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红四方面军攻占熨斗镇战斗遗址
红四方面军攻占熨斗镇战斗遗址位于安康市石泉县熨斗镇镇中心。
1932年6月,蒋介石纠集60万大军,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后,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打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和前堵后追,在12月中旬渡过汉江,到达陕南的城固。在陕南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红四方面军准备在城固、西乡、镇巴、石泉、紫阳、安康等县建立陕南革命根据地。
1932年12月中旬,红四方面军从城固县徒涉汉江后,在石泉县与西乡县交界的长水、麦坪边缘地区打土豪除恶霸。一天,红四方面军第四师某部侦察连,从西乡进入石泉,被熨斗镇民团哨兵发现。民团立即堵截,侦察连战士凭借长岭梁地势,击溃了民团,歼敌60余人,缴获枪支40多支,接着一鼓作气直捣镇公所,占领了熨斗镇。红军在集镇上休整半日,找当居民梅宪东做向导,沿富水河向藕阳方向转移,途中与凤阳乡保安团交战,又歼敌50余名,缴获枪支30余件,直到2月7日前后,返回西乡苏区。
红二十五军击溃迎丰地方民团遗址
红二十五军击溃迎丰地方民团遗址位于安康市石泉县迎丰镇镇中心。
1935年2月至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由鄂豫皖苏区长征西进中,其中一部进入石泉北部山区,在迎丰镇周边的云川、红卫、银桥山区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及革命宣传活动。影响较大的为1935年2月红军刚进入迎丰打垮地方民团、捣毁镇公所、处决民团头子和县政府税务官及在小学操场召开群众大会为贫苦农民分粮分田的革命活动。其间部分青年农民参加了红军队伍,走上革命道路。几十年来,这里一直流传着许多红军斗争活动的故事。
红七十四师在石泉两河镇活动遗址
红七十四师在石泉两河镇活动遗址位于安康市石泉县两河镇,为现两河镇党委政府所在地。
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后,留在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的中共鄂陕、豫陕特委,合并成立了中共陕南特委(即鄂豫陕特委),并将留在根据地内的各路游击队武装整编组建为红七十四师。红七十四师创建后,于1935年10月下旬攻占宁陕县城,随后师长陈先瑞率部南下到石泉的兴坪、两河、饶峰地区,在两河陈先瑞住在两河集镇董家院子。红七十四师在两河一是消灭了两河乡民团,捣毁了乡公所,处决了作恶多端的乡丁王振山等三人;二是打土豪、分粮食,在摸清土豪劣绅情况后,将其集中在两河集镇的罗家祠堂里,分别进行处理,有的请人作保,有的出财物赎罪;三是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开展群众宣传工作,动员青年农民参加红军,当年有青年农民陈英奎等30多人参加了红军。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在后柳镇活动遗址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在后柳镇活动遗址位于安康市石泉县后柳镇镇中心 。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与红七十四师同时活动在陕南的革命武装——陕南游击纵队(1936年8月改称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在石泉、宁陕、镇安、汉阴等县交界地区,开展艰苦卓绝的武装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红七十四师的活动,为巩固和发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及石泉苏区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陕南人民革命斗争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36年4月,陕南游击纵队沈继刚率领部队一两百人从饶峰镇经左溪,到汉江南岸,歼灭后柳民团100余名,缴获枪支60余支。
石泉县北辰公园红军广场
