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理念、机制、方法和途径,有效破解了基层党建工作难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和任务清单,解决职责不清和任务不实的问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强化全县党(工)委、党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县上结合实际制发了《关于建立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的意见(试行)》,分类明确了各镇党委、部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的6个大项14个小项清单,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的5个大项19个小项清单,分管领导直接责任的4个大项5个小项、班子其他成员抓党建工作的3项具体责任清单。同时,配套制定了《各镇、各部门党(工)委2015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任务清单》,把各镇党委、部门党(工)委年度抓党建工作需要履行的统筹谋划、健全体系、建强班子、抓好队伍、督查考核和注重创新等6方面的职责细化成为15至20项左右的党建工作任务清单。通过制定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促使抓党建工作责任更加明晰、任务更加具体、问责更加严格。
创新探索农村社区党建,解决人户分离、党员群众管理服务难的问题。近年来,白河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全县新建移民搬迁安置区47个,形成初具规模的农村社区35个,在有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移民搬迁党员群众“原籍管不上、居住地管不好”等难题。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党员搬到哪里、支部建到哪里,群众走到哪里、服务跟到哪里”的工作思路,采取整村划转社区、整村划分社区、撤组设立社区和分村组建社区等4种模式,通过完善组织设置、建强服务班子、管好党员队伍、建好服务阵地、健全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等措施,在农村社区设置党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加强农村自治组织、群众组织、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建设,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党员、居民共同参与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机制,深化完善“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的管理服务机制,使搬迁到农村社区居住的585名党员和9240户34200余名群众享受到均等化的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和居民自我服务,全面提升了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获得2014年度全省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二等奖。
持续深化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利用,解决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针对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全县各级各部门投入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设备重复投入、管理分散无序、缺乏经费保障、作用发挥不够、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该县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拓展功能、强化服务”的工作思路,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整合组织、农业、文化、卫生等部门投入农村的设备、信息、人力和经费等分散资源,扎实推进资源整合利用工作,在得到中省组织部门充分肯定并作为“白河经验”全省推广,获得2013年度全省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三等奖的基础上,继续自我加压推进。大力推进远教广场建设,在茅坪枣树等规模较大、人口集中的农村社区或集镇所在的村,建立大型户外LED彩色显示屏,定期播放党员教育、惠农政策、务工信息、《白河新闻》以及红色电影等,实现了远程教育从室内走向室外,增强了吸引力,扩大了受众面。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探索推行“远程教育+市场信息+网络销售”的发展模式,推出木瓜酒、梅花鹿等地方特色产品,围绕白河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和自然风光,推介千年银杏树、张家大院等自然人文景点,带动了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拓展信息平台,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手机QQ群,定期把党建知识、农业生产、健康医疗、法律知识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推送给党员群众,同时提供服务微菜单,设立群众微评价,使远教服务更加方便快捷。
大力开展基层党员干部暨新型农民大培训,解决培训实效性不强、一般党员干部常年不训的问题。县上制发了《关于开展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暨新型农民大培训行动的意见》,围绕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政策科技、文明风尚、社会管理等内容,建立百个专题库和百名师资库,按照分层分类、全员培训的原则,统筹培训计划、培训资源和培训实施,做到县上示范培训,部门双重培训,镇村一体培训,各部门积极加强本单位党员干部日常培训的同时,广泛开展送教下乡、部门互学互讲。各镇党委对镇村党员干部培训同步安排,建立了一体化培训管理考核机制,形成了“党员干部全员培训、基层大众普遍宣讲”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全县共培训科级领导干部300余名、村(社区)主要负责人223名,县直部门巡回镇、村、社区开展大培训活动62场次,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群众1.5万余人。
全面推行“定期活动日”制度,解决农村党组织党内组织生活不经常、不规范的问题。为进一步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该县制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了《关于推行农村党员“定期活动日”制度的意见》,在全县推行农村党员“定期活动日”制度,每月确定一天时间为党员“定期活动日”。活动内容实行“3+X”模式,“3”为规定内容:党内组织生活、民主议事决策、落实工作任务。“X”为自选内容,采取县、镇党委命题与村党支部选题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议题或内容。严格按照“公示活动内容、开展组织生活、组织议事决策、安排部署工作、总结强调点评、公开议定事项”等六个步骤实施。参加人员为全体党员、村“三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镇联村领导和包村干部。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和自愿参加的群众可列席旁听。活动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活动记录由村党支部书记和联村领导签字审核备查。联村领导和包村干部对所联村党支部落实党员“定期活动日”制度负总责,全面指导和监督做好计划拟定、人员组织、活动主持、发言引导、总结点评等工作的落实。县委组织部成立专门督查组,采取随机抽查、旁听参加和巡回督查等方式,对各村党支部开展党员“定期活动日”情况进行检查通报。年末对“定期活动日”进行专项考核,作为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将活动成效与各镇党委及联村领导、包村干部年度考核、村干部报酬等挂钩,党员参加“定期活动日”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和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通过推行“定期活动日”制度,有利于加强农村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在村级事务议事决策中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有效的解决了当前农村党员党内组织生活不经常、不规范、不严肃等问题。
健全完善“系统抓、抓系统”的工作模式,解决非公党建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的问题。采取“系统抓、抓系统”的模式,将172家非公企业和5023户个体工商户,按从业属性分别划归经贸、交通、住建、工商等主管部门党委归口管理,发挥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县非公党工委和企业主管部门党组织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县委领导、组织部门(非公党工委)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党委(党组)主抓,各镇党委配合的齐抓共管格局。全县共选派110名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指导企业采取独立、联合、挂靠和在行业协会、专业市场组建党支部等方式,建立非公党组织44个,工会组织152个,共青团组织70个,妇女组织58个,实现了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转变。在深入开展“评星晋级、争创双强”活动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了“亮身份、亮承诺、亮岗位,学理论、学技能、学先进,服务员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三学三亮三服务”等主题活动,有效促进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互动双赢”。庆华公司党支部开展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财务管理知识、安全生产技能学习5场次;兴达公司党总支22名党员全部亮明了身份和职责,围绕包抓车间班组、技术攻关和帮扶困难职工,开展党员先进性承诺事项47项;安达公司党支部组织50辆出租车在高考期间免费接送考生400余人次等。
大力推进创业人才工程,解决人才匮乏和发挥作用不够的问题。该县着力推进人才兴县战略,制定了《关于实施创业人才工程的意见》,配套出台了《白河县全民创业促就业扶持办法》(试行),对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扶持、奖励、服务措施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定,为创业人才提供创业就业培训、奖补、信贷等方面支持,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创业人才初始创业,积极鼓励二次创业,全力支持引才创业。建立健全创业人才工作激励机制和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创业人才制度,积极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制度。定期开展创业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先后命名表彰了20名“全民创业标兵”和35名“白河县优秀人才”,54人被选为县镇人大代表,27人被推荐为政协委员,在全县上下营造了尊重人才、支持创业的浓厚氛围。近年来,全县先后引导返乡创业1000余人,创办各类小微企业400多户;引进中高级人才和实用型人才200余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余名;发放创业贷款资金1.3亿元,扶持创业项目200余个,创业人才260余人,带动3000余人实现就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