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专题文章>党建信息 > 正文内容

    安康市红色旅游革命遗址

    作者: 时间:2015-01-14 09:00 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字号: 打印

    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
    活动地旧址--椒沟
     
      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活动地旧址位于安康市汉滨区叶坪镇椒沟村。 
      1935年1月8日,红二十五军攻克镇安县城,第二天发布了《为占领镇安县告群众书》,号召群众立即组织自己的政府——苏维埃,建立自己的武装——抗捐军。1月11日红二十五军陆续离开镇安县城,乘胜到东南和西南方向一带打击民团,宣传“五抗”,发动群众,镇压豪绅恶霸、“地头蛇”,摧毁保甲组织,组建革命武装,扩大红军力量。其中一部进入椒沟和花庙等地。2月1日,红二十五军400余人进入汉滨区紫荆、荆河、复兴、马坪、桥亭等地,在椒沟等地先后处决反动保长及土豪劣绅张抗宗等10余人。3月上旬,红二十五军一部经镇安木王坪南下到马坪的花庙村,再次进入椒沟。沿途书写标语、打土豪,救济穷人,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动员群众参加红军。11月上旬,红七十四师南下,经桥亭、椒沟、紫荆、东镇、包河、前进等地到旬阳县开展活动。12月中旬,为摆脱敌人围困,红七十四师经郧西县二天门西进,经旬阳、前进、茨沟、荆河、中原、叶坪,再次到达椒沟,西进汉阴、宁陕。1936年,红七十四师频繁在椒沟等地游动,9月中旬后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频繁活动在椒沟等地。
     
    红军及鄂豫陕部队重要活动地--枧沟老街
     
      红军及鄂豫陕部队重要活动地旧址枧沟老街位于安康市汉滨区中原镇联合村。老街始建于明、清年代,全长100余米,宽3-5米不等,两边均为古式建筑风格的民房,现在保留比较完整。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地方保公所所在地,也是安康县(现汉滨区)北部山区重要集贸交易市场之一。由于这里地理位置比较突出,前后被茂密的森林和高山峻岭所夹持,南与恒河相连接,北行走10余里可直通汉阴县的石条街,且这里离安康县城比较遥远,交通条件十分困难,因此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和中原突围的部队都曾在这里开展过活动。
      1935年2月,红二十五军从镇安马坪、复兴、桥亭曾到过枧沟,沿途宣传革命真理,惩处恶豪势力,号召群众开展“五抗”,组建自己的军队和政权组织。5月,在红军的指导和帮助下,枧沟乡苏维埃政权在街下头庙宇秘密成立。11月,鄂豫陕游击师经镇安、叶坪、中原的羊皮沟,曾到过枧沟,在这里详细询问了血窝寨暴动和苏维埃政权被剿杀的有关经过,他们说:“我们来迟了”。
      1936年5月,红七十四师兵分两路,一路从镇安经芋子铺、阴家沟、三朝洞,一路从五里砭来到枧沟,这天正值逢场,赶集人很多,地方保公所保长姚前文正在一铺子内抽大烟,红军到后询问旁边一穿着比较烂的农民,问:“他是干什么的?”老农回答:“不是个好东西。”于是红军捕捉了姚前文,遂拉往黄家老屋场旁边用马刀砍死。同年6月,红七十四师一部又从荆河方向经过五里砭来到枧沟,当天将敌税务委员孟继余砍杀在老街上头河滩边。当晚部队宿营在枧沟街周围及黄家老屋场,第二天向大河、庙梁、流芳等方向开去。9月,红七十四师先期到达枧沟,驻扎在松树坪和黄家老屋场以及上下岭子,17日,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从宁陕、汉阴也运动到枧沟,驻扎在娘娘庙、老湾。在这里两军划分了部队活动范围,制定了联合作战计划,结下了互通情报、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的深厚友谊。
      1946年6月,中原部队突围进入陕南,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2月中旬,鄂豫陕军区之一部游击到安康北山,期间进入枧沟,赶走了地方团队组织,并将枧沟街上头5里处山腰中一座高大的炮楼倾火焚烧。
      
    陕南游击纵队驻防地旧址--茨沟老庄
     
      陕南游击纵队(何继周部)驻防地旧址位于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茨口村。
      1936年5月,何继周部队(当时使用缓兵之计有条件的接受了国民党安康专署收编,部队由“陕南游击队”更名为“安康特务大队”)经付家河北上去东镇驻防来到老庄。到了老庄一面派先头部队继续向东镇开拔,一面派战士到茨沟各乡、村筹措粮草、维护治安、打击恶豪势力。部队在这里活动期间,军纪严明,从不欺压百姓,当地群众积极主动为部队捐粮送菜,提供住宿方便。当时部队的队部驻扎在高坎王天碌家,各支队分散居住在茨口(老庄)街、花屋场、油房院子等地。大约在这里驻扎4天左右,部队开去东镇,在东镇驻防期间经常派一些小分队到景家、茨沟、松坝、谭坝等地活动。
      1936年6月,中共西北特支了解到何部在陕南的艰难处境后,即派中共党员杨江、杜瑜华和进步青年沈敏等前往东镇与何联系并做争取工作,何继周、徐海山等态度明朗,表示愿意接受共产党领导,杨江便返回西安向党组织汇报。杨江等人的行动,引起了国民党安康当局高度注视,时国民党安康专员兼保安司令魏席儒急下令要何部尽快返回安康,企图一举吃掉。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杜瑜华等果断决定,不等杨江回来,部队提前起义。在具体策略上,采取声东击西,表面上“服从”安康专署的命令回安康。8月9日,部队离开东镇缓慢地向安康进发,以待扬江的返回,当日宿营在茨沟口(老庄)牛头堡山脚下的江西会馆,晚杨江从西安返回,并带来了西北特支派来的干部杜超、张英勃和大量宣传品。杨江连夜传达了党的指示,宣布以“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名义命名组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任命何继周为军长,杨江为政治委员,杜瑜华为参谋长、沈敏参与领导并协助何继周工作。杜瑜华、沈敏连夜编印抗日救国宣传标语和传单,第二天早晨,在茨沟口学校处收缴了乡公所一个保甲班的十余条枪,并将冯家岭一个名叫刘元斗的土匪恶霸和魏席儒派来随军监视的副官一同枪杀,然后率部队在老庄街的铁树河整队集结,何继周、杨江讲话,主要是对干部、战士进行思想鼓动和宣传抗日真理教育,全体指战员革命斗志空前高涨。会后,全体指战员扯掉了特务大队的领章、帽徽,整队向安康方向开去,沿途散发了大量宣传品。
     