石泉县北辰公园红军广场位于安康市石泉县北辰森林公园内,建筑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红四方面军及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川陕游击队等革命武装都曾在石泉部分地区活动,十余个乡镇的群众给红军队伍极大地支持和帮助,200余青年农民投身于革命队伍,革命胜利后,这些人大都牺牲或失踪。上世纪90年代在开展党史研究和老区调查工作中,当年许多先烈的事迹感动了今天的人们。石泉县委、县政府顺应先烈后人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决定在建设北辰公园的同时,建设一处供人们永远缅怀纪念革命先烈的场所,使之成为石泉人民弘扬革命精神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内容包括红军纪念碑,广场、大门、碑廊等。工程分三期进行,一期工程为18.2米高的大理石纪念碑及长宽各14米的纪念碑底座;二期工程为1500平方米的大理石广场及大门和百米台阶;三期工程为300平方米烈士事迹纪念碑廊。
宁陕县红军攻打老城旧址
宁陕县红军攻打老城旧址位于安康市宁陕县城关镇老城村,时为国民党县政府所在地。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宁陕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在红军长征过程中,红二十五军和红七十四师就在宁陕成立“宁佛工委”等基层红色政权,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东征西战。红二十五军和红七十四师在转战过程中,为从战略上钳制国民党军队对主力红军的压力,打击县内国民党顽固势力,曾两次攻占国民党县政府所在地老城,造成巨大影响。
第一次:1935年2月27日,红二十五军得知红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役,前锋已抵汉中以西的消息。为配合红四方面军进行陕南战役,红二十五军于2月下旬由郧西地区西进。途中,于2月26日攻克太山庙区公所,保安队不战而溃。入夜,经油坊沟、贾家营、关口,于27日拂晓直捣宁陕县城——老城,消灭宁陕县保安团一部,首次解放宁陕县城。敌县长呼延震东和保安大队副队长莫青高弃城逃窜。次日,红军处决豪绅、恶差3人,没收5户财主的粮食、衣物,赈济穷苦百姓。红军踞城3天,震惊了敌人。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下令撤销呼延震东的县长职务。
第二次:1935年12月中旬,鄂陕特委在宁陕四亩地召开会议,决定在宁陕、佛坪地区开辟根据地,作为红七十四师的立足点,以便有效的打击敌人,保存自己,掌握游击战争的主动权。12月下旬,红七十四师得悉宁陕县城兵力空虚,即先虚张声势,往东江口北去,以迷惑敌人,尔后突然回头,以远程奔袭战术,日夜兼程疾进一百多公里,于27日拂晓,由城西搭梯攻入,一举攻占宁陕县城,全歼保安队三百多人,缴获一批武器,补充了部队。敌县长剧文绍是个反共死硬分子,战斗结束后其下落不明,群众举报剧文绍藏在一座小楼上。特委委员、第二营政委郑连顺带人上楼搜查,被冷枪击中牺牲。战士们放火烧了小楼,浓烟烈火中剧文绍跑出,被乱枪打死。第二天,红军在宁陕县城召开群众大会,处决了一批反动分子,将剧文绍首级挂在城南皂角树上示众三天。
红军攻克宁陕后,在县城、关口镇、贾家营、梁家庄等地开仓济贫,发动群众,扩大红军队伍。群众高兴地唱到:“腊月梅花开,宁陕来红军,缴枪几百枝,县长毙南门,打土豪,救贫民,穷苦百姓把腰伸。”
宁陕县小川乡农协会旧址
宁陕县小川乡农协会旧址位于安康市宁陕县金川镇小川村何家院子。
1935年11月,红七十四师政委李隆贵在该师的游击区——时宁陕县黄金乡、竹山乡、小川乡、丰富乡、沙洛乡和镇安的月河乡建立了菩萨店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胡德清,副主席陈少堂,妇女主席陈光玲,机关驻镇安县月河乡菩萨店。辖宁陕县的竹山、黄金、小川、丰富、沙洛5个乡和镇安、柞水县部分地区。建立了行使乡苏维埃政府职权的竹山、黄金、小川3个乡农民协会。乡农协会在区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政策,掩护红军伤病员和掉队战士,做好物资供应、支前等工作。1936年底,“西安事变”后,红七十四师离开陕南,乡农协会也停止了活动。
宁陕县林口子烈士墓遗址
宁陕县林口子烈士墓遗址位于安康市宁陕县四亩地镇太山坝村林口子以北牧童沟口。
