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理论调研 > 正文内容

    对安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作者:伊扬平 时间:2015-11-09 09:08 来源:汉阴 字号: 打印

      沈从文一部《边城》成就了凤凰古镇,叶广芩电视剧 《一代枭雄》造就了青木川,就连电视综艺《爸爸去哪儿》做个节目,都能让一个小地方火起来。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不仅能抚慰精神,也能带来经济效益。
      如何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造就安康地域文化品牌,这就是我思考的方向。
      文化,从来没有远离经济。不论是旅游文化、还是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文化是人类经济活动和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种缺乏文化内涵的产品也会缺乏市场竞争力。如何把文化与市场结合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文化挖掘方面,安康可操作的题材不少。女娲造人、沈氏三贤、禅宗怀让、汉调二黄、鬼谷子、汉水龙舟、巴人文化、紫阳民歌、明清移民、古代石长城、秦岭古驿道,清代古梯田,这些诸多文化元素虽在逐渐开发利用,但缺乏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介入,除了个别内容这些年已经具有一定影响,但总体来看,还欠缺广度和深度,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知名品牌。
      在这之前,安康各县也有一些这方面的探索,例如冯积歧先生的《漩涡》、李春平先生的《盐道》等作品,但是,单纯以个别作品打响难度不小,在如今自媒体时代,需要更多的文学作品和更多表现形式,这就需要我们在繁荣地方文化方面有创新的思路。
      文化产业约等于旅游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制约了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产业,是通过市场机制和运作,将文化制品及文化服务,转换为商品与服务,实现经济效益的产业,如电影院、电视台、出版社、书店等。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个人的创造力、技巧及天赋,创造具有知识产权的作品,如影视、文学作品、书画、文艺演出、动漫制作、游戏软件等。一个地方文化产业的兴盛、文化创意产品内容的丰富,能带动旅游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此,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1、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加大投入力度,延伸品牌价值。
    例如“三沈”,可考虑拍摄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进一步研究其文化成果,将其转化为文化产业。
      如平利的女娲传说这种在全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创作小说或拍摄影视作品以及其他文艺形式,多管齐下,只要一部作品能够在国内打响,必然影响深远,从而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除了地方自己组织创作外,也可以通过与品牌节目的合作,提升地方旅游品牌价值。例如,给电影制作单位或者一些电视综艺节目提供外景拍摄场地等等形式。
      比如汉滨瀛湖和石泉后柳,可以分别以“金州印象”、“梦里水乡”为主题,类似于华清池《长恨歌》、《印象刘三姐》等实景文化,打造大型的演出节目,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特色。
      支持鼓励各县文化单位,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比如笔会、诗会,比如各种类型的征文大赛,各种文艺演出、创建各种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各县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文化特点举办相应的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全民的参与。比如紫阳,每年春天可以组织一个“茶文化月”,通过研讨茶文化、品茶征文、演出活动及其它文化节目,吸引国内的游客参与。
      在文化活动方面的投入上,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敢于有眼球效应。一方面培养扶持地方文艺人才,另一方面也会吸引全国的文艺人才关注安康、了解安康、宣传安康。
      2、支持鼓励民间文化创意,重视民间文艺力量。近年来,安康在文艺建设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建成了“安康诗歌创作基地”,安康成为中国诗人们最后的故乡。许多著名诗人经常来往安康。汉阴每年也有“中秋诗会”等各种文艺活动。
      但仅仅有官方组织还不够,应该充分调动地方民间文艺人才,鼓励大家推出更多形式的作品。不论文学创作还是文艺节目、影视作品、动漫游戏等等,对取得一定影响的文化现象以及作品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民间创作的力量的积极性。
      如今,安康已经有一些颇有影响的微平台。如“老刘说安康”、汉阴的微创作原创平台《簸箕城》等诸多民间自媒体,在推动地域文化、宣传安康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还有民间大学生自筹资金拍摄微电影、纪录片,在国际大学生电影节获奖。这些诸多地方自发的文化现象,如果政府给予一定扶持,相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点打造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村落,如书法村、作家村以及山寨文化就拿我熟悉的汉阴来说吧,除了大师沈尹默之外,还有书写西安书院门牌匾的农民书法家沈兰华等一大批书法家,目前中国书法家协会汉阴就有两位会员。完全可以打造一个书法村,类似于户县农民画一样,成为一个地方品牌,类似的还有作家村。可以采取政府推进、招商引资的方式进行。当然汉阴还有移民文化可以大作文章,漩涡的广东移民,至今仍然还保留着古老的广东方言,当年移民带来南方的红豆树已经成了大树,搞一个广东村也未尝不可。另外,还有汉阴的山寨文化,可以大做文章。全县190多座山寨,有部分可以进行进一步开发。曾经我就有个想法,选择某个山寨进行改造,游客们可以预约,男的当“山大王”,女的做“压寨夫人”,让游客有一种别样的另类体验。
      4、加强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及游客参与的文化活动内容在整个安康的旅游市场,很少有相应的旅游文化产品,大多是采购一些当地土特产,作为文艺之乡的安康不免有点惭愧。所以在加强对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应该有所作为,这也是提升地方旅游后续效应的一种方式。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的项目,典型如围着篝火跳锅庄、民族婚礼等等。其实我们安康,也完全有条件打造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可供游客参与的内容,比如玩采莲船、比如在凤堰古梯田体验插秧、收割等传统劳作方式……等等,让游客有一种特别的感受,不仅是看到了安康秀丽的风景,更增添了他们不一样的体验。
      5、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扶持一批有文化特色的“农家乐”,增强旅游特色。在安康,现在农家乐已经是遍地开花,但从形式到内容上,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特色农家乐。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文化的内涵。可以考虑在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书屋、民间文艺表演这些方面重点扶持一批有特点、有想法的农家乐,每县两三家,使其各具特色,无疑这会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6、成立“市长文艺基金”,或者由文化单位牵头、大型企业赞助的方式,成立“安康文艺繁荣基金”,打造安康“文艺之乡”品牌用于支持文艺创作或文艺活动。或者奖励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和活动。也可以落实到各县,成立相应奖励基金,便于掌握实际状态因地制宜。好山好水好风光,这是安康一个特点,但放在全国并不突出。但目前许多人有这样的感受,来到安康,深入安康,能感受到浓郁的文艺氛围,能感受到地方民众对文化发自骨子里的热爱,能感受到政府对文化的重视。但在全国家喻户晓的文化产品却鲜有。这也需要加大对文化的投入,鼓励支持创造精品。让安康“文艺之乡”这个招牌更鲜更亮,让文化建设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7、加大对微小型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项目运作服务小型文化企业,由于先天供血不足,受制于资金限制,在发展一些文化产业项目时力不从心。需要政府能够主动提供政策支持、项目指导。
      8、重视文艺人才,转换用人机制,不拘一格使用文化产品,是一种创意产品,在由政府推动的重点文化产品创造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根据个人实际能力使用,让体制外的文艺人才也能施展手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广娟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