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理论调研 > 正文内容

    安康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研究

    作者: 时间:2018-02-19 09:51 来源:安康发展 字号: 打印

    安康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研究
    安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近年来,我市工业围绕发展总量扩张、质量提升和模式创新,坚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为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引擎,用工业化引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在抢抓新机遇中实现了产业升级、结构趋优、质效提升,着力打造循环经济的升级版。

      一、安康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实践

      我市坚持把循环产业体系作为绿色发展的根本命脉,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以矿产为主的“石头经济”、以伐木为主的“木头经济”逐渐转变为循环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基本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循环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坚持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循环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1、完善政策措施,助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十二五”以来,我市主动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聚焦产业融合发展和循环产业培育,研究制定了加快生物医药、大数据与云计算、富硒产业、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涉水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工业稳增长促投资十七条措施》等文件,形成了一整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体系,推动了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增长。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118.3亿元,同比增长18.3%,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增加值360.52亿元,同比增长16%,在增速连续四年获得全省第二的基础上,2016年跃居全省第一。

      2、坚持扶优汰劣,产业结构逐步趋优。近年来,我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围绕传统主导产业全面改造提升,大力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产业投资呈现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战略新兴产业和信息化应用领域倾斜的趋势。同时,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退出机制,加快淘汰水泥、造纸、电石、铁合金、地条钢等落后产能和低效益产业,积极为转型升级腾挪空间。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标志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达到65%;生态富硒产业连年以30%的超高速增长,贡献赶超新型材料业成为六大支柱之首。其中,包装饮用水产业增速超过40%,设计产能达到200万吨,成为安康生态经济新的增长极。新型材料产业不断向产业链中下游延伸,以普瑞达电梯、南水汽配、奥邦锻造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加速智能升级,大数据、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小荷已露尖尖角”,生态循环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也在调整中逐步趋优,由2010年的20.5:39.5:40优化调整为2016年的11.8:54.8:33.4,二产占比提高15.3个百分点,工业化率提高到42.9%,增加20个百分点。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表2安康市2010-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饼状图

      3、加快技改升级,支柱产业提质增效。近年来,我市坚持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支柱产业,推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纺织丝绸等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在战略新兴产业上下功夫。华银科技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共建先进储能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合作开展锌镍液流电池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南水汽配引进瑞士高端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零部件个性化需求,达成义齿运用3D打印技术投入生产。二是在智能制造上下功夫。以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为突破口,推动企业加快智能改造升级,奥邦锻造和沈阳机床合作投资的I5智能工厂建成投产,普瑞达电梯采用业内领先的瑞士ABB工业机器人实施智能升级,通用机械公司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升级改造完成,旬阳烟厂技改、泸康酒业技改和广誉远医药物流园等一批项目入选全省“千亿百项”重点项目库。三是在传统提升上下功夫。引进香港方圆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加强秦巴优质道地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借助“一带一路”东风和“金蚕之乡”的品牌效应,纺织丝绸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正在加速推进,从茧丝初加工向捻丝、印染、丝绸、服装、旅游产品等下游产业不断延伸。上半年,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82.4%,实现产值554.39亿元,增长21.5%,较去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

      4、提速两化融合,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主线,着力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全市新增光缆总长2.1967万公里,新增固定宽带用户13.04万户。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催生“互联网+”新业态蓬勃发展。“智慧安康”顶层设计通过专家评审,“智慧安康”信息化项目PPP咨询服务项目完成采购。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深入推进,光纤宽带平均下载速率达到15.1Mbps以上,居全省第一。培育互联网经济和分享经济新业态,移动公司“堵不堵”视频监控平台、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双贯标”项目、市公交公司“易公交”系统上线运行,鸿天科技联合广电网络共同设计的互联网+商业频道暨“安康相伴”乡村信息超市建设运营方案助推脱贫攻坚。石泉中兴大数据云计算创新产业园、奥邦锻造I5智能工厂投产运营,通用机械公司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升级改造建成,普瑞达电梯公司机器人智能制造生产线、南水汽配汽车关键零部件全自动生产线试产成功,“两化融合”步伐加快。先后启动了“数字企业”、“智慧车间”建设,持续实施信息技术入企和两化融合贯标工作,九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取得国家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三级资质,鸿天科技IMS融合通信产品亮相2017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泸康酒业入选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覆盖面和渗透率明显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初见成效。信息技术应用的覆盖面和渗透率明显提高,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24.01%以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普及率达到15.49%,装备数控化普及率达到27.14%,销售环节电子商务应用达到33.06%,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初见成效。

