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专题文章>党建信息 > 正文内容

    第一篇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作者:周长江 时间:2015-08-21 15:02 来源:【字体: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血泪史、抗争史。这座悬挂在心灵之上的警钟,时刻告诫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忘记历史的灾难就可能灾难重现,失去和平的忧患就可能和平不见,只有铭记国耻、居安思危,才能避免重蹈覆辙、重临深渊。

    惨痛历史铭记民族屈辱

      拨开历史烟云,一桩桩伤痛的往事重现眼前。
      1894年7月25日,日军战舰在黄海丰岛击沉了英国帮助清政府运兵的“高升号”战船。面对英国政府提出的交涉,日本为避免危机激化,大肆贿赂收买英方高层、新闻媒体和英国法学家,在《泰晤士报》刊文,极力为日本辩护。最终,英国法院裁定,“高升号事件”中开炮的肇事者日本没有过错,却要由挨打的中国政府向英国做出赔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边的夜晚,日本侵略者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向中华民族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国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中国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成千上万的人被赶进大坑里活埋,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一时间整个南京城血流成河、尸体遍地,30多万中国人就此被日军杀害,许多百姓在被杀害时甚至毫不反抗、引颈就刃……
      屈辱,就这样被永远的定格在那一刻。
      据不完全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外国侵略480多次,战争造成约4000万人伤亡,被迫与18个国家签订不平等条款约343个,支付战争赔款累计约10.25亿两白银,被列强割占或“独立”出去而丧失的国土面积达300余万平方公里。
      一个个鲜血淋淋的事例,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犹如一把利剑深深地刺进国人心中。
      如果,这些鲜活的生命没被吞噬,巨额的赔款没有支付,不平等的条约没有签署,丧失的国土依然还在,现在的中国将会多么富强。
      但是,历史不容假设。而今,当我们享受着和平的阳光,在字里行间阅读曾经的伤痛;当我们胸戴白色的花朵,在纪念碑前默默悼念逝去的亡魂,却发现历史不曾走远,屈辱也不曾离开,黄海染血的波涛仍在痛苦沉吟,卢沟桥边的石狮还睁着愤怒的双眼,南京城的上空依旧回荡着凄厉的呐喊。

    民族屈辱昭示居安思危

      惨败的甲午战争,艰辛的八年抗战,均用鲜血和生命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甲午中秋,当日军的坚船已经开进我国黄海时,自大的清政府没有把主要精力财力汇聚到迎敌作战上,却依然如故地忙碌在慈禧的大寿上。最终,这场“中国近现代史上装备差距最小的战争”,以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日军未失一舰而结束,败得十分惨烈。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就此发出了“四万万人齐泪下,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哀鸣。
      北平夜晚,当抱有“以蛇吞象”野心的日本军国主义,将侵略的炮火轰向卢沟桥时,谁曾相信被国人称为“蕞尔小邦”的日本,就此用铁蹄开始肆意践踏中华国土?如果,当时的中国政府和国民早已觉醒,怎会面对日军的开枪开炮求和息事,又怎会经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虽然打垮了骄横一时的日本法西斯,但中国为此也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沉痛代价。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血的历史告诫我们,“崛起必遭遏制”,有备才能无患。有无强烈的忧患意识,不仅决定着一场战争的胜败,还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未来。实践证明,一个没有危机感紧迫感的民族,一支没有军人枕戈待旦的军队,国力再强、兵力再好,最终将会走向没落。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就是没有问题的时候就想到问题的出现,没有危险的时候就想到危险的降临,没有矛盾的时候就想到矛盾的激化。正如《周易》中所说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为此,我国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国家纪念日,这是加强全民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的重要举措。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近年来,无论是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还是日本上演“购岛”“修宪”闹剧,又或是印度花重金重整武备,其目标都直指我国。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并切实强化在异族侵凌中不断延续的忧患意识,使其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支柱。

    居安思危呼唤强军实践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华民族一次次受到外来侵略者的凌辱,一次次被推到最危险的境地。但英勇无畏的中华儿女,一次次担当起报效国家、复兴民族的责任和重担。因为他们深知,人民的尊严,要靠国家的强盛来保证;国家的尊严,要靠强大的军队来维护。
      在抗战岁月中,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的感人事例比比皆是。这既是忧国忧民的伟大象征,也是强军报国的具体实践。
      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家和军队发展,提出了“中国梦、强军梦”。响应梦的召唤,争做圆梦使者,需要我们广大干部群众和有志青年强化忧患意识、投身强军实践。
      要消除“天下太平,永无战争”的思想。随着和平年代的延续,目前我国国民的国防意识趋于淡化。实践表明,越是经济建设处于飞速发展阶段,越容易在发展经济建设中淡薄国防意识。在二战前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里,欧洲一些国家由于迷醉于一时的“繁荣”与“和平”,致使和平主义蔓延,爱国热忱和尚武精神泯灭,甚至有的国家的许多青年为逃避应征入伍而纷纷谋求缓服兵役,结果在大战爆发时国土迅速沦入德国法西斯之手。所以,一时没有硝烟代表不了永远没有战争,必须消除“天下太平,永无战争”的思想,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担当。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就是我们个人的命运。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之所以任人宰割,中华儿女之所以饱受屈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一盘散沙。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扬眉吐气,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就在于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才有幸福生活,个人才有美好未来。
      要融入“爱我中华,固我国防”的实践。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国家,便有了国防,军队也就应运而生。军队作为捍卫国家利益的武装集团,始终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从古至今,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更需要强大的军队作后盾。我国历史上,汉武帝开疆拓土、贞观之治四方来朝、康乾盛世平定边疆,都是国富兵强的结果。相反,北宋时期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科技先进,但由于长期武备废弛,国虽富而兵不强,屡遭辽、金侵扰,导致皇帝被掠、王朝覆灭、生灵涂炭。中国近代之所以河山破碎、民不聊生,成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国防废弛、军力衰弱。因此,“国富还要强兵,家富不忘保国”,只有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大力加强军民团结,以实际行动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才能助推“中国梦,强军梦”的尽早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