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6月底,紫阳县农商行各项存款余额为334186万元,较年初增长6001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06161万元,较年初净增32562万元,累计发放各类贷款资金85073万元。一连串亮眼的数字,是该行改制半年来交出的成绩单。
去年12月,紫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功改制为紫阳县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肩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该行改制并没有因“商”而变,而是更加贴近“三农”、贴近小微企业、贴近基层群众,持续不断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力。
更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
“更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是紫阳农商行奉行的发展准则。“‘三农’永远是我们发展的基础,是农商银行发展的力量源泉,服务三农的重点绝对不会改变。”该行负责人说。
作为县内从业人员最多、业务规模最大、服务客户最广、服务功能最全的金融机构,该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行金融服务已覆盖全县信贷份额的60%,贷款总量占县域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70%以上。
“公司在起步阶段流动资金最困难的时候,是县农商银行向我们敞开了融资大门,从最初的2万元到今年的900万元,10年来,我们累计在农商银行贷款超过5000万元。”紫阳春富硒茶业有限公司老板江祖友说。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业富民的重要渠道。该县不断提升小微企业贷款运作水平,针对小微企业不同阶段,创新推出多款特色信贷品种,先后推出了“商贷通”、“个贷通”等特色信贷产品,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多元化信贷需求。截至6月底累计投放小微企业贷款7户5530万元,小微企业贷款总量达到33户23660万元,较年初净增931万元。
对紫阳农商银行来说,服务“三农”既是职责,也是使命。截至6月底,该行涉农贷款总量达到194946万元,农贷占比94.56%,较年初净增23861万元,新增农贷占比73.28%,涉农贷款本年累放75069万元。通过信贷支持,一批又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带动广大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移民信贷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要不是农商银行的贷款,我们一家老小还住在土坯房里。”紫阳焕古镇腊竹村村民余太波前不久搬进了村里新修的安置小区。余太波一家以前住在半山上,几间土房年久失修,每逢刮风下雨就担惊受怕。就在新房交付时,他为房款犯了难,东挪西凑还差一大截。农商银行焕古分理处得知情况后,及时为他解决了3万元贷款,加上政府补助,他顺利地搬进安置点。和余太波一样,紫阳许多搬迁群众都得益于县农商行推出的农村山地移民避险建房贷款。
针对陕南避灾移民搬迁信贷需求,该行与人行紫阳支行、县移民办达成《紫阳县政银移民搬迁安置合作协议》。由县财政一次性存入5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存入不低于2亿元的常态移民专项资金作为移民贷款资金来源。人民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为农商行移民信贷资金需求提供流动性。由移民办筛选贫困移民户,农商行采取较同档次小额农户贷款利率低4.08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发放贷款。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在册贫困户适当放宽贷款条件,贷款额度确定为3万元以内,贷款期限确定为3年,对贷户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偿还的可以延期。
据统计,该行已累计发放农村山地移民避险建房贷款8765户34561万元。在农商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下,紫阳县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程顺利推进,截至2014年底,该县共建立安置点157个,已搬迁1.36万户4.8万人。该行计划两年内再投贷款2.4亿元支持8000户贫困户搬迁。
为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该行开发了“订单贷款”、“移民创业贷”。手持农业订单的移民户可享受信用额度和信用贷款,取得劳动局技能培训资质证书或正在创业的移民户,可申请2年高达8万元的贴息贷款。该行累计投入政策性创业贷款9162万元,移民“双创(创新创业)”贷款12860万元,订单贷款3960万元,支持移民户开店铺234个,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152家。
延伸触角力促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毛坝镇核桃坪村五组村民马孝英在农商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余额查询和取款操作,她满心欢喜地连说“方便、方便!”今年3月,紫阳农商银行第一台“助农E终端”系统在该村投入使用。
随时存取、刷卡支付、网上转账……在城市里这都是习以为常的金融消费方式,但对大山深处的老百姓来说,却是一种奢望和梦想。该行推出的助农E终端,进一步扩大了支农惠农的业务范围,让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村便可办理所有支农涉农业务,电子信息化建设成果让便利的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推进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有效实施,该行通过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手段,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电子设备布放力度,积极推动现代金融服务向乡村和社区延伸,提高了网点覆盖率和服务便利度。
截至目前,该行累计安装POS机504台,其中助农POS机185台,存量银行卡达到24.69万张,电子银行签约客户48745户,手机银行35175户,网上银行13570户,基本形成了“基础金融不出村(社区),综合金融不出镇(街道)”的金融服务体系,广大社区群众办理金融业务更便捷,费用更优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