      5、提升承载能力,产业集聚持续加快。园区承载带动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我市以19个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集中区和“飞地园区”已成为引领全市工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火车头”和“加速器”。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创新机制,以标准化厂房建设为抓手,引导工业企业向县域工业集中区集中,扭转了全市工业产业布局和规模“低、小、散”的局面。安康国家高新区成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和秦巴山区唯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全国唯一的国家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旬阳县依托生态工业集中区和吕河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陕南地区首个县域省级高新区。一批发展优势较为明显的园区相继得到升级,引领着全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市县域工业集中区修建标准化厂房134万平米,实现工业总产值79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1%,同时,以现代农业园区、工业集中区、飞地园区为代表的“三区两园”产业有机融合速度不断加快、领域不断拓宽、程度不断深化。全市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427个,占全省的17.2%,其中一、二产融合园区149个,全产业链园区174个。通过县域工业集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带动,全市工业发展空间布局持续优化,集聚效应逐步凸显。

      6、深入改革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坚持把改革创新和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培育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源泉。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216项,“营改增”等减税政策全面落实,行政审批时限压缩30%以上,企业登记办证缩短至5个工作日,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去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2万户,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13万户,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57.6%,位居全省第一。二是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以国家政策性金融扶贫试验示范区、绿色金融试点市为契机,大力培育新型金融服务主体。市财政建立了5000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组建地方性融资平台20余家,投放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占全部贷款额度的三分之一以上。25户企业在“新三板”或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三是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依托市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基础研究领域为重点,推动实施一批技术攻关项目。设立1亿元的循环经济产业科技投资基金,42户企业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开发新技术280余项,研制新产品160余个。建成7个国家级“双创”平台和6个重点研发机构,培育高新技术、民营科技企业140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研发展(R&D)经费投入7675万元,研发经费和投入强度较“十二五”期间均大幅提升。四是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高新金融聚集区启动建设,小川创意等一批文化创意企业落户安康,支持天贸物流城、诚鹏机电城、广誉远医药物流园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加强与京东等知名企业合作,大力推进线上安康特色场馆和线下服务中心建设,紫阳、平利、石泉成为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构建了“买安康卖全国”营销模式,共享经济在安康开始被人们接受并应用。五是开放合作引向深入。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工业追赶超越的最大动力,建立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库,紧盯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合作。近年来,相继组织我市重点工业企业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庆、榆林、乌鲁木齐、武汉、沈阳、渭南、成都、宁波等地和省内兄弟城市举办了项目招商和产品推介会40余次,签订了工业投资项目64个,总金额355亿元。

      二、深刻认识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经济发展内在趋势迫切要求我市工业转型升级。从发展趋势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欠发达地区不可逾越的过程。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该阶段对资本有机构成、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都提出更高要求。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客观需求,加快培育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型工业是遵循该阶段发展规律的现实选择。我市制造业的产品普遍附加值低,在高端制造业环节缺乏竞争力,制造业占比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快而不优,在这种条件下,应充分认识产业结构早熟风险,更加注重提高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2、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迫切要求工业转型升级。

