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专题文章>路线教育 > 正文内容

    移民在哪服务到哪

    ——市移民局的群众路线调查

    作者:罗先安 谭西 时间:2014-08-14 09:52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全市160个乡镇,104个有水库移民;安康各县区,个个有水库移民。市移民局的工作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移民人数在安康总人口中占比并不大,只有3万新建在建电站和10万后期扶持移民,但要把群众路线走得彻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用市移民局局长刘福全的话说:“移民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生产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哪里有移民,我们的工作就到哪里。”
      移民在哪服务到哪——7月24日和25日,记者探访了数个移民镇村,实地感受了一回市移民局的“群众路线”。

    “天下流水”的新样本

      7月25日,汉滨区流水镇窑头村六组村民张存红,在家里忙着做准备工作。天气很热,要到下午四五点才会有客人来。
      张存红是丰源聚鱼庄的老板,也是流水8878名移民之一。2010年,张存红花40多万元盖了这栋五间三层的楼房,开起了渔家乐。他说,生意还不错,最近有时要忙到凌晨一两点。2013年,张存红家的纯收入近20万元。
      作为安康水电站的移民,张存红一家三口享受20年不变的每人每年600元的移民直补资金,同时享受一系列后期扶持政策。“移民上给我们扶持的项目多,像我搞餐饮,就是移民部门花1万多块帮忙做的广告牌子,还时不时地给我的店里添置些东西,去年就给了我14000元。”张存红说。据窑头村副主任张永召介绍,张存红的经济条件在村里属于中等。窑头村是整体移民村,移民部门的补助很多,对村里的扶持力度相当大。现在窑头村依托地处流水集镇所在地的优势,开了11户农家乐,成立了3个养鱼合作社。移民部门又帮忙引进了两个大户开茶园,成立了2个茶叶合作社。村民把土地流转出去之后,纷纷到茶园打工,一天能挣个百八十块。
      2013年,窑头村的人均纯收入1万元出头,远远高于全镇6400元的标准。张永召说:“这都得亏移民部门帮忙。移民这块没话说,百姓知都不知道,就通知你去领钱。真是做梦都没想到,移民部门会一直这么关心我们。”
      窑头村是市移民局确定的10个移民综合开发重点村之一,它所在的流水镇,在市移民局确定的14个移民综合开发重点镇之列。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载体和抓手来服务群众,2013年市移民局提出了要开展新建在建电站移民安置区和安置点建设、移民综合开发重点镇和重点村建设、重点产业建设和移民民生工程建设“四个重点建设”。
      作为一个整体迁建的集镇,流水移民人口占了近一半,18个村有11个是移民村。这些年来,移民部门在流水集镇综合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方面的投入,累计达到了1200多万元。2013年成为移民综合开发重点镇以后,移民部门的投入就有500万元,区上同时配套资金500万元。窑头大道一期拓宽改造和路面硬化工程,因为丰厚的资金,实施的是最高标准。
      在全市移民综合开发重点镇村开展双创工作,则是市移民局结合全市大局,立足库区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的一项前瞻性举措。通过与市双创办的联合推进,提升镇村建设质量与管理水平,真正实现美丽、富裕、和谐、生态库区的目标。据介绍,移民重点镇村双创工作开展不到一年时间,一批双创建设项目已相继完工。包括9个移民集镇生态广场、3个农贸市场、6个民居改造项目、1个绿化亮化项目及7个新建公厕、排污、垃圾处理厂项目,共投入移民资金2100多万元。另外投入800多万元,陆续实施了重点村的24个道路项目、9个人畜饮水项目、1个农电改造项目和3个改厨改厕项目。
      移民部门的扶持让流水镇镇长禹纪艳很振奋:“流水现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如果当初没有移民部门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后续的发展都无从谈起。”禹纪艳表示,11个移民村的出行道路,都是移民资金扶持修建的。移民部门对移民的关爱,涉及到了生产、生活、出行等方方面面。一个明显的佐证是:11个移民村的条件,明显好于其他7个非移民村。她说:“真要说起来,流水这个集镇,都是移民资金建起来的。”

