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基层却不了解基层,直接面对群众却不懂群众,与群众说一种方言却没有共同语言。这是当下基层群众工作存在的普遍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岚皋在工作实践中总结认为,不了解是缺乏交流,不懂是没有深入,无共同语言是没有共同立场,最根本的是脱离群众。
岚皋坚持从机制建设入手,要求领导站到最前沿、干部连在最基层,通过实施三类结对帮扶、完善三层联建体系、建设三级服务网络,形成了“多见面、常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让干部与群众坐上同一条板凳,进而坐稳同一个立场。
三类结对,干部上门帮群众
三年前,50岁的许应洪是蔺河镇立新村的贫困户。他的妻子在孩子刚出生时即离家出走,至今未归。19年来,老许不仅一手把儿子拉扯大,还要照顾年老智弱的岳父母,家无长物,仅有土墙房三间。老许文化低,缺技术,年收入仅有在周边务工所得的5000余元,生活十分拮据。
在城乡基层,与许应洪情况类似的特困农户最需要关怀,他们缺少致富门道,生活长期处在贫困状态。针对这部分群众,岚皋开展“干部结对贫困农户”、“教职员工结对留守儿童”、“医务工作者结对老弱病残群众”活动,干部手把手帮扶。近年来,该县安排2564名县、镇机关干部结对5000余户农村贫困户,送信息、谋思路、跑项目、寻资金,重点是帮其找到致富门路。
2011年,蔺河镇安排镇干部刘志辉与许应洪结对。在隔三岔五的密集走访中,刘志辉了解到老许对魔芋种植积极性很高,就帮他协调信用社贷款2000元,发展魔芋6.7亩,自己当起技术指导员,又拉来村支书王永成共同扶持。在连续跟踪指导下,2011年底,老许的魔芋开始见利,收入7000余元。随后收入逐年增长,到2013年时,种植面积达到18亩,年净收入近2万元。今年3月,老许拿出种魔芋和儿子打工的收入,在老房旁边盖起两层楼房,彻底走出了贫困。
调查发现,除农村特困户外,留守儿童和老弱病残群众是需要特别联系的群体。前者长期亲情缺失,后者时常遭受病痛折磨。鉴于此,岚皋同期启动了教职员工结对留守儿童、医务工作者结对老弱病残群众的两类帮扶活动。全县1360名教职工结对2000多名留守儿童,给予亲情关怀;581名医务工作者结对800多名老弱病残群众,定期上门免费体检、进行康复指导。“结对”干部随时联系、每月上门,生病住院、遇上纠纷、生活受挫、需要代办等情况下到场协助。
三类结对帮扶将特殊的关心送到了特殊群众的心坎上,起到联系一点、服务一片的效果。在立新村,老许的经历带来了示范效应。看到老许通过魔芋致了富,大家的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80%的农户成为“芋”农,总面积突破5000多亩,年产鲜芋1200多吨,产值700多万元,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096元,实现了高山村的整体脱贫。而在全县,经帮扶的贫困户80%围绕魔芋、烤烟、茶叶等山林产业确立了增收项目,2000余户群众成为产业大户。
三层联建,扎根一线转作风
2012年起,为确保全县干部长期深入基层、扎在一线,岚皋建立健全三层联建体系,第一层次就是领导联点。要求每名县级领导挂联1个镇、1个新农村或包抓1个重点项目、负责1个信访难题等;每名科级领导确定1个村(社区)或1个非公企业、1个下属支部作为党建联系点。今年初,县委更要求各县级领导对联点工作要一竿子插到最前沿,所包联工作每季度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完成情况纳入个人年终考核。今年重点项目建设中,18个投资体量最大、建设任务最多的项目,由14名县级领导牵头实施,实行一事一督办、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督办通报点名点姓,将每名领导包抓成绩摆在明处。
去年5月,全县开展“大走访”活动。29名县级领导按照联点安排,分片到各镇,坚持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深入“毛细血管”,原汁原味收集社情民意。在地处海拔800米以上、至今还未通公路的佐龙镇西厢村,县委书记周康成步行3小时,到余西常、涂休银、涂休平三户农家走访、召开座谈会。群众坦言,现在村上常年在家的只有70多人,好多在外的年轻人怕走路,过年都不愿回来,没想到“县官”还来看我们。在榜样示范下,全县2690名各级干部,将境内15个镇、194个村(社区)、1164个村民小组全部走到,累计走访群众5万多人,相当于全县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收集各类民情信息1万多条,归纳整理为4大类1102条,使决策层清晰摸准了基层脉搏。
