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供销联社蚕桑产业化建设纪实
在风景秀丽、气候温润,素有“蚕桑之乡”称誉的汉阴县,活跃着一支真诚促农增收,把蚕桑产业努力做大做强的劲旅,他们就是拥有近千名职工的汉阴县供销联社系统。
在过去,供销社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辉煌卓越的贡献,在市场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又经历了滑坡,遭受冲击的阵痛。几经曲折,今天,他们终于跳出泥沼,以更加完美的身影溶汇于服务三农工作之中。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经济繁荣的历史关键时刻,他们积极发挥了桥梁与主力军的作用。
蚕桑生产收入占全县农民经济收入的40%左右,是全县近两万户养蚕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被县委、县政府列为全县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县委、县政府把蚕桑产业交由供销社管理并提出“稳桑提效”战略口号之时,汉阴县供销联社不负县领导的重托。他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为行动准则,把联农建立专业合作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做强做大蚕桑产业看作是供销社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阳光之路。
在前两年,因茧丝市场动荡不稳,农民的养蚕热情出现波动,挖桑毁园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本县市场经营分散,造成全县整体蚕茧质量下降,竞争力不强,全系统的经营状况也每况愈下。针对这一劣势环境,县供销联社党委班子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桑,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的决策,认真分析情况,研究对策。在2002年秋,县联社下决心成立了长盛茧丝有限公司,下设七个分公司,对全县蚕茧收烘与销售实行统一管理,从收购、加工环节降低消耗,节约费用,以加大对蚕农的扶持,计划每年对蚕桑产业投入扶持资金6至8万元。同时,逐步使本县蚕茧市场实现合理、有序经营,以达到统一标准、统一质量,提高蚕茧销售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全县蚕茧经营的整体水平。从而,使基层供销社以分公司主营蚕茧收烘业务,以供销社管理原有社务工作,实现大局稳定、主业突出新局面。汉阴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十分关心供销社的稳定与发展,多次深入基层企业网点检查蚕茧收购工作,询问服务蚕农的措施,并召集会议,指导供销社工作。县联社又积极抽调经验丰富、德能兼备、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下基层,创示范,转观念,强化新型企业管理意识,树立为三农真诚服务思想。
在2003年初,平梁供销社率先深入相关村组户调查摸底120多人次,宣传引导,以诚心服务的态度打动了具有传统生产观念的村干部与蚕农,首次在平梁镇义河村联合创建了全县乃至全市单纯向农民服务性质的蚕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章程规定不吸股,不增加任何农民负担,由专业社对蚕农改造桑园和养蚕标准化建设逐步进行扶持,并经常提供信息服务,培训科学养蚕技术,入社的蚕农则承担相应的引导、示范并带动周围蚕农按统一质量要求喂养、交售的责任义务。同时,入社蚕农享有组织参观、学习,接受技术指导,优质优价交售产品以及实行二次返利的权利。通过一年的运行,义河村在原有桑园150亩的基础上扩展到410亩,养蚕户由52户增至120户,年养蚕量2005年实现460张,比2003年增养270张,人均养蚕收入1368元,比以前增收797元。县人大代表村支书汤仁喜在年终返利表彰会上由衷地说:“供销社对蚕农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程服务,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增加收入,我们一定要按要求提高技术质量,力争在两三年内把义河村建设成蚕桑专业村,并形成与供销社联合的公司+专业社+农户新型模式的蚕桑产业基地。”
义河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给供销社如何服务三农,帮助农民增收,激活供销社蚕桑产业化建设拓宽了新路子。
2005年以来,汉阴县供销联社在落实中央和各级政府优农政策过程中,更是坚定信心地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己任,相继在田禾、铁佛、酒店、涧池、漩涡等乡镇的蚕桑集中地与村组及养蚕大户联合成立了20个蚕桑专业合作社,吸收入社社员达3000多户,同时向广大蚕农做出了“保价、全收、现付、返利、奖优、扶持”等六项承诺,并通过蚕桑专业社培训蚕农兴桑养蚕技术近3万人次,印发科普信息资料20000份,送桑剪6000把、蚕网18000张、蚕室消毒药粉50吨,投入蚕桑产业化建设资金30万余元,对专业社蚕农兑现返利192000元。并利用供销社拥有的现代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全国茧丝行业的信息动态,准确无误地向本县蚕农反馈,使农民养蚕心中有数,从而取得了蚕农安心、企业专心、合作诚心、政府放心的好局面。截止2005年底,全国桑园面积达8万亩,比2003年增涨了30%,养蚕户由原来的1.8万户增加到2.8万户,全县的兴桑养蚕热情大为提高。
在2005年里,供销社向全县发放蚕种48000张,比2003年增发11000张,鲜茧(丝茧、种茧)总产量达29000担,全县蚕农养蚕收入达2700万元,同比增长900万元。蚕茧质量也普遍好于往年,受到了本地厂商和南方客户的好评。
在努力增加蚕农收入的同时,汉阴县供销社十分重视公司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他们坚持把公司制度和企业班子的建设作为推动全系统工作的关键。一是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明确责任,堵死漏洞。二是按效益合理分配利益,充分调动积极因素。三是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企业的正副职定期征询支部、工会以及群众意见,进行综合组织考评,使其能上能下,达到优胜劣汰制度化,从而打破了原来的固定岗位、固定职务的旧体制,实行竞聘上岗,按能位匹配,从联社主任到一般党员干部无时不在工作中、学习活动中吃苦在前,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并自觉抵制贪小利、图安逸、制肘工作的不正之风。机关各科室及基层茧站工作人员经常工作不分份内份外,时间不分早晚,默不做声加班加点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从不说长道短、互相推诿、争宠名利。从机关到基层的每个角落里,管理有序,工作作风焕然一新,你追我赶,互相学习的精神风貌随处可见。管理队伍比过去精干了,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形象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成绩得到了省市供销社和县领导的肯定。省市县的新闻媒体也十余次报道了他们的成绩。
由于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同时也拓展了供销系统整体工作的好局面。截至目前,全县供销社盈利企业由2003年以前的3个企业上升到7个,全系统扭亏为盈,增幅达80%以上,长盛公司起到了抗风险增强,效益稳定,确保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作用。近千人的机构自2005年以来始终保持大局稳定,配合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也从不落伍。但愿供销人永远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继续服务于三农,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开拓前进,迈向更加美好、红火的新起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