    梅子移民搬新家

      地处宁陕、石泉和汉中佛坪交界处、石泉至西汉高速引线旁的宁陕县梅子新集镇,一排排小楼整齐地矗立。在青山绿水与蓝天白云之间,灰顶白墙的徽派建筑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是引汉济渭工程三河口水库的兰草湾移民集中安置小区,42户移民在这里重新落脚。往前两三百米,是蔡家河坝集中安置区,168户村民将在这里启动上楼工程,其中包括80多户移民。两个安置区的中间,是高标准建设的小学和幼儿园,还有迁移至此的镇机关。
      宁陕县移民局办公室主任张鸿全介绍,梅子全镇有2000多人,其中978人在引汉济渭工程淹没区。现在搬的只是淹没线570米以下的96户407人,后续的也将陆续启动。
      曾忠成是梅子镇安坪村桃园组人,一家七口住在兰草湾移民集中安置区的一栋三层楼房内。房子每层都有120多平方米,曾忠成和两个成家了的儿子住一起。老曾介绍,以前他们一大家子人住在离路四五百米远的山上,房子一半是土木结构,一半是砖木混合。山上只能种点玉米和水稻,养几头猪,两个儿子都靠打工为生。
      2013年3月,作为第一批移民,一家人搬进了新屋。房子装修得很漂亮,沙发、电视、电脑等一应俱全,与一般城市家庭看不出二样。房子大,一楼的三间都可以当门面,老大媳妇开了个商店和小餐饮店,老大自己则贷款买了个工程车在跑。在外打工的老二也回来了,跟媳妇一起开了家服装店。
      曾忠成家400多平方米的旧房加辅助设施,补了36万多元,刚好够新房子的钱。50多亩林木补了20多万元,土地和林地补偿还没到位。张鸿全算了算,至少还能再给他补个20多万元。成为移民的曾忠文,也成了村里的有钱人。他对自己的移民生活很满意:“那要说搬过来还是要好些嘛,交通方便,娃儿上学也近。以前那个地方,说是户户都通路,一下雨就走不成。”
      安置区内,不少移民户门口停着小汽车和工程车。张鸿全说:“这里有线电视、网络都通了,这都是我们协调县上,花了几百万牵过来的。我们还专门给了镇上移民经费,让他们对移民进行技能培训,好让大家有个一技之长。”
      梅子集镇属于市移民局“四个重点建设”的第一个——新建在建电站移民安置区和安置点建设。张鸿全介绍,虽然新建在建电站涉及移民的资金投入主要由业主完成,但移民部门首先要从维护移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在建设业主、当地基层政府和移民中间起好协调作用,把好移民安置规划关,把“安居”和“乐业”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有土安置”和“有业安置”并举的方式进行集中连片安置,结合新农村建设及陕南移民搬迁政策,建成一批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友好、方便生产生活的农村移民集中安置区和安置点,保证移民的切身利益不受损,发展有后劲。
      尽管如此,房子盖在哪儿、怎么盖、怎么分配、路如何修、水往哪里接,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移民局说了不算,还得听群众的意见。张鸿全说:“移民部门所有项目的立项,都是综合移民意愿的结果。群众自己提出意见,移民局负责论证,按要求组织设计、评审和施工,以此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对移民产生实实在在的作用。”

    雪中送炭是基本准则

      在业内人士眼中,如今的水库移民安置与扶持,跟十年前已有很大的不同。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有良好的居住条件,还要有较好的生产条件和收入来源。
      尽管有流水移民的欣欣向荣做样本,但移民的总体生活质量,仍处在水平线以下。市移民局政办科副科长易杨表示:“水库移民与陕南避灾扶贫搬迁不一样,恰恰是因为修水库或建电站,把好田好地淹掉了,群众的搬离是被动的。以前群众依水而住,有住房、田地,有社会关系。移民之后有的往后靠,上山了,有的则完全脱离了以前的生产生活环境,背井离乡。尽管有各种补助和扶持政策,但总的看来,移民后的条件还是不如以前。这之间的差距,就是我们的工作内容。”
      这样的理念和思路,让市移民局的群众路线远远走在了前头。早在2013年,市移民局就提出要走出机关服务移民,建立长效济困机制。在全市排出10个最困难的移民村,实行一户一法的精准到户帮扶。市局机关干部每人包帮一户贫困户,市移民局领导班子成员每次到基层检查工作,都要看望贫困户,帮忙解决困难。今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后,市移民局在以往诸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开始更深层次地思考如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更好地为群众利益把关。用市移民局工作人员的话说:“我们这个部门本来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移民安置的3万人到后期扶持的10万人,这13万移民有什么困难,我们就解决什么困难。我们不断地转变观念和作风,就是为了更好地给移民服务。”在完成省市一系列规定动作之外,市移民局自己提出要“三进三学三转变”,进企业学工人,进农村学农民,进机关学干部,以此来转思想、转作风、转形象。全局干部先后去了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安康宝业丝绸有限公司和市编委办,通过对照学习来提升自身素质和形象。但最终的工作重点,还是放在了移民工作一线。
      汉阴县观音河镇因为观音河水库的修建,现有3个移民村和4个接安村,有移民直补户255户858人。观音河村村主任徐登勤说,村里符合条件的移民从2006年起开始享受每人每年600元的直补政策,这还只是最基本的。这些年移民部门给村里修建了4处人饮工程,解决了600多名群众吃水难的问题。村里新修的那条五六公里长的路,主要也是靠移民资金解决的。村里人种烤烟、堰塘养鱼和水利灌溉设施,都是靠移民资金扶持,总共算下来已经不少于500万元了。
      观音河镇合心村二组的郭美玲,也出身于移民家庭。她去年考上了西安外国语大学,但哥哥是残疾,母亲有精神疾病,几间土房摇摇欲坠,家里只有父亲一个劳力,根本出不起学费。又是市移民局实施的移民民生工程帮了郭美玲的忙,给她直接补了5000元现金。家里1人享受移民局给的残疾人补贴每年600元,母亲的病县移民局通过大病救助又给报销了2万元。
      为更好地关爱移民,市移民局出台了民生工程推进管理办法,先后与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卫生、民政、旅游等部门联合下发了7个民生工程建设文件,投入近千万元,全面启动贫困移民家庭学生圆大学梦、连户路建设、农家乐和渔家乐升级改造、建移民村文化活动室、为患重大疾病移民发放生活补助费等工作。
      市移民局给自己的定位,就是雪中送炭救急济困。面上的两个重点,每人每年600元20年不变的普惠政策,让大家都享受到。在此基础上,抓好四个重点建设,做好扶贫济困,让所有移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广娟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