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淡水成为中国21世纪的战略性资源。有限的水资源在时空、地域上分布严重不均,直接关系到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北京缺水则凸显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南水北调已成为国家重大建设工程。
陕西省安康市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和保护区。一条天然纽带,把秦岭南麓的安康与首都北京紧紧地连系了起来。
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听取安康市关于水污染防治工作汇报
高端关注
汉江是长江水系最大支流,从陕西汉中发源,由西向东在武汉汇入长江。它经安康流长340公里,占汉江水源段流长的37%,年平均径流量107.48亿立方米,过境客水145.7亿立方米,年总水量252.27亿立方米,境内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标准,水质优良,水源丰沛。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汉江水污染不容回避,且有逐年加剧趋势。能否解决好汉江水污染的防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南水北调的成败。
国家高层关注着这江水、操心着这江水。北京人民期盼着这江水。
今年6月上旬,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来到安康,检查组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徐永清说,安康为汉江水质保护付出了代价,要继续努力做好,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
6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南水北调工程建委会副主任曾培炎到安康考察时指出,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是确保一江清水入库和一库清水北送的关键,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功的前提条件。
让一江清水送北京!安康市人大常委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深入实地检查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依法保护
安康市人大常委会2000年成立伊始,就把环境保护作为监督的重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强化人大常委会监督职能,先后组织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和视察。通过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作出审议意见和决议、开展述职评议等形式,进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采取全市上下联动、整体推进、明查暗访、跟踪督查等多种方式,进行执法检查;加强立法调研,掌握实情,为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提出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还积极配合“中华环保世纪行”认真组织开展了“三秦环保世纪行”、“安康环保世纪行” 活动,“环境与发展”专题征文和“爱我美好家园”征文竞赛,促进常年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社会、媒体宣传与校园教育相结合,强化自我约束、社会约束和社会监督,倾全市之力确保一江清水。
在市人大常委会依法监督下,全市扎实开展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遏制环境污染反弹严查活动”和“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专项环保执法行动。以汉江沿岸为“红线”,对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拉网式查处,累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58件,先后关闭了120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处理追究有关责任人6人,对43户限期不能达标的企业予以关停,取缔了12户小型铅锌采选企业。如汉滨区、汉阴县政府组织有关职能部门,统一行动,联合执法,强制拆除了月河流域、316国道沿线、县城规划区内石灰窑87口,改善了月河川道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绿色产业建设环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安康经济社会欠发达,总人口295万,年财政收入仅10.65亿元,所辖10个县区8个属国家贫困县,2个属省定贫困县。服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牺牲局部利益,理所当然。但“干保”是不符合现实和科学道理的,也是保不住的,得合理地开发利用,做到保护和开发两不误。“既要确保清水北送,又要群众脱贫致富”。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相关人员和专家,分阶段进行了16项专题调研,如期完成了《关于安康、石泉水电厂水资源费问题的调研报告》、《安康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退耕还林视察情况的报告》等等。这些调查报告,从不同角度深刻分析了安康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坚持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保护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政府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意见。
标本兼治
把人大依法监督转变成政府自觉行动,就能产生持久的效力。
安康市政府把水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坚持综合治理,各行各业齐抓共管,全方位抓好污染防治。制定保水措施,与各县区人民政府签定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法律责任,纳入年终考评。明确了挂牌督办的重点污染源名单,修订了饮用水源地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制定了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坚持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设置较高环境准入门槛,以良性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水污染。“十五”以来,对142个建设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验收,执行率分别达到了95%和80%。全市10县区均划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达到100%。按照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对汉江水体划出了水环境功能区,并被列入陕西省地方标准。
全市各厂矿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以技术创新促进固体废物综合开发利用,变废为宝,使企业从环境治理中获得实惠。安康健平水泥厂原是一个污染大户,自推广清洁生产后,投资200余万元对防尘设施进行改造,实现了机立窑粉尘排放达国标要求。且年粉尘回收节能增效80余万元。泸康、天宝集团等企业将皂素生产废料木质素掺与煤中作为锅炉燃料使用,取得了废料利用和固体废物减量的双重效果。
水污染防治,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他们坚持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并举,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城乡生态保护齐抓的原则,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生态功能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316.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30平方公里,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174.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5.4%。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已破题启动,4万户农民改厕、改厨、改圈,建起沼气池,推广无公害蔬菜、果业面积达10万亩,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达550万亩,加强了农业投入品的污染源头控制。各县区已把结构调整,优化布局,作为治理工业污染的治本之策。宁陕县生态示范县建设初具规模,陕西化龙山和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已经起步。
城市环保基础薄弱,直接威胁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他们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多方扩大环保资金投入。“十五”以来,累计安排环保专项补助资金1200万元,争取中省环保专项资金1300余万元、国债资金5700万元。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化运作方式,拉动项目业主配套资金6100余万元,用于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和环保能力建设及重点污染源的治理。投资7610万元建成安康(江南)城市污水处理厂、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已投入试运行。全市10县区均已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沿江7县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已上报立项,争取分期实施……
6月安康,花果飘香,瀛湖碧波荡漾,湖光潋滟。21日,曾培炎副总理来到瀛湖亲眼目睹了现场取水检测,结果显示:溶解氧、氨氮、氢化物等几项主要水质监测指标均符合国家Ⅱ类水质标准。这时,曾副总理的面庞堆满了欣慰的笑容。在场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玮、市长刘建明高兴之余,更掂出了一分沉甸甸的责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任重道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