烈士墓现存四座,埋葬着1946年8月在此牺牲的9位中原突围解放军战士。1946年8月初,我中原突围部队三五九旅在中原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王震的率领下,从镇安县出发,进入宁陕县。时敌调动兵力,企图将我军聚歼于镇安、宁陕地区,形势十分险恶。三五九旅遂以七一八、七一九团和旅直机关为南路,七一七团为北路,互相策应,经过宁陕继续西进。历时近十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8月4日,三五九旅副旅长徐国贤率领北路七一七团从镇安县云盖寺镇出发,经过几次激战跳出包围圈,行进至宁陕北部的新场。8月11日,部队进到鸡公岭,原计划向西南出太山坝,但出发后听说太山坝已被敌人占领,就改从林口子向北,部队刚翻过鸡公岭,追敌一二三师已由里槽赶到,与我后卫二营激战,前进道路林口子也被从周至赶来的胡宗南部十七师八十四旅二五一团先行占领,封锁了前进的道路。这时,我军正进到一条五里长的山沟中,两边都是光秃秃的石山,悬崖绝壁,无法攀登。
只有坚决向林口子冲出去才是生路。七一七团组织部队和火力,勇猛顽强,奋力拼杀,向林口子之敌发起强攻。在冲锋时,七连一排长尹光普带领尖刀排,连续三次冲锋,摧毁敌人阵地,又绕到敌军侧后偷袭。当部队控制了沟口两侧山头后,追敌稍向后缩,我部趁机杀开一条通道,冲出沟口,向北转移,在敌人窝子里夺路前进。战斗从拂晓进行到黄昏,七一七团一营教导员孙炳南、七连排长尹光普等十余人英勇牺牲,部队终于突出重围,离开宁陕,翻越秦岭,进入周至、户县境内。
作为革命老区的四亩地(柴家关)群众,对我红军、解放军怀有深厚的革命感情,在白色恐怖猖獗的险恶情况下,自发的帮助、保护我军。
士绅彭旭初、彭卓然组织当地群众多人,安埋了在战斗中牺牲的十余位烈士。战后,国民党四亩地警备班三十余人到太山坝,将曾给新四军烧过开水的百姓王治礼夫妻二人,安上私通“共匪”的罪名,女的被枪毙,王治礼则被绑到渡船村杀害示众,财产被抢走,房屋被烧毁。
太山坝村妇女李华春把重伤员李吉亭背回家,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的枪口下认李吉亭为侄儿,变卖家产为他治病。李华春照顾保护李吉亭两年时间,使李吉亭终于回到自己部队。据不完全统计,战后的宁陕县柴家关人民群众,共掩护三五九旅掉队战士、伤病员103人。有不少战士由当地群众带路赶上了部队;伤病员得到了治疗和护养,伤愈后有的返回了原部队,有的返回了原籍。
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烈士陵园
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烈士陵园位于安康市宁陕县江口回族镇江镇村周家坪,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包围,转战到陕南。当王震将军所率领的三五九旅和干部旅首先到达陕南时,国民党当局搞和平欺骗,不断派飞机撒传单,多次要求我中原部队派出代表到西安和谈。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我中原军区派干部旅旅长张文津、政治部主任吴祖贻、军区干部毛楚雄三同志为和谈代表,前往西安谈判。8月7日,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三位同志,携带军调部武汉第九执行小组旗帜、符号、文件,从镇安县杨泗庙出发,于10日途经宁陕县江口时,被国民党胡宗南部六十一师一八一团秘密杀害。党中央对这一事件非常重视,在南京的周恩来副主席和在北平军调部我方委员叶剑英同志,当即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强烈抗议,延安《解放日报》对胡宗南的阴谋也作了揭露。胡宗南矢口否认,彻底暴露了他们假谈判的残暴面目。
张文津,1907年生于湖北钟祥县洋梓镇,1930年参加革命,先后担任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独立一团团长、十五旅参谋长、五师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边区抗日军政大学三支队队长等。1946年春,调军调处汉口第九执行小组我方代表和三五九旅参谋长,中原突围时任干部旅旅长。
吴祖贻,河南开封人,1914年生于山东曲阜。1937年9月在开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中共开封市委、豫西特委及豫西省委青年部长。1939年调任中共鄂豫边区党委常委兼民运部长,中原突围时任干部旅政治部主任。
