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滔河镇,山山岭岭一片绿。长势喜人的庄稼,给农民们以丰收的希望,卖蚕茧的票子已装入口袋,接下来的魔芋、黄姜、烤烟又是一笔笔收入,还有山上栽下的大片大片的漆树、核桃树、杜仲树和厚扑等,几年后都是来钱的“本钱”。看到这些,我们想起了一句俗语,这里的农民是“吃在碗里看到锅里”。
过去的滔河是:一进滔河口,到处光秃秃,沿河多悬崖,土地薄又瘦。发展什么,怎么发展?镇党委书记刘晓林说,最可行的就是根据山情,根据市场,根据农民意愿,因地制宜选路子,一村一品兴产业。全镇10个村,1800亩的规范化魔芋是同心、兴胜、兴隆等村的主打产业,年产魔芋500吨,给农民每年带来90万元的收入;构坪、柏坪、友谊等村则以蚕桑为主,2400亩桑园,今年产茧4万多公斤,农民收入60多万元;天垭、联合、车坪每年种植烤烟500亩,收益50多万元;泥坪村的600多亩黄姜也形成了规模效益。魔芋、蚕桑、烤烟、黄姜以及种粮、兴牧和劳务输出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92元。蚕桑是柏坪村的强项,过去不注重桑园管理,养蚕技术也跟不上,年养蚕60多张,一张蚕收入300多元,总收入不到2万元。今年一改旧习,全村养春蚕突破百张大关,每张收入500多元,仅春蚕一项农民收入就达5万多元,全村还新发展了300亩“决明子”中药材,加上其他收入,今年会新增收入12万元,全村600多人,人均增收的目标要翻番。
“短平快”让滔河农民兜里有了钱,他们更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全镇已退耕还林17745亩,户均10亩,人均2.9亩。8年之内,国家每亩补贴粮食150公斤、管护费20元。滔河镇考虑的是,8年后没有了国家的补贴,农民的吃粮和收入咋办?着眼于长远,他们抓住两点,一是种好人均1.2亩的好田好地,先让农民的吃粮问题“安全”起来;二是选好退耕还林的树种,既要生态效益,也要经济效益,国家集体个人都受益。按照农民们自己讨论和选择,根据海拔500米到2200米的不同山情,全镇从1999年开始,在退耕还林的山上植下漆树、核桃树、杜仲树和厚扑等。全镇原有漆树5000多亩,新栽4300多亩,已形成万亩漆林,从去年开始,农民年产漆的收入20多万元,到全部开刀割漆,全镇生漆收入将达到100万元。已栽植厚扑5800亩、黄扑2300多亩,再过几年,将形成500万元的资产。友谊村支部书记秦万贵说,我们这里的农民现在是:“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六个月挣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