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专题文章>十二五成就展 > 正文内容

    “十二五”安康精准扶贫及避灾扶贫搬迁成效

    作者:佚名 时间:2016-01-08 17:58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十二五以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路,瞄准贫困对象,强化扶贫措施,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大资源,强力推进精准扶贫、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扶贫等五大工程,达到了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摘穷帽的效果。
      (一)扶贫投入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全市上下齐心,攻坚克难,争取中省财政投入122.35亿元,整合行业部门项目资金151亿元,吸纳社会投入20.88亿元,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6.7万人,累计搬迁安置12.2万户46.42万人,圆满完成了既定工作目标。
      (二)精准扶贫取得新成效。一是精准谋划。按照中省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要求,编制了“十年片区攻坚”、“十二五扶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8个规划,将10个县区全部纳入秦巴连片特困区域片区县,将6大类、28个分项目、2100个子项目,总投资3757亿元的项目纳入中省规划盘子,为精准解决片区脱贫攻坚奠定了扎实基础;围绕中办25号文件落实,制定了“推进精准扶贫实施意见、精准扶贫、驻村帮扶、扶贫考核”等7个指导性文件和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标准,为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讲话和省委5号文件贯彻落实,制定了“工作意见、分工方案”等14个工作落实文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二是精准对象。2011年,按照两项制度衔接要求,识别全市有1269个贫困村、34.16万贫困户、100.5万贫困人口,有22.6万户88万人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的中高山区,找准了五类致贫原因,摸清了贫困底数;2014年,按照建档立卡要求,组织市、县、镇、村1万多名干部进村入户,摸底调查,识别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209个、贫困户26.7万户、贫困人口79.8万人,有11类致贫原因,并进一步完善了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建立了“三系一平台”,对扶贫对象实施动态管理,对扶贫项目进行跟踪问效。今年以来,认真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通过“菜单式核查、点位式推进、问责式督办”,对贫困识别建档立卡数据严考实核,挤干水分,确保贫困对象准确。并及早安排,对建档立卡中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贫困老年人、贫困残疾人、患病贫困家庭、低保五保户“五类特殊贫困群众”和“高中生、职教生、大学生”“三类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再摸底、细分类,算清兜底帐,为最低生活保障线和脱贫标准线“两线并轨”和精准兜底脱贫做好准备。10月9日—10日国务院扶贫办对我市旬阳县建档立卡工作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查,整体情况良好。三是精准施策。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要求,根据五大致贫原因,有针对性的实施六大扶贫工程,落实七大工作机制,有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围绕新十大扶贫工程,按照“10+x-y”原则,因地制宜实施金融扶贫、社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工程,纵深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坚持以县区为单位、以行业部门为单元、以帮扶规划为引领、以包抓单位为依托,充分发挥扶贫领导小组平台作用,横向对接,纵向对口,实现全市贫困村规划项目精准对接,集中力量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探索总结了“5567”、“三五扶贫”、“套餐式”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和经验,获得中省高度肯定。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亲自带队来安康专题调研,省政府召开精准扶贫现场会进行宣传推广。
      (三)搬迁扶贫取得新进展。始终把避灾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按照“做强县城、扩张集镇、建好园区、做大社区”的思路,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配套,创新社区管理,构建了“注重六个结合、推行六种模式、建立六个机制、培育三级示范小区”的“6663”示范体系。通过避灾扶贫搬迁,使群众彻底远离“灾害源”,累计搬迁受地质、洪灾威胁户2.8万户10.6万人,与2010年相比,我市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伤亡率分别下降80%和70%,破解了长期以来“遭灾—救灾—重建—再遭灾”的困扰。围绕“进城入镇上楼、跨区域入社区、压点提质上规模”要求,累计建设30户以上集中安置社区853个,集中安置率86.41%,城镇化安置率75%、统规统建率71%,提高城镇化率8个百分点。围绕“挪穷窝”要求,坚持“三优先”搬迁,把受地质和洪涝灾害威胁户、危居贫困户和特困户作为搬迁安置重点,累计搬迁贫困户4.3万户16.5万人、特困户1.41万户3.75万人,通过搬迁年均减贫5万余人。实施避灾扶贫搬迁以来,全市年均治理水土流失900平方公里、植树造林4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4.3个百分点,使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安全得到保障。
      (四)产业扶贫取得新实效。一是扶强龙头增强带动力。坚持“扶强龙头与扶持到户相结合、壮大基地与对接市场相结合、自我发展与辐射带动相结合”,实施土地治理12万亩,扶持现代农业园区10个,扶持龙头企业127个(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88个(次),累计带动贫困户3万余户。二是精准到户增强源动力。争取贫困户生产发展项目资金2222万元,奖补贫困户2425户;落实风险担保金,扎实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实现“5321”政策全覆盖,累计发放扶贫小额到户贷款7.67亿元,贴息贫困户20910户。三是互助合作增强内生力。坚持把扶贫互助资金项目作为扶贫资金滚动使用、探索扶贫模式的重要途径,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措施,作为增强群众素质,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载体,将政府引导与群众主体互补,将规范运行与广泛参与结合,将资金安全与扶贫效益并重,运行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37个,成立联保小组1893个,入会农户13648户,入会贫困户6402个;协会资金总量4307万元,累计放款7758万元,累计扶持农户8916户,扶持贫困户4718户。
      (五)教育扶贫获得新提升。通过国民教育、贫困助学、技能培训、拓展提升“四大教育扶贫工程”,全面实施“对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资助、对贫困家庭子女高中阶段教育资助、对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对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对贫困家庭创业就业培训、对贫困家庭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再就业培训”“六个全覆盖”。对存量贫困劳动力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15万余人,培训移民搬迁和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30596人,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万人次,确保每个贫困户劳动力至少掌握1-2门致富技能、至少有一项致富产业、能有一人稳定就业;对新增劳动力,特别是“两后生”,实施“一个不少”的职业教育培训,累计对20118名农村贫困家庭中、高职在校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力争“毕业一人、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力度,十二五期间,有5个县区实现了高中阶段免费教育,累计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11147人,发放助学代款4.89亿元,资助贫困学生80416人,确保没有一个贫困家庭子女因因贫辍学,努力斩断贫困复制链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六)社会扶贫再添新亮点。一是中央办公厅等5个中央单位和90个省级单位派驻干部2090人,落实直接投入资金4900万元,帮助引进项目123个,引进各类资金3.45亿元,组织劳务输出1.54万人次,结对帮扶贫困户9192户。二是围绕“领导包村、部门驻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体系建设,累计落实30名市级领导和100名县级领导挂联包抓100个特困村,中、省、市、县区1016个单位驻村帮扶579个贫困村,派出驻村干部2984人,15000 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30000户贫困户,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576名。市、县区自筹扶贫资金5.63亿元,帮助引进项目1482个,资金8亿元。三是鼓励和引导市内外企业与贫困村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活动,激发在外创业兴业成功人士建设家乡,回乡投资创业,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十二五期间,共有市内1061个企业结对帮扶558个贫困村,直接投入资金2276万元,实施增收项目314个,帮助引进资金422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5万名。四是充实社会扶贫信息库,收录贫困村需帮扶项目326个,贫困户需救助项目4177个;开展了“企业参与社会扶贫、医疗卫生行业参与社会扶贫、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扶贫“三项行动”,市直和市管医疗单位首批200名医生结对帮扶了200名贫困病人;设立了社会扶贫网站,开通了微信“安康社会扶贫”公众号和“12317”社会扶贫热线电话,不断提高社会扶贫的透明度、参与度和帮扶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冯文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