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工作既是上级的要求,也是旬阳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创建工作作为今年全县地灾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完成各项创建任务,达到了“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预警、有监测、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的十有目标。
明确职责,完善制度。制定了旬阳县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工作职责,逐步完善了值班值守、信息报告、灾情速报、应急调查、预警预报、宣传培训、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等20余项制度。今年又整理编印了《旬阳县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工作手册》。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2003年旬阳县成立了“旬阳县防滑指挥部”,2004年设立了正科级事业单位旬阳县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编制6人,配置了固定办公室、值班室及必备办公设备;各镇成立了防滑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分管领导、专职工作人员及办公室、值班室;各村(社区)有地灾防治联防组、应急抢险队。
保障办公,落实经费。自2009年以来每年财政预算地质灾害防治经费5万元,今年落实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经费70万元,县财政预算地质灾害上级补助项目配套资金500万。近年来,在申报上级补助项目资金的同时,积极宣传“谁治理、谁受益”政策,动员企事业单位投资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共计投入配套资金2700余万元。
落实责任,专群监测。年初,县长与各乡镇长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各乡镇也与各村签订责任书,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责任体系。每个隐患点都制定了应急预案,落实有镇领导包抓、村干部负责、专人监测,并将应急预案公示到各隐患点的醒目处,对每个监测员配发监测设备。今年旬阳县投资22万元,建成20个滑坡体裂缝自动监测站、2个土壤含水率监测一体站。
共享会商,发布预警。建立国土、水利、气象部门预报预警会商制度,水利部门在全县22个集镇、305个村(居)委会及重点防汛部位安装了360个预警大喇叭,国土部门在全县重点地灾隐患点安装了100个预警大喇叭,确保人口密集的重点部位群众能及时收听到可能致灾的气象预报,提前做好防灾避险准备。
科学选址,严格评估。对村(居)民建房选址,采取组、村、镇逐级在建房申请表上签注该选址点是否受地灾威胁、有无滑坡等地灾史、是否需要挖山削坡等意见,国土所再现场踏看核查,认为选址安全的给予审批,对存在或可能引发的地灾隐患的建议重新选址或做危险性评估。截止2014年底旬阳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217宗。
预案公示,指引避让。汛前开展全县地灾防治大检查,督导各镇按照上年度末核查的地灾隐患点数,分析监测变化情况,做好“一点一案”,并放大公示在隐患点醒目处,明确预警信号、撤离路线、避险场所等内容,科学选定撤离路线,在沿途设立方向指引牌,引导受威胁群众及过往行人在突遇灾险情时,沿着指引道路转移的安全避险场所。2010年至今发生较大地质灾害24余起,成功预报率达到100%,及时转移群众1300人,避免了人员伤亡。
灵活方式,扎实宣传。在县政府网站、电视台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制度及防灾避灾知识;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相关知识综合成通俗易懂的文字配上本县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现场照片,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展板,印制宣传单,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4.22”地球日、5.12减灾日、“6.25”土地日,在全县城乡集镇、学校、村庄院落巡回展出、发放,并设立咨询台对群众的提问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形式多样,实战演练。每年选择受威胁人员多的较大隐患点开展一次县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22个镇至少开展一次镇级演练和30%以上的隐患点应急避险演练,并纳入年度考核。今年全县共开展应急演练166次,参演人数9241人。通过演练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防灾避灾意识,提高了各级抢险队伍、镇村干部处置灾险情和群众避灾自救能力。
预警避让,成效明显。全县自2003年以来纳入群测群防的地灾隐患点连续12年没有发生人员伤亡;近五年对9个地灾隐患点和2个突发灾害点实施了工程治理,减少受威胁群众6950余人;实施陕南移民搬迁以来,平均每年有30余处隐患点的群众搬出危险区,住进安置区。全县建设集中安置点155个,投入资金31.89亿元,分布全县22个镇,搬迁安置群众15818户52652人,其中搬迁受地灾洪灾威胁2202户9293人。
目前,旬阳县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已通过省厅验收上报国土资源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