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农村工作通讯》以《安康模式:让乡村因环境而美 让群众因生态而富》为题,专访了市委书记郭青。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为该专访加写长篇按语指出,如何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更好结合起来,实现共赢,安康坚持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把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富硒产业,努力探索生态经济化新途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总结的新路径。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安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围绕 “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和“大力发展山林经济”战略,突出“生态”和“民生”两大主题,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让山林经济成为生态增效、林业发展、林农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并日渐成为我市循环发展的一张响亮名片。
筑牢生态屏障
在国家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启动之前,由于项目少、投资低,造林只注重面积不求质量,全市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重点区域缺林少绿。
为改善这一现状,近年来,我市紧紧依托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长江防护林工程,造林规模每年以超过6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森林面积达到2114万亩,覆盖率突破60%,中心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连续多年保持350天以上,汉江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2010年,我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2011年,市林业局荣获“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加大汉江两岸和城镇周边等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治理力度。2004年启动瀛湖绿化,2009年启动汉江绿化和城周绿化,2010年启动千里绿色长廊建设和九县城、20个重点镇绿化。市、县区1130个包抓单位,2200多名驻村包抓干部,通过连续10年努力,自筹资金3.8亿元,累计造林29.9万亩、封山育林14.7万亩,一江两岸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1%增加到56.6%,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绿化造林既是高水平低投入的城市生态美化形式,也是绿色、循环、富民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市近年来通过街道植绿、院落增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和建设园林小品,共栽植行道树10450株,改造绿地11.53万平方米,扩建绿地14.62万平方米。高新生态文化公园等一批绿化工程先后建成,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33.6%,绿化覆盖率达到38.64%,人均公共绿地9.32平方米。放眼城镇周边、交通沿线、江河两岸、景区景点,绿色葱茏,生机勃勃,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建设“绿色银行”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我市典型地貌,全市国土面积中山地占93%,而林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81.6%,是耕地面积的5倍多,产业要做强,群众要致富,“上山入林”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作为顶层设计,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于2007年在宁陕县试点、2009年在全市铺开,确权到户集体林地面积2225万亩,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77.3%。加快推进林地流转和抵押贷款,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山林资源开发,全市已有8个县区建成县级林权交易管理服务中心,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协会236个,合作和流转经营林地107万亩。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山林活力,让山林经济成为生态增效、林业发展、林农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我市按照兴林富民的发展思路,坚持“绿起来”与“富起来”有机结合,率先发展茶叶,稳步发展蚕桑,大力发展干杂果及木本油料,倾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不断壮大林业产业,多渠道增加林农收入。
2009年以来,新建特色经济林180万亩,林业产值从21亿元快速增至65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由840元提至2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达到40%,林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和改善民生的主导。
市委、市政府确定富硒茶叶为全市山林经济发展首选项目,全市退耕还林工程投入茶叶建设资金近2亿元,发展茶园10万亩,仅此一项,农民年增收5亿元。
2011年,我市启动建设山林经济示范园区,目前在建园区已达157个,建成基地57.25万亩,流转土地52.84万亩,修建园区道路475公里,拉电274.3千米,建厂房78630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20.01亿元,成功创建省级、市级现代林业园区27个,直接或间接解决10万余人就业。
情系百姓民生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近年来,全市各级林业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结对帮扶”、“共建带创”等方式,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2009年以来,市林业局先后在岚皋县高桥村、佘家梁村、天池村和上溢小学、溢河小学开展新农村帮扶、灾后重建和联校支教,在汉滨区新城办事处的七里沟、金川、西坝村开展绿化帮扶、防汛包抓和双创等工作。2010年“7·18”特大暴雨洪灾发生后,市直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积极行动,组织捐款10余万元,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
2012年,在“三问三解”活动中,市直林业系统200多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帮助基层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组织50多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与困难农户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送去9万多元慰问金和价值10万元的油、米等慰问品,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的承诺。同时,多方筹集和协调各类资金500余万元,对6个村共200余公里的道路进行硬化,方便群众出行,修建人饮工程20处,农田灌溉渠10处和50杆公里农村电网改造,使帮扶村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
帮扶中,他们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在资金、项目、技术上积极进行扶持,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认可。市林业局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新农村建设帮扶先进单位。
为农民建设“绿色银行”,为安康赢得生态福利。国土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安康正大步踏上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征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