毛楚雄,湖南湘潭人,1927年生于湖南长沙。不满六个月即随母亲周文楠被敌人关进监狱。1945年投身革命时不满18岁。毛楚雄是毛泽东的侄儿,是革命烈士毛泽覃的儿子,牺牲时年仅19岁。
三烈士的遇难经过,直到1984年12月4日才调查清楚。找到烈士遗骨后,安葬在江口中学后山坡上。1985年6月,国家主席、原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书写了“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在《红旗》杂志发表了《向革命先烈学习,保持共产主义的纯洁性——纪念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三烈士》的悼念文章。中顾委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原豫鄂陕边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行署主任汪锋书写了“骨埋秦岭传千古,血洒东江育新人”的题词。
1986年8月,宁陕县委、县政府举办“纪念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三烈士牺牲四十周年活动”,决定在江口将烈士遗骨重新安葬,建立烈士陵园,立碑纪念。1987年6月三烈士陵园动工修建,陵园长74米,宽26米,总面积1924平方米。陵园由阶梯、纪念碑、花坛、烈士墓组成,四周为汉白玉栏杆,整个陵园庄严肃穆,松柏挺立,花木沁香。
陵园建成后,每逢清明节、“七一”等重大节日,党员干部、学校师生、入党积极分子及广大群众到烈士陵园扫墓,凭吊先烈,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许多过往游客也纷纷前往三烈士陵园参观、凭吊。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三到汉王城活动遗址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三到汉王城活动遗址位于安康市紫阳县汉王镇境内。
1936年8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主要活动范围在汉江上游两岸地区,而在紫阳的活动区域则以汉王城为中心的金川、东木、双安、蒿坪等乡镇。后来与紫阳抗日义勇军联队会合,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区域在紫阳达9个乡镇158个村,500余平方公里。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三到汉王城的经过情形:第一次是1936年3月,率兵300余人,从汉阴北山来到上七里、汉城等地,宣传发动群众,动员参加游击队,惩治恶霸地主。第二次是1936年5月,带领200多名战士,一面打富济贫,一面开荒种地,还在汉城街作社会考察。第三次是1936年10月,也是带兵200余人,在汉城抓了吴春苔、吴正华、吴晓畴、吴学勋几户恶霸地主,并召开斗争大会,镇压了镇坪县保安团长吴正华。三次汉城之行,在紫阳北区和汉阴南山一带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徐海山、沈继刚、沈继林、敬树林、汤能全等重要领导人都曾到过汉城、金川一带。
卢楚衡、陈秀凤抗日义勇军联队发起地遗址
卢楚衡、陈秀凤抗日义勇军联队发起地遗址位于安康市紫阳县洄水镇庙沟村庙沟街。
卢楚衡,紫阳县洄水镇庙沟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参加过北伐战争,任过杨虎城将军私人秘书、陕警备二旅四团中校团副。陈秀凤,女,上海人氏,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与卢楚衡结婚。在婆家庙沟成功策反了卢卓风自卫队起义,在岚皋、紫阳两县结合部建立了抗日义勇军联队。
1936年初,卢楚衡、陈秀凤夫妇受党组织派遣,以招募爱国志士名义,在安康组织反蒋抗日地方武装。是年春,卢、陈探亲回庙沟,成功策反卢卓风自卫队起义。卢楚衡返回部队后,陈秀凤先以婆家为据点联络八道河自卫团长钟又可、岚皋堰门自卫队长杨少山等地方武装,建立了拥有200余人、80多条枪支的抗日义勇军联队。后以莲花寨为根据地,开展抗日爱国宣传和反蒋武装斗争。1936年12月14日,陈秀凤紧密配合“西安事变”,在洄水、庙沟、洞河沿线大张旗鼓地宣传拥护张、杨联共抗日,公开组织千余民众参加的示威游行,引起了南京政府的惊恐。1937年1月25日,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密电陕西尽快解决。1月27日上午,紫阳、岚皋两县政府急奉安康专署密电,分别派出保安大队和国民党士兵约400余人前往庙沟、洞河围剿。陈秀凤闻讯后,分析敌我情势,决定兵分两路突围:一路由卢卓风率队突围到洄水上游的斑鸠关与钟又可会合;一路由杨少山率队向吊阳关方向突围。突围中,沿途遭到堵击,30余名战士英勇牺牲。携婆母避在洞河石家湾山洞的陈秀凤等10余人被俘,后经卢楚衡托关系释放。1937年12月,卢楚衡以进山剿匪为名回到庙沟。次年2月,夫妇携钟又可、卢卓风等1000余抗日爱国志士出山,少部分编入陕南抗日第一军,大部分组成“爱国志士抗日后援委员会”和“抗日后援军”,卢楚衡为主要负责人。不久,卢楚衡与陈秀凤同时调到延安抗大学习。