      从支柱产业看,富硒食品产业低端扩张和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功能性食品开发滞后,很多还停留在手工小作坊低端初加工阶段;原材料行业市场低迷,用电成本较高,国内产能过剩,企业亏损严重,加之环保约束,行业未来发展将持续走低;能源产业由于小水电限制开发,风能日照潜力一般,发展模式较为粗放,煤炭产业受政策制约等因素,发展潜力不大;烟酒、丝绸纺织等特色轻工业受到国家政策、市场竞争和原料供给等因素影响较大,难以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产业产值集中在少数几家骨干企业,终端产品少、产品链条短,配套带动作用不强。

      从产业结构看,传统产业大多处于以量取胜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普遍存在规模小、层次低、技术缺、品牌少发展制约。同时,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工业设计、融资租赁、物流商贸等第三产业发展不够,与制造业发展需求不匹配,我市工业整体上抗风险能力较弱。从创新驱动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更是仅占全省的百分之一,创新研发和产学研转化亟待加强。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不深,特别是企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升级滞后,全要素生产率普遍较低,工业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步履缓慢。

      从发展环境看,过去我市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发展依赖于矿产资源加工和农产品初加工,随着资源要素供应趋紧,加上“十三五”期间环保刚性要求日益提高,必须切实转变企业粗放经营和资源配置粗放管理状况,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发展。而我市要遵循“发展为要、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实现“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坚持“全神贯注抓园区、凝神聚气抓工业”的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3、两化深度融合趋势迫切要求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自动化等产业技术革命浪潮之后,以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创新与渗透融合为突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深远影响全球发展格局。制造业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层出不穷,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竞争愈演愈烈,新工业革命和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形成历史性交汇。就我市而言,还存在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信息化顶层设计有待加强,扶持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薄弱,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存在困难,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应用普及滞后以及信息化人才匮乏等诸多发展不足,据两化深度融合的要求相差尚远,严重制约我市制造业提质升级。但是,如果我市能够抓住宝贵的窗口期,结合实际,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就能新一轮产业竞争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完全有可能借助信息化浪潮实现贫困落后地区弯道超车的逆袭。

      三、推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1、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安康工业发展新动能。

      一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是我市抢占周边区域竞争制高点、实现追赶超越的关键。要抢抓“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中省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契机,密切跟踪产业发展最新动态,结合安康产业发展实际,统筹科技研发及产业化和应用示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新业态和我市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按照超前谋划、重点突破、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原则,培育发展一批适合本地产业发展优势和特点的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形成一批技术密集、带动作用明显、综合效益显著的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二要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材料、食品、装备、能源等传统产业仍是支撑我市制造业增长的主体,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以提升、转型、优化为方向,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促进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使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成为引领升级转型、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同时,运用市场、政策机制去除矿产开采、地条钢等无效低效产能。要立足富硒资源禀赋,加快标准制定和产品研发,大力发展包装饮用水和富硒食品产业,打造千亿产值的富硒产业集群;加强产学研应用和配套生产,加快智能改造升级,迅速壮大装备制造产业;聚焦行业前沿领域,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终端产品,力促新型材料产业提质升级;加强优势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抚育,打造种植-研发-原料药-合成制剂-物流营销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坚持“水风光”并举、分散式与集中式并重,建设区域清洁能源基地。

      三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围绕研发设计、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检验检测、品牌建设、融资租赁、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其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和带动作用显著的特点,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切实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2、完善园区建设,构筑安康工业发展新高地。

      一要完善硬件设施。持续加大财政资金对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加大园区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新一代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完善工业集中区的规模和框架。积极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加快智慧园区建设。以工业集中区为单元,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探索建立智慧园区运营服务集成平台,汇集办公、生活、物业、采购等服务以及各类云资源服务,提升园区管理和企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二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园区管理模式和投融资机制创新,推动建立与工业集中区、“飞地经济园区”发展规模和效益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建成一批中省市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孵化器,引导和鼓励社会人士或大学生入园创业。抓好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园发展,培育壮大中小微企业,努力形成参天大树林立、乔木落草繁茂的局面。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方式,通过设立投资基金,引进商业地产、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等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形成集中区公共设施投入长效机制。

