5000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搬入新居半个月,当鄢继炎再次见到镇兴顶、镇兴财兄弟俩时,二人像是变了一个人,精神矍铄,容光焕发。“住在这里很舒适、很方便,我们再也舍不得离开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