紫阳县东城门《中原军区布告》遗址
紫阳县东城门《中原军区布告》遗址位于安康市紫阳县城桥沟路中段,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紫阳县东城门也是紫阳置县500年来,县城建设史上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处城垣遗址。
紫阳县东城门始建于明嘉靖35年,城门高7.5米,厚3.06米,毁于战乱,崇祯11年修复,并加高1米。此后又因战火连连,坍塌于清顺治7年。光绪9年修复时,加高三层成八角状。1916年又经修复,留存至今。即:长15米,宽8米;第一层为门洞,高3.7米,宽3米,墙厚6.9米;第二、三层为阁楼,共6间。
《中原军区布告》是1948年10月10日由中原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颁布。1950年9月,紫阳县人民政府将布告全文书写在东城门正面两侧墙上。布告全文幅宽3.7米、高3.37米;为纵排直行,每句4字,计1575字;在城门顶端书有“各界人民团结起来,建设新紫阳”口号,中间饰红色五角星。1982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阳县芭蕉口中共安康地委机关遗址
紫阳县芭蕉口中共安康地委机关遗址位于安康市紫阳县向阳镇芭蕉九年制学校内,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8年,紫阳县办起两所六年制完全小学,设在芭蕉口关帝庙内的芭蕉小学就是其中的一所,时称“芭蕉口中心国民小学校”。初建校时,只有四级四班,80余名学生,6名教师。1939年春扩大为完小,学生猛增到280多人,聘请教职员12人。是年春,该校音乐教师但敬修(中共地下党员)辞职去省委学习,时任校长张筱灵赴安康聘请教师。当时杨启武(中共地下党员)在教育界颇有名气,被张校长聘任。是年夏,杨被录取到礼泉县邮电部门工作,杨临走时便向张推荐了刘华(化名刘雪亚,时任安康地委组织委员)到芭蕉小学任教导主任。是年冬,又由刘华推荐了刘文彬(化名刘家辉,时任安康地委书记)到芭蕉小学任教。刘华乘着校长常不在家,自己主管校务的机会,便同刘文彬商议,决定将中共安康地委机关从安康师范转移到芭蕉口小学,以便在紫阳与岚皋的巴山深处建立抗日武装根据地。刘华接着又向张校长推荐了罗功远(化名罗长勤,中共旬阳县地下党员)到芭小任教。1940年春,他们团结进步教师吴仲璧,又接收了校工罗鸿忠、学生胡春贵(后改名胡琛)、炊事员陈茂富入党。这时芭小已有6名党员,建立了紫阳县第一个中共党小组,芭小便成了中共安康地委机关的秘密活动据点。
刘文彬、刘华、罗功远等同志以教书为掩护,在学生及家长中开展工作;发动学生同校董的贪污行为作斗争;组织学生春游,到高桥、高滩、毛坝、瓦房店、县城等集镇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使沉寂的任河、汉江流域呈现出了抗日、进步的热烈气氛。1940年5月13日,由于校董告密,一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紫阳县县长陈伟器带保安队到该校抓捕共产党员和进步师生,制造了“芭蕉口事件”。刘文彬、刘华闻讯转移,途中负伤,幸得学生以及开明士绅朱鹤年营救。两月后,刘文彬、刘华分别带胡琛、吴仲璧、罗鸿忠、王崇法等同志安全返回陕甘宁边区。
中国共产党在芭蕉口点燃的革命火种,唤醒了紫阳人民,培养了一批共产主义战士。1989年,因原芭蕉口小学校址被划为安康水电站的淹没区,校址被迁到现在的蔡家河坝,安康地委机关遗址亦随迁往。1998年,紫阳县委、县政府决定,中共安康地委机关遗址芭蕉口小学为紫阳县革命遗址。并在新建校园内修建了纪念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安康革命历史简要情况[ 01-14 ]
下一篇:紫阳抗日义勇军联队[ 01-14 ]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