      三要促进统筹协调。建立县区间工业集中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抓好特色产业定位,在三次产业发展上要坚持放眼长远、错位互补、注重衔接和融合发展,坚守生态底线,招引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生态环保、节约集约的新型材料、先进制造、富硒生物等产业项目,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型、专业配套协作型和综合循环利用型园区,持续集中力量支持汉滨、高新围绕生物制品、新型材料、先进制造产业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体系,支持旬阳、石泉、白河打造装备制造、汽车生产、零部件生产基地,支持汉阴、宁陕、汉滨打造富硒食品生产基地,支持平利打造钡盐等无机化工基地,支持镇坪、岚皋、紫阳、平利用特色小镇理念打造中医药、魔芋、茶叶产业加工基地。支持汉滨、石泉、汉阴、平利建设纺织丝绸基地。汉滨、汉阴、石泉、平利以及旬阳工业集中区要力争成为建设模式新、产业特色显、发展前景好、增长潜力大的全省示范工业集中区,形成市域统筹下分工明确、层次递进、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工业园区分布格局。

      3、加强创新驱动,激发安康工业发展新活力。

      一要加强技术创新转化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高校院所以技术和产权为纽带结成战略联盟,构建科技创新同工业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相关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劳动同利益回报对接的技术创新转化体系。

      二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深入实施专利、品牌、标准等创新战略,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企业,促进企业由生产单一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要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健全企业创新投入机制,从体制机制上支持、引导、激励或约束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集中资金、技术和人力,组织联合攻关,突破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完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制度,提升创新投入比重,增强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要强化创新人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加强院地合作,弘扬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诚信精神、企业家精神等优秀工业文化,柔性引进一批领军拔尖人才,培育打造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和工业文化支撑。

      4、推进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彰显安康工业发展新形象。

      一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加快推进“智慧安康”建设,做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等工作。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最大限度减少重复建设,实现信息通信管线、无线通信基站、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设施的共享利用。持续做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宽带网络,大幅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和宽带接入水平,全市城区、重点区域及公共场所4G网络深度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移动4G信号在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二是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发挥奥邦锻造、南水汽配、普瑞达电梯智能制造示范效应,提升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重点产业信息技术和系统应用水平,形成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传统工艺装备的自动化改造、管理服务的网络化创新和关键产品的智能化升级。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矿山,提高流程型工业的全过程监测管控能力、离散型工业的协同研发和柔性制造能力以及产业向价值链两端的延伸能力,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三是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我市数据中心建设规模和定位,探索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和模式,积极争取中省相关数据中心在我市规划布局,加强与高校及华为、浪潮、太极、东软等国内知名企业的合作,研发适合我市云计算解决方案,培育壮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四是推进两化融合贯标试点。贯彻落实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提升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ERP、MES、PLM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建立实施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鼓励更多企业成为陕西工业云用户,促进企业信息化效能倍增,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5、提升服务水平,共建安康工业发展新环境。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持。建议市政府成立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并且成立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统筹推进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工作;充分发挥协会、社会组织在行业管理、中介咨询、技术服务、信用担保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各县区、各部门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紧密结合我市实际,用足用活中省市出台实施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用好产业基金、协调金融支持,加强政策指导,解决制约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深化合作交流,加大招商引资。围绕我市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建立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库,紧盯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合作,重点在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和实施一批对全市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较强支撑和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进一步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

      三是持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环境。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大力转变作风,创新优化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打通“肠梗阻”,做好“最后一公里”的贴身服务,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依法从严从快打击破坏发展环境的违法行为,释放市场活力。

      四是加强包联帮扶,助力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完善并实施好市级部门包联重点工业企业和全市工信系统“百名干部帮百企”活动,针对重点工业企业和项目,实施“一个部门包联一户企业”和“一企一策”的办法,通过领导包挂、部门包联、干部帮扶、一抓到底,帮助重点企业解决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龙头企业率先转型升级。

      (课题组成员:许启政、向德刚、张善平、郑芳、王东、周莹莹,执笔人:王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