    牛蹄岭战斗旧址
     
      牛蹄岭战斗旧址位于安康市汉滨区县河镇牛蹄村。 
      1949年7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发起了解放安康的战斗,当日午后叩开了安康东大门――狗脊关。23日午夜,大军开始向大小牛蹄岭发起进攻,在敌我兵力悬殊很大的情况下,我军战士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冒着酷暑,顽强地与敌浴血奋战。牛蹄岭战斗异常激烈,先后持续40多个小时,主阵地得而失,失而得,反复争夺19次,至次日傍晚,国民党全线崩溃,我军兵临安康城下。25日,第十九军奉命停止攻城,主动撤离安康,五十五师、五十七师分别向平利县和旬阳县转移,休整待命。
    牛蹄岭战斗,创下了中国解放军第十九军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共歼敌2500多人,我军亦付出伤亡1300余人的沉重代价,五十五师一六四团副团长孟俊岐同志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为了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先烈的革命遗志,让更多的人们永远铭记英雄们的事迹,2008年汉滨区老区建设促进会投资,当地党委、政府承建,在牛蹄岭战斗主阵地塔梁建起了19米高纪念碑一座。高耸的纪念碑矗立在牛蹄岭主峰上,吸引着众多游客的驻足瞻望和缅怀。
                   
    安康烈士陵园
     
      安康烈士陵园位于安康城区城南大桥路南端,背依群山,面向汉江。陵园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年接待瞻仰烈士人群5万余人次。
      陵园始建于1950年,后经过多次修缮和绿化建设,城市景观地位突出显现。园内安葬着为安康解放和祖国和平与建设而牺牲的烈士及革命先辈墓324座。其中:解放安康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墓95座,三线建设中牺牲的铁(道)兵墓174座、学兵(三线建设学生兵)墓18座,老山前线牺牲的烈士墓11座,1983年安康特大洪灾抗洪抢险牺牲的烈士墓10座,地方在不同时期建设中牺牲的烈士及革命先辈墓16座。从级别看,有老红军战士,也有军级干部。牛蹄岭战斗指挥者、原五十五师师长符先辉,原安康行署专员张孝德,牛蹄岭战斗壮烈牺牲的五十五师一六四团副团长孟俊歧,安康(汉滨区)解放后第一任县委书记希庄及爱国主义人士、原安康县(汉滨区)副县长李振滋、雷云祺等几座墓碑特别醒目。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青山寺驻地遗址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青山寺驻地遗址位于安康市汉阴县双河口镇斑竹园村。1936年2月,陕南抗日第一军何振亚率部曾驻扎在汉阴县双河口镇双河街青山寺。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双河口战斗遗址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双河口战斗遗址位于安康市汉阴县双河口镇。
      1936年2月起,何振亚率领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约700余人频繁在双河口进行武装斗争,地方反动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得到了群众拥护,为部队在双河口进行休整扫除了障碍。休整后,何振亚带领装备较好的300余人活动在双河口一带,其余400余人由何部沈继林带领转战它地。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上七镇战斗遗址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上七镇战斗遗址位于安康市汉阴县上七镇终南寺村。
      1936年,何振亚领导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到上七镇两次,第一次是在1936年农历3月初,何振亚率部约300人左右,到上七街住了三、四天,主要惩处恶势力,为民除害。第二次是在1936年夏,到上七街驻扎的时间较长,一面开荒种地,开荒大约20余亩;一面组织和发动群众发展武装力量,打击反动势力,惩处土豪劣绅,为民除害,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在上七镇活动期间,有很多青年参加了部队,走上了革命道路。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沈家祠堂驻地遗址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沈家祠堂驻地遗址位于安康市汉阴县涧池镇枞岭村。
      1936年4月底,何振亚率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300余人,从汉阴双河口来到涧池,部分人员驻扎在沈家祠堂。在此期间,何部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在龙凤村潘单亭(文考亭姑父)家和涧池南街张希之(文考亭姨夫)家等利用文考亭(抗日第一军战士)的亲戚关系作掩护,组织召开重要会议,进行组织策划开展革命活动的工作。2007年沈氏族人出资,在当时的位置进行重建,现在由沈氏族人管理、使用。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铙钹寨战斗战场遗址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铙钹寨战斗战场遗址位于安康市汉阴县观音河镇进步村。
      1936年8月,何振亚率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200多人,攻打盘踞在铙钹寨的恶霸地主田梦力、田登木。经过激战后攻破寨子,消灭了地主反动武装,歼敌60余名,缴获了不少武器弹药和粮钱物。粮、钱、物除一部分留作军需外,其余全部分给当地贫苦百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王玲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