这既源于上行下效的正能量,也是岚皋深入联系群众的制度使然。在“领导联点”的基础上,该县推动机关支部联建农村(社区)基层支部、机关党员帮联农村党员,形成三层联建体系,共组织588名县、科级领导分别联系194个村(社区)、106家非公企业、39个“两新”组织,安排216个机关支部联建154个农村、社区、非公党支部,要求2000余名机关党员结对帮扶1000余名农村党员。三层联建体系,在领导与基层、干部与群众、城镇与农村间形成点对点、线连线的畅通联系,构建起多见面、常联系的长效机制,确保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就跟着一级干。各级领导扎根基层,各级干部自然蹲守一线。“三层联建体系”建立后,群众普遍感觉干部少了虚浮气,多了泥土味儿。去年五月,岚皋启动城乡低保整改规范,评议会上大家交锋“激烈”,“火药味”浓,会议都是在争吵中进行。但组织会议的镇村干部坚持“就是把板凳坐塌也把会议开展”的精神,一次会议不行,就再次开会、三次开会,甚至第四次开会,有时一个会就超过10小时,最终让评议结果获得大家认可。
三级网络,服务群众零距离
去年初,花里镇花里村村民叶祥海意外受伤,医疗费用昂贵,住院难以继续。在花里村便民服务专职代办员朱纯清的陪同下,叶妻到镇便民服务中心申请民政救助。按照程序,民政救助应该先本人申请、后召开镇政府专题会议、审定后再发放救助金。但情况紧急,镇便民服务中心遂采取灵活措施,按照先拨钱后研究的方式,当即安排单次顶额救助2000元,随后又派人再送去现金2000元。同时,服务中心协调干部帮其联系农合报销、要求村上纳入低保,还安排镇卫生院负责人结对帮扶,将叶祥海后期治疗转入镇卫生院,以便享受岚皋“镇卫生院住院100元起付线外全报销”政策。去年末,叶祥海急需二次住院,花里镇再次特事特办,解决资金13500元。
这是岚皋镇级便民服务中心运行的一个缩影。去年,该县建立县、镇、村建立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在县服务大厅,16个窗口进驻253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在15个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服务;在188个村和6个社区便民服务室,村上确定专职代办员,每旬在村活动室坐班办公,方便群众办事。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群众办事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遇到急事,还能特事特办。
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同时是三级民情信息收集机构。各便民服务机构设置民情登记簿、意见收集箱、网络邮箱等平台,方便群众随时随地留言提意见。积极回应民情期盼,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更高要求。收集到的民情信息,岚皋建立逐级分析、逐级办理、逐级汇总、逐级上报的处理流程,通过条分缕析、淘金弃沙,力促基层民意入决策。
2013年7月,梳理出基层民意集中反映在群众对转变干部作风的期盼上。县委、县政府迅速回应。结合县情实际,先后制定下发《县委工作制度》、《岚皋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规范党政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办法(暂行)》等文件,出台“一把手五个不直接分管”、县级部门纪检工作“县纪委直管”、物质奖励实名举报违纪违法案件的线索提供人等举措,通过建章立制划定作风红线,从源头上整治了“四风”现象。
干部与群众多见面、常联系,关系在多见面时融洽,问题在常联系中解决,换来一片发展的新天地。现在,岚皋干群聚力发展的共识越积越厚,信念越扎越深,美好岚皋的瑰丽景象越来越清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